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从此,敦煌莫高窟开始了有效保护、管理与研究的历史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制定了“保护、研究、弘扬”的方针,加大了保护、研究的力度,陆续开展了大规模石窟加固,壁画、彩塑维修,壁画临摹,敦煌石窟历史、壁画内容研究等多项工作。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机构得以扩大,多学科专业队伍得以形成,步入了国际合作、科学保护、敦煌学多领域研究、敦煌文化艺术在国内外广泛展示和弘扬的新阶段,敦煌事业得到了全面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弘扬
中图分类号:K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06(2014)03-0001-05
Safeguarding the Art Treasure Trove of Dunhuang and Inheriting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Mankind
—on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Dunhuang Academy
FAN Jinshi
(Dunhuang Academy, Dunhuang, Gansu 736200)
Abstract: Since the inception of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n Dunhuang Art in 1944, the Mogao Grottoes site has welcomed a period of effective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In 1949, the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n Dunhuang Art was renamed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n Dunhuang Cultural Relics. Since then, the guidelines of “conservation, research and promotion”have been established, and conservation and research have been reinforced. Various work, such as the large-scaled consolidation of the caves, restoration of the murals and statues, mural copying, and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Dunhuang caves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murals has been gradually carried out.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n Dunhuang Cultural Relics was expanded, becoming theDunhuang Academy in 1988, with a multi-disciplinary team. This marked a new era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scientific conservation, multi-field research, extensive display and the promotion of Dunhuang culture and art at home and abroad.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achieved ever since.
Keywords: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n Dunhuang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n Dunhuang Cultural Relics; Dunhuang Academy; Conservation; Research; Promotion(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敦煌莫高窟做出的评价为:“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及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又在批准莫高窟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文件中指出:“莫高窟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第一、二、三、四、五、六全部六类标准。”(87教科常字280号《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会议简报》)以上教科文组织的评价足以说明敦煌莫高窟无与伦比的价值。
创建于公元4—14世纪的敦煌莫高窟,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在中国历史上繁荣了1000年,演成中西文明交融荟萃的结晶,蔚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宝藏。元明以降数百年来,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沉寂、嘉峪关的封闭,莫高窟长期处于无人管理,任由自然损毁、人为破坏,甚至被偷盗的境地,使光辉的艺术丰碑黯然失色。为了保护濒危的莫高窟宝藏,在20世纪40年代初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中,中华民国政府决定创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开创了莫高窟研究、保管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这一机构不断发展,壮大,曾先后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和敦煌研究院;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为守护敦煌艺术宝藏,传承人类文化遗产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下面分为三个时期简单介绍敦煌研究院70年来为保护、研究和弘扬敦煌文物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时期
