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专业词汇是专门用途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区别于普通汉语词汇教学。在中医汉语教学中,专业词汇与通用词汇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且互有交叉,其归属和划分具有相对性;从词汇等级的角度进行考量,大多专业词汇均属超纲词,不同教材对其选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着眼于专业词汇的一般特点,部分中医术语内涵或外延的单一性和确定性也相对缺乏。把握中医汉语专业词汇的特性,采取必要的策略措施,能有效地促进中医汉语专业词汇的教学。
关键词:专门用途汉语教学 中医汉语 专业词汇
“某一特定的科技领域都有一套适合于ESP教学的词汇和术语。”[1]专门用途汉语教学同样如此。理解和掌握这些词汇和术语,是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重点内容,体现出其区别于普通汉语教学的特性。本文以中医汉语专业词汇为例,探讨专门用途汉语教学中专业词汇的特性及相关教学策略,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照。
一、中医汉语专业词汇的相对性
大体而言,包括中医在内的各专业领域所使用的词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用词汇,另一类是专业词汇,后者也称“术语”。但两者的界限却并不清晰,有时还相互交叉。以中医专业为例,不少表示病症、药物、人体部位和生理现象的词汇,常为两者所共用。其原因在于,很多学科专业都是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在一般较为古老的学科门类中更是一种普遍现象,中医学尤其如此。生老病死为人之常情,因而中医学使用的很多词汇原本就属于全民常用词汇。在学科诞生及发展的过程中,某些通用词汇被用于专业用途,表示专业概念,成为专业词汇,因而具有了与通用词汇不尽相同的专业意义。即便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学科专业中语义相关也并不完全一致,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如“气”,在全民通用词汇及哲学、中医学、物理学等学科专业中的涵义便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与通用词汇进入专业领域而成为专业词汇不同的是,专业学科诞生之后,汉语的基本词素通过不同的结构方式也会产生出一大批新的专业词汇。这些词汇大多语义单一,应用面较为狭窄,且只在本学科专业中使用,因而基本上不被非专业人士所熟悉。在现代科技领域,这种现象极为普遍,表现最明显的大概要算是专业词汇了,因为从语法层面看,任何学科专业的话语方式都是一致的。但也有相反的情况,随着某些学科专业知识的普及,部分专业词汇因使用频率较高、使用范围较广而被“借用”并逐渐进入全民常用词汇体系。现代经济、体育等专业中的不少词汇便是如此。
可见,通用词汇与不同专业词汇之间的渗透、转化与吸收是双向的。有的从通用词汇系统进入专业学科领域,有的从学科专业词汇转为全民常用词汇,这是一种常态的历时语言现象。而从共时的角度来说,某一学科的专业词汇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有的虽属于专业词汇范畴,但同时具有全民常用性,有的则完全用于专业学科领域,而在两者之间,又存在着一些处于中间状态的词汇。所以,《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把术语分为纯术语、一般术语和准术语。[2]专业词汇的层次性既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其归属和划分也是相对的。在中医学领域,基本的专业知识早已融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习惯或风俗;或者也可以这样说,这些知识原本就来自日常生活,是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与此相关,不少中医专业词汇最初即源于通用词汇系统,因而其相对性更为突出。
二、词汇大纲与中医汉语专业词汇的等级
在专门用途汉语教材中,对于生词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一是专业词汇与通用词汇不作区分,一律按照其在课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列入生词表;二是把所有生词划分为普通(一般)词语和专业词语,分别进行汉语拼音、词性、词汇等级的标注及外文释义。就中医汉语教材而言,前者可以《中医汉语》[3](包括读写、听力和口语三种课本)为代表,后者可以《实用中医汉语》[4](包括精读、听力和口语三种教材,均分为基础篇和提高篇)为典型。随着专门用途汉语教学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后一种对教材生词的处理方式逐渐占据主流,体现了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理念的深化。
