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败酱汤联合腕踝针治疗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以寻求慢性盆腔痛的有效治疗方法,并总结导师的经验。方法:收集符合课题纳入标准的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痛患者90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腕踝针组、败酱汤组、败酱汤+腕踝针组。腕踝针组从月经周期第18天开始,开始每日针刺双下1区1次,针刺3次后改隔日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败酱汤组从月经周期第18天口服败酱汤,每次1袋,一日2次,连用14天为1疗程;败酱汤+腕踝针组在口服败酱汤的基础上联合腕踝针;三组均治疗3个疗程。记录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停药后1个月的中医证候积分、盆腔疼痛VAS评分、局部体征评分等,运用统计学分析,观察败酱汤联合腕踝针治疗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结果1.三组治疗前在年龄、病程、生育情况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治疗后三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败酱汤+腕踝针组综合疗效优于败酱汤组及腕踝针组。三组中医证候疗效、局部体征疗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败酱汤+腕踝针组中医疗效及局部体征疗效优于败酱汤组及腕踝针组。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停药后1个月三组组内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停药后三组组间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败酱汤+腕踝针组在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方面优于败酱汤组及腕踝针组。4.盆腔疼痛VAS评分比较:治疗后、停药后1个月三组组内盆腔疼痛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停药后1月三组组间盆腔疼痛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败酱汤+腕踝针组能更有效减轻患者盆腔疼痛。5.局部体征评分比较:治疗后、停药后1个月三组组内局部体征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组间局部体征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1月三组局部体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在治疗期间,败酱汤组未出现不良反应,针药组、腕踝针组部分患者出现晕针、皮下出血,但均可坚持针刺。7.三组在治疗期间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检查结果均未见异常。结论败酱汤联合腕踝针治疗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痛比单一腕踝针、口服败酱汤疗效好,更有效地减轻患者盆腔疼痛,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