(1944—1949)
1942年,中华民国政府决定将莫高窟收归国有,第二年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做了人员、资金和业务的各项筹措,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创立。根据于右任先生提出的“寓保护于研究之中”的倡议,以保管、研究莫高窟为主,也兼及敦煌西千佛洞、安西(今瓜州)榆林窟的一些保管工作。以上三处石窟统称为敦煌石窟,有时也称莫高窟为敦煌石窟。其职能专门从事敦煌石窟的研究、保管工作。首任所长、著名画家常书鸿先生和他带领的十多名有志青年,从大城市来到风沙呼啸、荒凉寂寞、交通不便、生活艰苦的西北边陲敦煌,面对的是破败不堪的石窟,他们克服了无房、无电、无自来水、无交通工具、经费拮据、缺少人手、孩子不能上学等各种困难,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清除了数百年堆积在300多个洞窟内的积沙,拆除了窟内俄国人搭建的全部土炕土灶,对石窟做了力所能及的初步整修;还募款为部分重点洞窟装了窟门,修建了长1000余米的围墙,有效地阻止了人为破坏和偷盗。
与此同时,开始敦煌壁画临摹、洞窟内容调查和编号工作;设置陈列室,展示文物;到南京、上海、重庆等地举办敦煌艺术展览;制定了进窟工作和参观的办法,撰写洞窟说明。
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创立,标志着敦煌石窟结束了约400年无人管理,任凭损毁、破坏和偷盗的历史,翻开了保护、研究和弘扬的历史新篇章。前辈们筚路蓝缕、含辛茹苦所做的各项开创性工作,为以后敦煌石窟事业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敦煌文物研究所时期
(1950—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敦煌石窟的保护工作。中央文化部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任常书鸿为所长;制定了“保护、研究、弘扬”的工作方针;派来了文物、考古和古建专家,对莫高窟做了全面综合勘察,提出了保护和研究方案;修缮了五座残破的唐宋木构窟檐。这时明确了敦煌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也由敦煌文物研究所负责管理的职能。1961年,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和安西(今瓜州)榆林窟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个时期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稳定,而艰苦的日常生活和简陋的工作条件并无多大变化,员工们过着清苦的生活,坚守着自己的责任,即使在十多年动荡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虽业务停顿,职工中也存在派性,互有指责和批判,但全体职工对保护敦煌艺术宝藏的认识和态度完全一致,依然共同坚守和保护着敦煌艺术宝藏,敦煌石窟文物未受到丝毫破坏。
这个时期针对壁画和彩塑病害频发、崖体风化和坍塌、风沙侵蚀等严重的问题,首次实施了全面的大规模的抢救性保护措施:倾倒的塑像被扶正加固;对濒将脱落的壁画,做了边缘抹泥加固,或铆钉固定和灌浆黏结加固;对起甲、酥碱病害的壁画,与国外专家一道采用新的修复材料和工艺方法做了修复;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初,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国家拨巨款,以支、顶、挡、刷的技术,对裂隙纵横的莫高窟南区崖体和石窟实施了全面大规模的危崖加固工程,解决了石窟的稳定性问题,经过加固的莫高窟能承受7级地震,使濒临坍塌的洞窟脱离了险境,得到了妥善的保护。为了防止风沙对壁画和塑像的磨蚀,还在崖顶做了铺设草方格的挡沙栅栏试验。
这个时期也是敦煌艺术临摹的黄金时期,完成的敦煌壁画和彩塑临本数量多,质量高,内容丰富;还首创原大、原状整窟临摹;根据多年的临摹实践,总结归纳出三种临摹方法,对以后临摹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临摹,对敦煌壁画艺术各个时期风格特征进行了探索研究;并尝试创作新壁画;不仅在国内的北京、上海和郑州等大城市,而且到波兰、捷克、印度、日本等国举办敦煌艺术展览。
这个时期敦煌学研究方面主要做了基础性的整理研究。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基本搞清了敦煌石窟壁画、彩塑的内容,出版了多年调查研究的成果《敦煌石窟内容总录》、《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这是研究敦煌石窟必备的基本资料;还对本院收藏的藏经洞出土文献开始整理研究;配合莫高窟南区危崖加固工程,对莫高窟南区窟前遗址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清理,完成了考古报告《莫高窟窟前殿堂遗址》;协助武威天梯山石窟的搬迁、保护工作,完成了考古报告《威武天梯山石窟》;开始了对敦煌石窟艺术和内容的研究。
三敦煌研究院时期(1984—)
1984年甘肃省政府决定将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增加了职能,扩大了编制,增添了员工,增设了部门;敦煌研究院利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与国际和国内高端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合作,合作中开阔了视野和思路,引进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迅速提高了我院专业人员的能力和水平;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等多种方法培养人才,形成了一支文理兼有的多学科专业人才队伍;建造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善了员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基本改变了以往的艰苦和闭塞状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敦煌研究院担负的职能随之不断扩大,科学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任务日显繁重,又增加了上个时期所没有的敦煌石窟旅游开放和石窟管理的繁重任务。这个时期正值莫高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全方位探索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科学保护、研究、传承和管理问题,制定了与敦煌石窟相应的法律法规,实施了人文学科研究、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等综合措施。这时的敦煌研究院是保护、研究、弘扬和管理的综合性科研和保管机构。