一般来说,无论是对外汉语的教材编写还是教学实施与评价,对词汇的选取和考察都须依据等级大纲。但“目前的各种等级大纲主要是针对通用汉语教学的,一旦涉及到专用汉语,很多词汇毫无疑问都属于超纲词。”[5]
据翟乃刚对《中医汉语》读写课本(上册和下册)的统计,教材中共出现中医词汇580个,其中甲级、乙级、丙级、丁级和超纲词的数量分别是25,53,61,56,385。[6]专业词汇超纲的比例为66%。
再以《实用中医汉语》精读教材(包括基础篇和提高篇)为对象作一考察。教材共有专名术语216个。对照《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7],仅有9个词语分属于乙、丙、丁三种等级,共占4%,其中乙级词1个,丙级词3个,丁级词5个。这9个未超纲词分别是:“病毒、核桃、精、菊花、气、人参、神经、生理、诊断”。也就是说,该教材专业词汇的超纲率竟高达96%。
以词汇大纲为标准来衡量这两套教材中的专业词汇,《中医汉语》读写课本的超纲词虽然接近全部专业词汇的三分之二,但明显不及《实用中医汉语》精读教材中96%的比例。这里的差别主要源于认定中医专业词汇的标准。翟文的统计较宽,包括纯术语、一般术语和准术语在内,举凡与中医有一丝关联的词汇,均被罗列其中;而后者则较为谨慎。即便如此,对《实用中医汉语》精读教材中9个未超纲词作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核桃”“菊花”和“人参”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较之中医专业词汇,把“核桃”和“菊花”视作植物的果实或花似乎更为普遍;“精”和“气”不仅用于中医术语,也在通用汉语及其他学科门类中使用,但两者存在着概念上的差别。这样看来,没有“超纲”的“纯术语”便少之又少了。可见,通用汉语教学的词汇大纲不能作为专门用途汉语教学中专业词汇的选取标准。
在翟文附录所例举的36个超纲专业词汇中,仅有“浮肿”和“推拿”2个与《实用中医汉语》精读教材相同。若以这样的比例进行推算,两套教材中专业词汇的重合率必定差异极大。中医学历史久远,其基础理论和基本术语早已“定型”,与其他门类的专门用途汉语词汇相比,中医专业词汇的稳定性理应更强。而“现有教材的编写者选择生词时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主要是基于经验,没有一个确定生词的明确标准。”[8]如此看来,这样大的差异不是因两套教材编写与出版的时间距离而造成。 专门用途汉语教学大多处于专业学习以前的预备教学阶段,其目标指向一般是专业知识内容的学习,因而专业词汇的选取应该主要依据专业标准,如词汇的专业基础性和使用频率等。前者是一种定性的指标,可通过专家干预的方式得出;后者则是一种定量的指标,需要对一定规模的语料进行统计和分析。“21世纪以来由于中外经贸交流的扩大,经贸汉语特别是商务汉语教学研究及教材编写呈现一花独秀的趋势”。[9]与这一趋势相符,仅商务汉语制定了《考试大纲》并附有“常用词语表”,而在其他门类的专门用途汉语教学领域,这一工作还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因此,上述现象的出现自然难免。
三、中医汉语专业词汇的结构方式及语义构成
对《实用中医汉语》精读教材(包括基础篇和提高篇)的216个“专名术语”进行统计,不同音节专业词汇的数量及比例如下表所示:
可见,双音节词占绝大多数,其次是三音节词和四音节词;除单音节词外,复音节词随着音节数量的增多而依次替减。这样的分布格局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的情形是非常吻合的。此外,超过四音节的词均为名词:五音节词分别为“病症名、药名、经络名和典籍名”,六音节词和七音节词都是“医学典籍名”。
在131个双音节专业词汇中,除4个人名外,其他的127个可分单纯词与合成词两类。单纯词都是可作药用的植物名,如:“菝葜”“菖蒲”“茱萸”“桔梗”“茯苓”等。双音节合成词基本上包含了现代汉语词汇所有的结构方式,而以定中、并列和动宾三种居多,其他类型的较少。分别举例如下:
定中:艾叶 病因 大枣 药力 瘟病 脉象
并列:藏象 性味 气血 哮喘 脏腑 经络
动宾:辨证 得神 中暑 滋阴 切脉 临证
主谓:脉弦 疳积
状中:浮肿 水肿
动补:配伍 泻下
数量:四诊 三焦
“汉语构词的双音格局将不会被轻易打破,汉语三音构词只是双音构词的一种补充形式。”[10]因而就双音节专业词汇所作的分析具有基础性的意义,三音节和四音节词均可由此进行生发。
从结构方式来看,中医汉语专业词汇具有现代汉语词汇共同的形式与类型,其特性主要体现在语义构成上。中医学是一门极富中国文化色彩的学科,与商务汉语、科技汉语和西医汉语等相比,中医汉语专业词汇的特殊性极为明显。
