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古老的《诗经》,我们总会被其充满悲欢离合的婚恋诗所打动。而细观这些诗篇,我们会发现一股绵延不绝的忧伤之情始终氤氲其中。“忧伤”作为《诗经》婚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十分明显的,其背后包含着先民深刻的心理积淀和当时人们的婚恋状况,因此很值得探讨。本文主要从内容、原因和艺术表现等方面来探讨《诗经》婚恋诗的“忧伤”特征,旨在对这一情感基调作比较全面的认识。全文由绪论部分和三章内容组成。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相关概念的界定,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对《诗经》婚恋诗概念的界定和篇目数目的确定。概念界定主要是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细读文本、字句训诂并参考前人的界定标准来进行,以此为基础确定出86首婚恋诗。而对“忧伤”的界定,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入手,综合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其的论述分析,并结合《诗经》文本得出其内涵。第一章对《诗经》婚恋诗“忧伤”的内容展开分析。首先按照婚恋进程将婚恋诗分为婚前篇和婚后篇两节。婚前篇又分为悦慕诗,热恋诗和失恋诗三部分,分别分析了男悦女不得的惆怅迷惘和女求男不得的焦急无奈,热恋期男女双方两地相思的痛苦以及失恋女子的忧愁满怀。婚后篇分为思念而不见、爱而被弃、生死相隔和其他等四个部分,分别分析了思妇对远役丈夫绵延不断的忧思之苦和征夫怀念家乡亲人的愁思,弃妇无端被弃的凄惨和夫妻生死相隔的悲痛,以及远嫁他乡、不得归宁等婚恋过程中其他类型的忧愁苦痛。第二章分析《诗经》婚恋诗“忧伤”的原因。通过分析婚恋诗中“忧伤”诗的数量和内容,得出“忧伤”的主体主要为女性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转型使得男性逐渐成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加之人类发现了男性在生育活动中的作用,采集经济在农耕为主的时代里逐渐丧失其重要性等一系列原因,使得男性逐步成为社会的主宰,而女性则开始成为其附庸,丧失了在经济和社会上的崇高地位。其次,周代的婚姻制度主要是贵族的媵妾制和民间一夫一妻的聘娶婚,这种父权制下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注重的是婚姻的政治功能,忽略了女性作为人的权利,将女性作为政治牺牲品和生育工具,使其丧失了在婚姻中应有的地位。最后,周礼在婚姻方面的严密规定与人之追求美好婚恋生活的本能产生激烈冲突。女性在婚姻生活中的卑下地位和情与礼的冲突是造成婚恋诗中众多女性悲戚忧伤的原因所在。第三章对《诗经》婚恋诗“忧伤”特征的艺术表现予以探讨。首先,《诗经》婚恋诗多处运用比兴手法写景寓情,寄托忧思,形成了忧伤哀愁的情感基调。其次,《诗经》婚恋诗通过运用哀愁类意象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抒情方式创造出一系列忧伤的诗歌意境,以此来表现忧伤情感。最后,讨论了婚恋诗所开创的四种抒情模式:黄昏怀人、采摘怀人、临水抒忧和登高怀人,抒情模式中的各类意象如“黄昏”、“采摘”等本身就包含独特的文化意蕴,而婚恋诗以此为主创建抒情模式来表现忧思之情,使得忧伤之情更为突出。总之,“忧伤”作为《诗经》婚恋诗中一个重要特征,它的地位是突出的,蕴含的内容是丰富的,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