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高糖、高脂饮食制备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模型,检测肝组织病理变化与血清瘦素水平、血清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相关性,以阐明瘦素、胰岛素抵抗在NAF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有效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和实验组(FC)。正常对照组喂常规饲料,能量为2156 kcal/kg实验组喂高糖、高脂饲料主要为普通饲料63%,蛋黄粉21%,猪油8%,蔗糖8%。高糖高脂饲料能量为:4146kcal/kg。其中每组分2、4、6、8、12周5个时相点,每时相点NC组3只大鼠,FC组5只大鼠。动态观察各组(1)体重变化,(2)肝脏湿重变化,(3)血测空腹血糖(FBG)、血清甘油三脂(TG)、血清胆固醇(TC)、空腹血清胰岛素(FIN)、血清瘦素(LP),(4)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BG*FINS/22.5。(5)肝组织HE染色,光镜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6)电镜观察脂肪肝肝细胞超微结构。(7)分析TG、FC、FIN、HOMA-IR及LP与脂肪肝严重程度的关系。
结果:
(1)喂养高糖、高脂饮食后,实验组大鼠体重增长明显大于对照组,4周后两组之间大鼠体重增长即有显著性差异(C79.2±8.228g vs.NC52.333±5.576g,p<0.05)。6、8、12周时均高于同一时相点的C组,差异显著(p<0.05)。NC组各组间无明显差异,FC组各组间有显著差异(0<0.05)。
(2)FC组和NC组大鼠肝脏均有增大,2周、4周、6周、8周、12周时随喂养时间的延长,肝湿重均增高,NC组各组间及FC组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FC组和NC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3)两组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2周后FC组较NC组增加(p>0.05)。4周、6周、8周、12周时均高于同一时相点的NC组,差异显著(p<0.05)。NC组各组间无明显差异,FC组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FC组血糖较C组血糖有增加,差异不显著(p>0.05),FC组各组间及NC组各组间无明显差异。
(4)大鼠血清瘦素2周后FC组较NC组增加(p>0.05)。4周、6周、8周、12周时均高于同一时相点的NC组,差异显著(p<0.05)。NC组各组间无明显差异,FC组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
(5)FC组大鼠血清胰岛素2周后F组较NC组增加(p>0.05)。4周、6周、8周、12周时均高于同一时相点的NC组,差异显著(p<0.05)。NC组各组间无明显差异,FC组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
(6)FC组大鼠胰岛素抵抗指数2周后FC组较NC组增加(p>0.05)。4周、6周、8周、12周时均高于同一时相点的NC组,差异显著(p<0.05)。NC组各组间无明显差异,FC组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
(7)NC组大鼠肝脏无异常变化,质柔软、色赤褐。FC组肝脏体积明显增大,包膜紧张,边缘圆钝,整个肝脏颜色呈奶黄色,切面油腻,组织较脆。
(8)HE染色:NC组肝细胞排列整齐,肝小叶规则,细胞中央有大而圆的核,细胞质均匀,肝细胞形态正常。随着高糖高脂饮食时间的延长,肝脂肪变程度加重。FC组8周即达轻度脂肪肝诊断标准。12周即达到中、重度脂肪肝诊断标准。
(9)电镜示对照组肝细胞核规整,线粒体数量多,粗面内质网未见异常,成群分布于细胞质内。实验组线粒体轻度水肿,部分嵴消失,部分嵴排列紊乱。粗面内质网有脱颗粒现象,细胞质内有椭圆形脂滴。
结论:
1.FC组雄性Wistar大鼠高糖高脂饮食喂养4周后出现高胰岛素血症空腹盘糖不高,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成功诱发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程度越大,大鼠肝脂肪变程度越高,说明胰岛素抵抗是脂肪肝发病的危险因素。
2.FC组大鼠的瘦素的浓度比NC组的高FC组内肝脏内脂肪沉积程度越严重,瘦素浓度越高,提示高瘦素血症可能是脂肪肝的一个危险因素,瘦素对脂肪在肝脏的沉积起一定作用。
3.脂肪在肝内沉积越重,TG、TC水平越高。说明脂代谢紊乱是脂肪肝发病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