首先,“术语与一般词汇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的单义性,即在某一特定专业范围内是单义的。”[2]中医学术语却并非全然如此。如“三焦”,便同时具有“六腑之三焦”“部位之三焦”及“辨证之三焦”等不同含义,且“六腑之三焦”有名有形,“部位之三焦”有名无形,而“辨证之三焦”则是温病的辨证纲领。[11]再如“经方”,大致也有三种说法:一为汉代以前相传的医方,二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方剂,三为经验方。[12]这些术语的语义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需要借助具体的语境或上下文才能得到确切的理解。
其次,部分中医术语的外延不明确。如“阴”和“阳”、“表”和“里”。作为事物的根本属性,“阴”和“阳”是相对的。同一事物,在与其他事物相比较而存在时,往往具有不同的属性,有时属阴,有时属阳,令人难以把握,更不用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等复杂的中间状态了。“表”和“里”同样如此。如“脏”与“腑”相对而言,“脏”属里,“腑”属表;“脏腑”与“经络”相对而言,则“脏腑”属里,“经络”属表。这种相对性,造成了专业词汇语义的模糊性,但它却是中医诊断中“辨证”的基础。
再次,与同一术语具有不同的涵义相反,某些术语结构形式不同而语义相同,其区别在于语法功能方面。如“脉弦”与“弦脉”。从理解的角度来说,两者的语义相同;但前者为主谓结构,后者是定中结构,一为动词性,一为名词性,因而它们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和承担的语法功能便完全不同。“血瘀”和“瘀血”同样如此。其实,这正反映了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如郭绍虞先生所言,“中国之复音语词,也以受方方的字形之牵制,只成为两个单纯化的声音之结合,其孽化的基础,依旧是建筑在单音上的。由这一点言,即谓为单音化的复音语词也未尝不可。”[13]
四、中医汉语专业词汇教学的策略探讨
中医汉语教学中专业词汇问题的认识及其特性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可以有效地指导中医汉语教学的实践。
1.区分词汇的普通语义与专用语义
对于中医学术语兼用作通用词汇的,区分其专用语义和普通语义不仅可能,而且很有必要。仍以“气”为例,在通用词汇系统中,包含着“天气”“空气”“生气”等多种不同语义,并且都属于一级词汇;而作为中医学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14]中医汉语的教学对象已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对于他们来说,“气”一般不会作为普通生词出现,但却是一个无法避开的专业词汇,需要作出具体的解释。
2.加强汉字教学,把握构词规律
“超纲词与超纲字的对比表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定要加强汉字(语素)教学。”[15]把具有相同语素的词联系起来讲解,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双音节的“风病”“风热”“风湿”“祛风”和三音节的“风湿病”“风痹症”等术语,都出现在《实用中医汉语》精读教材中。虽然它们分属不同的结构类型,但都含有“风”。而“风”本身又是一个极为基本的中医术语,掌握了“风”区别于通用词汇的专用语义,在遇到含有语素“风”的其他术语时,术语专用语义的掌握问题自然可以“迎刃而解”,还能对与“风”有关的术语产生一种系统性的感知。同时,应介绍和归纳汉语词汇的不同结构方式,以便学习者做到举一反三。如“艾绒”与“艾叶”,“痘疮”与“痘疹”,“病理”与“病因”,“失聪”与“失神”等术语,是在不同的课文中作为生词出现的。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简单类比,可达到生词的“复现”效果。 3.树立中医词汇的“系统观”
“在一门科学或技术中,每个术语的地位只有在这一专业的整个概念系统中才能加以规定。”[2]利用这种“系统性”,可有效解决部分中医术语的不精确性给中医汉语专业词汇教学带来的困难。以“系统性”来观照“阴”和“阳”,“表”和“里”等概念,建立一种相对性的认识,能够帮助学习者准确理解它们各自的内涵。再如,“金、木、水、火、土”代表着事物的五种基本属性,具有以“相生相克”为基础的复杂的关联,只有把它们放在“五行”的系统中,才能得到全面而准确的理解。
中医汉语教学中专业词汇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与问题,使我们得以从一个特定的视角,看到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某些共性,因而以上策略对其他门类的专门用途汉语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参考文献:
