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庙岛群岛,位于黄渤海交界处、渤海海峡的中部和南部,是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海上桥梁,又是京津门户,扼渤海咽喉,32个岛屿散落于渤海海峡上,岛屿之间的距离都在视线之内,航海条件极为便利。因此,从人类出现航海活动开始,庙岛群岛就在航海史上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四个角度来论证庙岛群岛在古代海上交通史上的历史地位。首先,由于庙岛群岛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航海条件,在航海技术还很落后的先秦时期,我国先民们已探索出一条由登莱地区出发经由庙岛群岛抵达辽东半岛、继而沿岸前行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航路。秦汉之后,这条航路是中国南北政权间政治交往的海路首选,在唐中期以前一直是中日交通的主要航线,更是两千多年来中朝海上交通的最主要的路线。其次,庙岛群岛是古代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及朝鲜半岛海上用兵的军事根据地。汉唐以来中原地区对东北及高句丽的海上用兵活动多是经庙岛群岛完成的。庙岛群岛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不仅是海路出兵的航路必经之地,又是中原王朝的军事基地。由于庙岛群岛具有易守难攻的天造地设之险,用兵过程中,可以此为根据地,储备粮草,屯田练兵,加强防备力量,以防敌人来袭;亦可以此为起航港,利用群岛上的驻军,发起军事攻击。宋代以来庙岛群岛的军事地位主要体现在其海防价值上。北宋与契丹对峙时,庙岛群岛是山东半岛北岸各港的前哨,而到了倭患严重的明朝以及西方列强入侵的清代,庙岛群岛则作为环渤海各港口的门户,站在了海防的最前线。可以说,庙岛群岛不仅对于登莱地区的海防有着重要的辅助功能,而且对于京津的防守有着深远的军事战略意义,在古代军事史上占有很重的分量。第三,经济和文化方面,庙岛群岛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地位。远在史前时期,庙岛群岛已为人类古文明的传播与交流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元代行海运,庙岛群岛上的沙门岛(今庙岛),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粮船必经地之一。明代,河运淤塞则海运兴,河运疏通则海运废。海运仍是支撑朝廷运作的重要经济命脉。海运路线相对于元代有继承也有发展。庙岛群岛在海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海运的兴盛促进了南北贸易的发展。而随着海运的发展,兴起于福建的妈祖信仰也逐渐传播到北方,庙岛显应宫成为北方第一座供奉妈祖的海神庙。由于沙门岛在古代海上交通中占据重要地位,显应宫逐渐成为妈祖文化在北方的传播中心之一,为妈祖文化在北方的传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通过对庙岛群岛历史地位的论证,笔者对其地位给予了明确定位。庙岛群岛是中原王朝与东北亚地区政治关系史上的海上联结点,是中原王朝在东北亚地区军事运作史上的海上桥头堡,是中国南北海运海贸史上的海上集散地,是历史时期中原地区与东北地区文化传播的海上中继站,是南方妈祖文化北传的海上中心,在中国南北海上交通和中外海上交流的历史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