(一)制定法律法规和规划
1. 制定和颁布专项法规。2002年12月,经甘肃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1次会议通过并颁布实施的《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明确了莫高窟保护对象、范围,规定了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职责及其保护、利用、管理工作应遵循的方针和原则;也明确规定了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在保护莫高窟方面的权利、义务及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责任。这项专项法规的颁布为莫高窟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和法律保障。
2. 制定和颁布保护规划。1998—2004年,制定了《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2006—2025)》。对莫高窟价值及其本体和环境的保护、保存、利用、管理和研究进行了系统、全面和科学的评估,制定总体规划的目标、原则和实施细则;又按照保护、研究、利用和管理四个方面制定分项规划的目标与对策,编制主要措施与分期实施计划;最后提出规划实施的支撑体系。自《规划》制定和颁布以来,敦煌研究院始终以《规划》为指导和依据,开展莫高窟的保护、利用、研究和管理等各项工作。
(二)敦煌石窟本体和环境的科学保护
1. 实行保护和修复的科学技术研究措施。通过科学研究确定了石窟壁画颜料的成分及其胶结材料的性质和类别;掌握了泥质壁画地仗层的组成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掌握了壁画多种病害的机理;研究并确定了针对不同病害修复的材料和工艺。
2. 采用数字技术永久保存敦煌石窟文物信息。为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敦煌石窟文物信息,经过多年探索和研究,形成了一整套先进的数字影像保存技术,实施了建立全部敦煌石窟数字影像档案的工程。这些成果已应用于石窟保护、学术研究、美术临摹等领域,并在国内外多次展览中为观众提供了丰富逼真的敦煌艺术视觉体验。
3. 建立莫高窟安全防范监控系统。安装了包括入侵报警、视频监控、音频复核、在线电子巡查、周界报警、安全照明、安防通讯等多个子系统的安防设施,对所有布防区域可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控。
4. 保护莫高窟人文和自然景观。拆除窟区近现代添加物,迁出窟区的工作和生活用房,完整地保护莫高窟窟区前的舍利塔群和寺庙等人文景观,以及山岭、沙漠、河流、树木林带等自然景观,使莫高窟保持了庄重、古朴、幽静的文化氛围。
5. 治理莫高窟风沙。在莫高窟崖顶建立了长6000米的高立式阻沙栅栏,以疏导来自主风向的沙害;在崖顶沙源所在的沙山铺设了100多万平方米草方格固沙;种植了10万平方米沙生植物固沙林带;铺设了160多万平方米砾石压沙带,形成了以固为主,固、阻、输、导结合的综合防治风沙体系,使莫高窟的风沙减少了75%左右,极大地减缓了风沙对敦煌壁画和彩塑的磨蚀。
6. 建立莫高窟监测和风险预控体系。采用风险管理理论、现代传感器技术和网络技术,对莫高窟遗址的大泉河水文变化、崖顶沙尘、崖体和洞窟振动、地震、开放洞窟微环境的变化、游客流量、壁画病害等方面监测的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并通过监测数据分析,为遗址保护、风险控制和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建立了国内首个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遗址监测和风险预控体系。
这个时期保护和修复的科学技术,与国际接轨,取得长足的进步,在中国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研究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得到国家科技部的认可,被批准为文物系统唯一的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仅保护本院管理的敦煌石窟,而且为西北乃至全国的石窟寺和土遗址保护开展服务。
(三)敦煌艺术和敦煌学研究
1. 敦煌石窟研究领域的发展与开拓。敦煌美术研究方面,对敦煌石窟各时期各类型的美术作品风格、技法与美学特征做了总结性的研究,还在建筑、图案、飞天、山水画等专题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此基础上,近年来从美术史的角度,按时代发展的顺序,开展了敦煌石窟美术史的研究,现已出版《敦煌石窟美术史·十六国北朝》。
敦煌壁画图像研究方面,一方面发现并考证出一批以前未知的佛教故事和经变等题材内容,另一方面对佛教故事、经变等在全面深入解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总结性的研究,出版了《敦煌石窟全集》(按专题分为26卷)一系列成果。
石窟考古研究方面,对十六国、北朝、隋代、唐代中前期和西夏时期的石窟进行了考古分期研究。另外,制定了多卷本《敦煌石窟全集》考古报告的编辑出版计划;按照计划,采用多学科结合的方法,出版了第一卷考古报告,全面、准确、科学地记录了莫高窟第266—275窟的全部遗迹,并探索出石窟考古报告编写的科学方法。对莫高窟北区洞窟实施全面清理发掘,弄清了北区洞窟的数量、功能、性质,还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文物,出版了《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三卷本的考古报告。北区石窟的考古成果还带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