[1]Peter Strevens.ESP教学二十年[J].国外外语教学,1986,
(2):1~5.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语言文字》编辑委员会,中国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363.
[3]王砚农,阎德早.中医汉语[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
社,1999.
[4]王育林,罗根海,薄彤.实用中医汉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2010.
[5]单韵鸣.专门用途汉语教材的编写问题——以《科技汉语阅读
教程》系列教材为例[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2):31~37.
[6]翟乃刚.中医汉语词汇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7.
[7]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
等级大纲(修订本)[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8]郭曙纶.《雨中登泰山》的超纲词统计与分析[J].语言文字应
用,2007,(1):125~131.
[9]李泉.论专门用途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2011,(3):
110~117.
[10]王立.汉语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259.
[11]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104.
[12]罗根海,赵熔.实用中医汉语(精读提高篇)[M].北京: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38.
[13]郭绍虞.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74.
[14]郑守曾.中医学(第五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56.
[15]郭曙纶.试论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超纲词[J].宁夏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2008,(4):25~29.
(周延松 江苏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210029)
关键词:专门用途汉语教学 中医汉语 专业词汇
“某一特定的科技领域都有一套适合于ESP教学的词汇和术语。”[1]专门用途汉语教学同样如此。理解和掌握这些词汇和术语,是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重点内容,体现出其区别于普通汉语教学的特性。本文以中医汉语专业词汇为例,探讨专门用途汉语教学中专业词汇的特性及相关教学策略,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照。
一、中医汉语专业词汇的相对性
大体而言,包括中医在内的各专业领域所使用的词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用词汇,另一类是专业词汇,后者也称“术语”。但两者的界限却并不清晰,有时还相互交叉。以中医专业为例,不少表示病症、药物、人体部位和生理现象的词汇,常为两者所共用。其原因在于,很多学科专业都是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在一般较为古老的学科门类中更是一种普遍现象,中医学尤其如此。生老病死为人之常情,因而中医学使用的很多词汇原本就属于全民常用词汇。在学科诞生及发展的过程中,某些通用词汇被用于专业用途,表示专业概念,成为专业词汇,因而具有了与通用词汇不尽相同的专业意义。即便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学科专业中语义相关也并不完全一致,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如“气”,在全民通用词汇及哲学、中医学、物理学等学科专业中的涵义便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与通用词汇进入专业领域而成为专业词汇不同的是,专业学科诞生之后,汉语的基本词素通过不同的结构方式也会产生出一大批新的专业词汇。这些词汇大多语义单一,应用面较为狭窄,且只在本学科专业中使用,因而基本上不被非专业人士所熟悉。在现代科技领域,这种现象极为普遍,表现最明显的大概要算是专业词汇了,因为从语法层面看,任何学科专业的话语方式都是一致的。但也有相反的情况,随着某些学科专业知识的普及,部分专业词汇因使用频率较高、使用范围较广而被“借用”并逐渐进入全民常用词汇体系。现代经济、体育等专业中的不少词汇便是如此。
