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国家尺度和区域尺度土壤有机碳库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52次 | 上传用户:weijie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和区域碳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基于GIS技术及模型研究方法,本论文对中国国家尺度和区域尺度的土壤有机碳库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基于四种估算单元(土壤类型、植被类型、气候—土壤—植被多要素离散单元及FAO-UNESCO世界土壤图例单元)对国家尺度土壤有机碳储量进行估算,分析不同土壤类型、植被类型、气候区划等生态条件下的土壤有机碳库特征,提高中国土壤有机碳库估算的准确性,并且采用统计分析和样带研究方法,分析中国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因素和空间分布格局;其次,应用土壤有机质模型(DNDC模型),对典型红壤区江西省余江县土壤有机碳库进行模拟,研究生态脆弱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及其年度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 1、中国100cm和20cm深度土壤有机碳储量:基于土壤类型的估算结果为84.4 Pg(1Pg=1015g)和27.4 Pg;基于植被类型的估算结果为69.4 Pg和23.8 Pg;基于气候—土壤—植被离散单元的估算结果为79.1 Pg和26.6 Pg;基于FAO-UNESCO土壤图例单元的估算结果为82.3 Pg和26.7 Pg。 2、绘制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空间分布图和中国土壤有机碳密度数字地面模型。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不均匀,明显受气候因素影响。在中国北方(北纬约42°)湿度样带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与降水量变化一致。沿中国东部(110°~130°E)热量样带,土壤有机碳密度大小次序为:寒温带>中温带>亚热带、热带>南温带。 3、统计分析表明,不同生态系统中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关键环境变量不同,在温带草原是年平均温度,而对于针叶林是海拔。同时随着生态系统尺度的细化,环境变量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的显著性程度增加,但是人类的耕种活动降低了这种影响。 4、应用DNDC模型对余江县土壤有机碳库(0-20cm)总量的模拟结果为3.52×109kg,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4.24 kg m-2。灌溉水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其次是望天田、园地、林地和菜地,旱地的较低,草地的最低。该县水稻土的平均有机碳密度为5.51 kg m-2,红壤的为3.05 kg m-2。红壤有机碳密度明显低于水稻土的。 5、在没有土壤侵蚀发生的情况下,余江县土壤有机碳库年度变化量为8.63×107kg,变化率为+2.45%。土壤有机碳密度下降的地区大多位于农田区内,特别是旱地,部分灌溉水田的有机碳密度略有增加,林地、园地、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是增加的,特别是园地的增幅最大。
其他文献
为了解决常规地质调查中工作效率低、工作量大的缺点,从航空角度出发,对航磁数据在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解译中的技术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利用航磁求导、方向滤波、立体阴影等
“十二五”期间,火电仍是我国目前的主力电源,火电行业在“上大压小”的政策导向下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闭了大批能效低、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取而代之是新建大型火电机组
本文研究了异丙醇、石油醚-95%甲醇从油茶籽枯饼中提取茶油和茶皂素工艺,并对石油醚(60-90℃)-95%(m/m)甲醇提得的粗茶油进行了脱酸脱色精制实验。实验研究异丙醇提取油茶籽
本文研究了在酸性介质中,运用氢化物发生法,快速测定化探样品中砷、锑、铋.特别是在(1+1)王水溶矿后加入高锰酸钾消除了样品含有机质产生泡沫影响测定结果,本法的特点有仪器结构
车身与底盘的匹配安装点的位置偏差会直接影响车轮的定位参数,从而影响行驶性能。鉴于现有的装配工艺水平,同时控制安装硬点三个方向的偏差会明显提高制造成本。为了兼顾装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对用电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使得用户对供电的可靠性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为了能够提高电力配网系统的工作效率以及可靠性,就必须要求电力企业在
<正>土地权属调查与土地权属管理一要确定项目区的地理位置和具体边界,以及整理前各村集体的土地权属界线;二要查清项目区土地的总面积、地类、质量及其建筑物、构筑物,特别
本文首先对成本管理进行概述,说明成本管理的概念、内容和基本工作方式,并对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论证成本管理的地位之后,又对成本管理对企业管理
通过广泛收集和系统整理有关针灸学家罗兆琚的资料,印证和明确了罗兆琚的生平事迹,介绍和总结了罗氏现存的医学著作和教材共16部,论文19篇。罗兆琚一生于针灸理论临床兼施,教
通过研读广西近代针灸学家和中医教育家罗兆琚的针灸著作、教材及论文,客观评价了其对祖国针灸事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宣传繁荣针灸学术、重视兴办针灸教育、擅长使用效验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