敦煌文献研究方面,不仅对我院所藏敦煌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而且由我院主持对甘肃省藏敦煌文献做了全面调查与整理,出版了六卷本《甘肃藏敦煌文献》。同时,对敦煌学研究的基本工具书《敦煌遗书总目索引》进行全面修订,出版了《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近年,又开展了甘肃省藏敦煌藏文文献的全面调查与整理工作,并出版了《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叙录》,现正在研发敦煌遗书数据库。
除以上几个方面外,针对敦煌壁画多元文化的特点,还在以下几个方面开拓了敦煌学研究的新领域:(1)关于社会生活方面的民俗、科技、交通、服饰的研究;(2)关于音乐、舞蹈的研究,特别是对敦煌乐器的研究和复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3)关于敦煌石窟西夏时期密教图像的深入研究;(4)关于供养人画像与世家大族的研究,对供养人的身份、家族、佛教供养活动,以及供养人画像的服饰探讨研究;(5)关于吐蕃时期石窟图像和相关藏文文献的研究;(6)关于回鹘时期的回鹘民族及其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的研究;(7)关于敦煌与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汇流之间关系的研究;(8)关于单个洞窟的研究;(9)关于佛教文学的研究。
2.敦煌石窟临摹。经过几代人的临摹研究,已总结出一套临摹技法和规范,并对各时期壁画的绘制技法有了深入的认识。近二三十年间,完成了十多个代表洞窟的原大整窟临摹复制,并结合数字摄影技术,在准确性、色彩还原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还进行了部分壁画的复原临摹研究。
3.创办《敦煌研究》。《敦煌研究》自1981年创办至今已出版145期,属于国家核心期刊,刊物坚持学术性、开放性,发表了大量国内外学者有关敦煌学、佛教石窟考古、佛教艺术研究等方面的高水平论文,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广泛而良好的声誉,成为国际敦煌学研究的主要学术刊物。
4. 图书和信息建设。经过70年的积累、发展,我院收藏了15万册有关敦煌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宗教、民族、艺术等方面的专业图书和文献,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学术数据库制作商合作,初步建成了敦煌学信息资源数据库,并已开始运行。
5. 举办敦煌论坛。我院连续举办十多届有关敦煌学研究、丝绸之路古遗址保护的国际学术会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为国际敦煌学、古遗址保护研究重要的国际性学术论坛。
这个时期我院完成了包括国家级、省级、院内重大课题在内的一批敦煌学研究新成果。敦煌研究院已经成为国际上敦煌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和最大实体。
(四)传承弘扬和遗址管理
1.满足游客的文化享受。为使国内外广大游客充分欣赏敦煌石窟的丰富内容、精湛艺术和珍贵价值,开放了不同时代、不同内容和优秀艺术的洞窟;坚持每年严格培训讲解员,将敦煌学研究的新成果及时地转换为讲解内容;培养熟悉业务、通晓一门外语高素质的讲解员队伍,为游客提供良好的讲解。还出版通俗读物,制作影视作品,提供网络信息,并不断改善游客服务设施。
2.建设莫高窟游客中心。莫高窟的价值虽然无与伦比,但洞窟狭小,文物材质脆弱,病害频发,为了解决保护文物和开放利用的突出矛盾,我院建设了游客中心,在游客中心将放映数字电影《千年莫高》和球幕电影《梦幻敦煌》,后者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文化遗产为题材的敦煌莫高窟实景超高清球幕电影,使游客对敦煌艺术能够更好地欣赏,并获得全新的视觉体验,达到文物保护和开放利用的双赢。
3.让敦煌艺术走出敦煌石窟。我院数十次在国内外举办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敦煌艺术展览,所到之处,无不在当地引起轰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4.敦煌美术创新。美术工作者在多年学习和临摹敦煌壁画的基础上,吸取敦煌艺术的营养,融入他们对长期生活在的大西北山水风情的理解和感情,探索敦煌壁画艺术的创新,创作了具有敦煌技法、敦煌色彩、敦煌风格的敦煌重彩,试图创造具有古代敦煌艺术神韵,又表现时代气息的新敦煌美术形式。
5. 莫高窟日游客承载量的研究和石窟开放的管理。按照“在保护的前提下坚持合理利用,在利用中坚持保护”的理念,为加强旅游开放过程中莫高窟保护和游客参观的体验,开展了日游客承载量研究,根据洞窟空间容量、相对湿度和二氧化碳含量标准、病害、观赏性、环境因素、游客数量、游客流量、停留时间等多种因素,确定了莫高窟日游客最大承载量。根据游客承载量的研究结果,制定洞窟开放标准、洞窟开放制度、旺季预约预报制度,编制旺季参观游线等游客管理的各项措施。
我院负责的莫高窟遗址旅游开放与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选为世界遗产旅游管理的最佳案例和国际上践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最佳案例。
四结语
回顾敦煌研究院艰苦卓绝的70年奋斗历史,莫高窟一代又一代传人的坚守,为使敦煌文化遗产永久保存,发扬光大,坚持和传承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持续不断推进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当年的举步维艰到今天的蓬勃发展,走出甘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今后的敦煌研究院应面向未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莫高精神”,继续加强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和国内合作,充分学习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先进理念、先进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更有效地发挥敦煌研究院在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传承方面的积极作用。
收稿日期:2014-05-04
作者简介:樊锦诗(1938—),女,上海市人,敦煌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