可见,通用词汇与不同专业词汇之间的渗透、转化与吸收是双向的。有的从通用词汇系统进入专业学科领域,有的从学科专业词汇转为全民常用词汇,这是一种常态的历时语言现象。而从共时的角度来说,某一学科的专业词汇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有的虽属于专业词汇范畴,但同时具有全民常用性,有的则完全用于专业学科领域,而在两者之间,又存在着一些处于中间状态的词汇。所以,《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把术语分为纯术语、一般术语和准术语。[2]专业词汇的层次性既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其归属和划分也是相对的。在中医学领域,基本的专业知识早已融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习惯或风俗;或者也可以这样说,这些知识原本就来自日常生活,是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与此相关,不少中医专业词汇最初即源于通用词汇系统,因而其相对性更为突出。
二、词汇大纲与中医汉语专业词汇的等级
在专门用途汉语教材中,对于生词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一是专业词汇与通用词汇不作区分,一律按照其在课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列入生词表;二是把所有生词划分为普通(一般)词语和专业词语,分别进行汉语拼音、词性、词汇等级的标注及外文释义。就中医汉语教材而言,前者可以《中医汉语》[3](包括读写、听力和口语三种课本)为代表,后者可以《实用中医汉语》[4](包括精读、听力和口语三种教材,均分为基础篇和提高篇)为典型。随着专门用途汉语教学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后一种对教材生词的处理方式逐渐占据主流,体现了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理念的深化。
一般来说,无论是对外汉语的教材编写还是教学实施与评价,对词汇的选取和考察都须依据等级大纲。但“目前的各种等级大纲主要是针对通用汉语教学的,一旦涉及到专用汉语,很多词汇毫无疑问都属于超纲词。”[5]
据翟乃刚对《中医汉语》读写课本(上册和下册)的统计,教材中共出现中医词汇580个,其中甲级、乙级、丙级、丁级和超纲词的数量分别是25,53,61,56,385。[6]专业词汇超纲的比例为66%。
再以《实用中医汉语》精读教材(包括基础篇和提高篇)为对象作一考察。教材共有专名术语216个。对照《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7],仅有9个词语分属于乙、丙、丁三种等级,共占4%,其中乙级词1个,丙级词3个,丁级词5个。这9个未超纲词分别是:“病毒、核桃、精、菊花、气、人参、神经、生理、诊断”。也就是说,该教材专业词汇的超纲率竟高达96%。
以词汇大纲为标准来衡量这两套教材中的专业词汇,《中医汉语》读写课本的超纲词虽然接近全部专业词汇的三分之二,但明显不及《实用中医汉语》精读教材中96%的比例。这里的差别主要源于认定中医专业词汇的标准。翟文的统计较宽,包括纯术语、一般术语和准术语在内,举凡与中医有一丝关联的词汇,均被罗列其中;而后者则较为谨慎。即便如此,对《实用中医汉语》精读教材中9个未超纲词作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核桃”“菊花”和“人参”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较之中医专业词汇,把“核桃”和“菊花”视作植物的果实或花似乎更为普遍;“精”和“气”不仅用于中医术语,也在通用汉语及其他学科门类中使用,但两者存在着概念上的差别。这样看来,没有“超纲”的“纯术语”便少之又少了。可见,通用汉语教学的词汇大纲不能作为专门用途汉语教学中专业词汇的选取标准。
在翟文附录所例举的36个超纲专业词汇中,仅有“浮肿”和“推拿”2个与《实用中医汉语》精读教材相同。若以这样的比例进行推算,两套教材中专业词汇的重合率必定差异极大。中医学历史久远,其基础理论和基本术语早已“定型”,与其他门类的专门用途汉语词汇相比,中医专业词汇的稳定性理应更强。而“现有教材的编写者选择生词时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主要是基于经验,没有一个确定生词的明确标准。”[8]如此看来,这样大的差异不是因两套教材编写与出版的时间距离而造成。 专门用途汉语教学大多处于专业学习以前的预备教学阶段,其目标指向一般是专业知识内容的学习,因而专业词汇的选取应该主要依据专业标准,如词汇的专业基础性和使用频率等。前者是一种定性的指标,可通过专家干预的方式得出;后者则是一种定量的指标,需要对一定规模的语料进行统计和分析。“21世纪以来由于中外经贸交流的扩大,经贸汉语特别是商务汉语教学研究及教材编写呈现一花独秀的趋势”。[9]与这一趋势相符,仅商务汉语制定了《考试大纲》并附有“常用词语表”,而在其他门类的专门用途汉语教学领域,这一工作还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因此,上述现象的出现自然难免。
