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生态系统不断退化、环境质量不断恶化、资源约束不断强化的现状,我国政府为了守住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于2011年10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正式提出“生态红线”概念。2012年,环保部开始探索大气环境红线划定的相关理论、方法,各地也开展了相关试点。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份均已开展了这项工作,至少有贵州、四川、陕西等13个省份已划定生态红线保护范围,并制定了相应管理措施。本文拟通过对我国各地区的大气污染治理绩效从效率和效果两个方面进行测度,首先从省级层面来评价我国各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和效果,以及是否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和空间溢出效应;然后再研究地区大气环境红线划定的程度、实施的强度、执行的力度分别对大气污染治理绩效的影响,以及公众参与因素在影响过程中的作用;最后针对大气污染治理提出相关的建议。本文首先阐明了大气环境红线政策和大气污染治理绩效的概念和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使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从划定的程度、实施的强度、执行的力度分别构建了大气环境红线的量化指标体系,对各省市的大气环境红线进行测度并且排名。接着,我们使用SE-SBM模型、Tobit模型和熵值法对各省份的大气污染治理绩效进行了测度,计算各省市的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和效果得分并进行了排名。最后以量化的大气环境红线的划定程度、实施强度和执行力度为自变量,以大气污染治理绩效得分为因变量,研究了大气环境红线对大气污染治理绩效的影响,以及公众参与因素在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经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到以下几条结论:第一,在大气环境红线的量化过程中,我们发现各省份的大气环境红线的划定程度、实施强度和执行力度有较强的协同性,排名靠前的省份基本是一样的,这说明大气环境红线的三个方面是高度相关的,如果一个省份对大气环境红线非常重视,那么这个省份在划定程度、实施强度和执行力度三个方面基本都会排名靠前。但也有例外,天津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湖北省的大气环境红线划定程度得分较高,但实施强度和执行力度的得分却比较低,说明这三个省市的执行力度不能满足预期,跟不上划定的标准。第二,使用SE-SBM技术效率排名前十的省份分别是贵州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云南省、黑龙江省、甘肃省、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海南省、江西省。研究表明各省份SE-SBM技术效率的计算结果和排名,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产业密度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经济增长越快,工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越高,产业集中度越高,则省份的SE-SBM技术效率越高,排名越靠前。第三,我国各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通过模型验证,发现对集聚效应的检验p值小于0.05,说明集聚效应显著存在。通过对空间溢出效应进行计算,发现在效果得分中,简单相邻权重矩阵的溢出效应为11.573,说明本省份的大气污染治理投入,对周围省份有11.57%的溢出效应。省会直线距离权重矩阵的溢出效应为6.59,说明本省份的大气污染治理投入,对周围省份有6.59%的溢出效应。在SE-SBM效率值的计算结果中,简单相邻权重矩阵的溢出效应为9.86,说明本省份的大气污染治理投入,对周围省份有9.86%的溢出效应。省会直线距离权重矩阵的溢出效应为8.94,说明本省份的大气污染治理投入,对周围省份有8.94%的溢出效应。第四,大气环境红线的划定程度、实施强度和执行力度对大气污染治理绩效有积极的影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绩效得分普遍要高于东部发达地区,所以毫无疑问大气环境红线政策在中西部的积极影响,要大于对东部的影响。同时,公众参与变量使大气环境红线政策对大气污染治理绩效有正向的调节作用,因此公众参与有助于政府和企业对大气污染的治理。根据研究的结论,本文分别从政府、企业以及公众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在政府方面:第一,中央要进一步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管。第二,各级政府应全面加强对环境管制的监督,进一步以绿色GDP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完善立法和执法。第三,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在企业方面:第一,积极响应地方政府的环境管制政策,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第二,企业应当积极与环保部门保持联系,随时了解环保政策的变化。第三,与高校和研究所进行合作,建立产学研平台,借助外力实现无污染生产。在公众方面:第一,增强社会公众监督,拓宽公众参与渠道,从而减少破坏大气环境行为的发生。第二,要完善奖惩机制。第三,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公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