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的基本病机,制备慢性疲劳大鼠的实验模型,观察升阳益胃颗粒对慢性疲劳大鼠的一般状况及各项行为学指标(力竭游泳时间、跨格运动次数、直立运动次数)的影响,通过检测不同组别慢性疲劳大鼠的骨骼肌PGC-1α和线粒体COX的含量,探讨升阳益胃颗粒抗疲劳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推广运用升阳益胃颗粒治疗CFS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1)分组、造模:雄性SPF级SD大鼠60只,适应性喂养3天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诺迪康胶囊组、升阳益胃颗粒低剂量组、升阳益胃颗粒中剂量组、升阳益胃颗粒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正常组不造模,其余5组进行造模,时间为14d,造模采用慢性束缚、力竭游泳及夹尾激怒的复合方法来构造慢性疲劳大鼠模型。(2)灌胃方法与剂量:造模结束后,正常组和模型组按10ml/(kg·d)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诺迪康胶囊组按0.182g/(kg·d)给予诺迪康颗粒混悬液灌胃,升阳益胃颗粒低剂量组按1.625g/(kg·d)给予升阳益胃颗粒混悬液灌胃,升阳益胃颗粒中剂量组按3.25g/(kg·d)给予升阳益胃颗粒混悬液灌胃,升阳益胃颗粒高剂量组按6.5g/(kg·d)给予升阳益胃颗粒混悬液灌胃,各组大鼠给药均1次/d,连续14d。(3)取材:大鼠成功经局部麻醉后,快速取出各组大鼠左后肢股四头肌,称取1g在生理盐水中漂洗,制备骨骼肌组织匀浆和线粒体悬浮液,分装标号置于-20℃的冰柜中保存。(4)指标测定:造模前、造模后以及末次灌胃后均测量一次大鼠体重、力竭游泳时间、跨格运动次数及直立运动次数。运用ELISA法测定大鼠骨骼肌中PGC-1α和COX的含量。所得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一般情况:造模前,大鼠饮食量、活动量、皮毛、粪便情况均无明显差异。造模后,各造模组大鼠饮食量减少,皮毛暗淡无光泽,活动量减少、便溏尾脏等。正常组大鼠皮毛明亮有光泽,饮食量、粪便情况及活动量均正常。灌胃后,诺迪康胶囊组、升阳益胃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大鼠饮食量,活动量增加明显,皮毛变至有光泽,粪便情况恢复正常,升阳益胃颗粒中、高剂量组增加更明显。模型组大鼠以上情况变化不明显。(2)体重及行为学指标:造模前,大鼠体重及各行为学指标无明显差别(P>0.05)。造模后,各造模组大鼠体重及行为学指标明显低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造模大鼠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灌胃后:模型组大鼠体重及各行为学指标明显低于其余5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正常组大鼠体重及各行为学指标高于诺迪康胶囊组和升阳益胃颗粒低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与升阳益胃颗粒中、高剂量组相比,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升阳益胃颗粒中剂量组与升阳益胃颗粒高剂量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骨骼肌PGC-1α和线粒体COX含量的测定:模型组大鼠骨骼肌PGC-1α和线粒体COX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正常组高于诺迪康胶囊组和升阳益胃颗粒低剂量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与升阳益胃颗粒中、高剂量组相比,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升阳益胃颗粒中剂量组与升阳益胃颗粒高剂量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本实验采用身体疲劳和心理刺激(慢性束缚、力竭游泳及夹尾激怒)的复合方法来构造慢性疲劳大鼠模型,能够高度复制人体的慢性疲劳状态,此方法有效可行。(2)升阳益胃颗粒可以恢复慢性疲劳大鼠至正常体重,明显增加跨格及直立运动次数,显著延长其力竭游泳时间,改善慢性疲劳大鼠的疲劳状态,为临床运用升阳益胃颗粒治疗CFS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3)升阳益胃颗粒可显著提高慢性疲劳大鼠骨骼肌PGC-1α和线粒体COX的含量,可能是升阳益胃颗粒的抗疲劳机制之一。(4)升阳益胃颗粒中剂量即人体常规等效剂量,增加剂量其抗疲劳疗效并不会随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