三、中医汉语专业词汇的结构方式及语义构成
对《实用中医汉语》精读教材(包括基础篇和提高篇)的216个“专名术语”进行统计,不同音节专业词汇的数量及比例如下表所示:
可见,双音节词占绝大多数,其次是三音节词和四音节词;除单音节词外,复音节词随着音节数量的增多而依次替减。这样的分布格局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的情形是非常吻合的。此外,超过四音节的词均为名词:五音节词分别为“病症名、药名、经络名和典籍名”,六音节词和七音节词都是“医学典籍名”。
在131个双音节专业词汇中,除4个人名外,其他的127个可分单纯词与合成词两类。单纯词都是可作药用的植物名,如:“菝葜”“菖蒲”“茱萸”“桔梗”“茯苓”等。双音节合成词基本上包含了现代汉语词汇所有的结构方式,而以定中、并列和动宾三种居多,其他类型的较少。分别举例如下:
定中:艾叶 病因 大枣 药力 瘟病 脉象
并列:藏象 性味 气血 哮喘 脏腑 经络
动宾:辨证 得神 中暑 滋阴 切脉 临证
主谓:脉弦 疳积
状中:浮肿 水肿
动补:配伍 泻下
数量:四诊 三焦
“汉语构词的双音格局将不会被轻易打破,汉语三音构词只是双音构词的一种补充形式。”[10]因而就双音节专业词汇所作的分析具有基础性的意义,三音节和四音节词均可由此进行生发。
从结构方式来看,中医汉语专业词汇具有现代汉语词汇共同的形式与类型,其特性主要体现在语义构成上。中医学是一门极富中国文化色彩的学科,与商务汉语、科技汉语和西医汉语等相比,中医汉语专业词汇的特殊性极为明显。
首先,“术语与一般词汇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的单义性,即在某一特定专业范围内是单义的。”[2]中医学术语却并非全然如此。如“三焦”,便同时具有“六腑之三焦”“部位之三焦”及“辨证之三焦”等不同含义,且“六腑之三焦”有名有形,“部位之三焦”有名无形,而“辨证之三焦”则是温病的辨证纲领。[11]再如“经方”,大致也有三种说法:一为汉代以前相传的医方,二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方剂,三为经验方。[12]这些术语的语义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需要借助具体的语境或上下文才能得到确切的理解。
其次,部分中医术语的外延不明确。如“阴”和“阳”、“表”和“里”。作为事物的根本属性,“阴”和“阳”是相对的。同一事物,在与其他事物相比较而存在时,往往具有不同的属性,有时属阴,有时属阳,令人难以把握,更不用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等复杂的中间状态了。“表”和“里”同样如此。如“脏”与“腑”相对而言,“脏”属里,“腑”属表;“脏腑”与“经络”相对而言,则“脏腑”属里,“经络”属表。这种相对性,造成了专业词汇语义的模糊性,但它却是中医诊断中“辨证”的基础。
再次,与同一术语具有不同的涵义相反,某些术语结构形式不同而语义相同,其区别在于语法功能方面。如“脉弦”与“弦脉”。从理解的角度来说,两者的语义相同;但前者为主谓结构,后者是定中结构,一为动词性,一为名词性,因而它们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和承担的语法功能便完全不同。“血瘀”和“瘀血”同样如此。其实,这正反映了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如郭绍虞先生所言,“中国之复音语词,也以受方方的字形之牵制,只成为两个单纯化的声音之结合,其孽化的基础,依旧是建筑在单音上的。由这一点言,即谓为单音化的复音语词也未尝不可。”[13]
四、中医汉语专业词汇教学的策略探讨
中医汉语教学中专业词汇问题的认识及其特性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可以有效地指导中医汉语教学的实践。
1.区分词汇的普通语义与专用语义
对于中医学术语兼用作通用词汇的,区分其专用语义和普通语义不仅可能,而且很有必要。仍以“气”为例,在通用词汇系统中,包含着“天气”“空气”“生气”等多种不同语义,并且都属于一级词汇;而作为中医学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14]中医汉语的教学对象已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对于他们来说,“气”一般不会作为普通生词出现,但却是一个无法避开的专业词汇,需要作出具体的解释。
2.加强汉字教学,把握构词规律
