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中华美学精神"都是一个重要的命题.讲话强调,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意见》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国传统文艺理论评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外国文艺理论,研究梳理、弘扬创新中华美学精神,推动美德、美学、美文相结合,展现当代中国审美风范.笔者以为,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首先是要推进中华美学和艺术精神的理论自觉.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推动理论直面实践,对话实践,引领实践,是理论建设的落脚点和理论的生命力所在。有为的理论,必然能够对实践发言。理论自己都不自觉,就不可能发出什么有效的声音,也不可能产生积极的作用。长期以来,之所以在审美和艺术领域,产生种种唯西是瞻、步西之履、以西观中、以西论中之病象,是因为离开了民族自己的文化土壤,离开了自己的文化之根,由此,对审美(艺术)经验、审美(艺术)感受、审美(艺术)评判等的描述、分析、传达等,都难有自己的话语和神韵。20世纪后半叶起,全球化的进程,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西方的文化思潮、商业原则、大众口味等的涌入和扩散,大幅度地改造了国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情趣。审美和艺术领域中,种种物欲主义、游世主义、个体主义、形式至上的思潮,种种欲望追逐、感官享乐、放纵粗俗、消解意义的现象,并不鲜见。正是在这样纷繁缭乱的生活和艺术景象中,在西方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复杂交融中,美学和艺术的民族精神自觉与相关理论建设,尤显迫切而重要。当然,既要坚守审美和艺术的民族精神家园与理想高度,也要保持足够的警醒和反思,对于自己的资源,辨别汰选,去粗存精,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在世界文化人类文明的宏阔视域中接续民族的精神传统,在新的高度上丰富创成具有民族特色、民族品格和时代特征、人类情怀的审美和艺术之当代精神,这样的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也必然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为人类艺术、审美、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