“超纲词与超纲字的对比表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定要加强汉字(语素)教学。”[15]把具有相同语素的词联系起来讲解,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双音节的“风病”“风热”“风湿”“祛风”和三音节的“风湿病”“风痹症”等术语,都出现在《实用中医汉语》精读教材中。虽然它们分属不同的结构类型,但都含有“风”。而“风”本身又是一个极为基本的中医术语,掌握了“风”区别于通用词汇的专用语义,在遇到含有语素“风”的其他术语时,术语专用语义的掌握问题自然可以“迎刃而解”,还能对与“风”有关的术语产生一种系统性的感知。同时,应介绍和归纳汉语词汇的不同结构方式,以便学习者做到举一反三。如“艾绒”与“艾叶”,“痘疮”与“痘疹”,“病理”与“病因”,“失聪”与“失神”等术语,是在不同的课文中作为生词出现的。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简单类比,可达到生词的“复现”效果。 3.树立中医词汇的“系统观”
“在一门科学或技术中,每个术语的地位只有在这一专业的整个概念系统中才能加以规定。”[2]利用这种“系统性”,可有效解决部分中医术语的不精确性给中医汉语专业词汇教学带来的困难。以“系统性”来观照“阴”和“阳”,“表”和“里”等概念,建立一种相对性的认识,能够帮助学习者准确理解它们各自的内涵。再如,“金、木、水、火、土”代表着事物的五种基本属性,具有以“相生相克”为基础的复杂的关联,只有把它们放在“五行”的系统中,才能得到全面而准确的理解。
中医汉语教学中专业词汇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与问题,使我们得以从一个特定的视角,看到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某些共性,因而以上策略对其他门类的专门用途汉语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参考文献:
[1]Peter Strevens.ESP教学二十年[J].国外外语教学,1986,
(2):1~5.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语言文字》编辑委员会,中国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363.
[3]王砚农,阎德早.中医汉语[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
社,1999.
[4]王育林,罗根海,薄彤.实用中医汉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2010.
[5]单韵鸣.专门用途汉语教材的编写问题——以《科技汉语阅读
教程》系列教材为例[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2):31~37.
[6]翟乃刚.中医汉语词汇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7.
[7]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
等级大纲(修订本)[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8]郭曙纶.《雨中登泰山》的超纲词统计与分析[J].语言文字应
用,2007,(1):125~131.
[9]李泉.论专门用途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2011,(3):
110~117.
[10]王立.汉语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259.
[11]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104.
[12]罗根海,赵熔.实用中医汉语(精读提高篇)[M].北京: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38.
[13]郭绍虞.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74.
[14]郑守曾.中医学(第五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56.
[15]郭曙纶.试论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超纲词[J].宁夏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2008,(4):25~29.
(周延松 江苏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21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