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是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分为“南北风格”,南方以“精致”为美,其特点是玲珑剔透;北方以朴实生动为美,其特点是天真浑厚。其他剪纸品种都是在窗花基础上发展与延伸的。以前,南北各地农村在春节期间都要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窗花无论题材、表现手法、剪刻技艺都是剪刻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
近、现代窗花剪纸已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但由于他们最初源于民间喜庆或民俗活动中的剪贴画,且多贴于农村窗户的白纸上而被称为“窗花”。窗花对每个人来讲,是一个能引起许多流连和情感的美妙称谓。农历正月初一,俗称春节,这一天,贴窗花装饰居室环境成为我国春节喜庆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悠久的历史
窗花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宋朝、元朝逐渐流传,逐渐成形。我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辙,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它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这一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像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纸——纸花。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农村妇女。女红是我国传统完美女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物品。
浑厚的艺术风格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剪窗花的材料(纸)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决定了剪纸具有它自己的艺术风格。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作品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窗花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乡村风格,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
线条
线线相连与线线相断,窗花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窗花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窗花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窗花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这是窗花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窗花很讲究线条,因为窗花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根据实践经验把窗花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 ”。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
构图
在构图上,窗花不同于其他绘画,它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由于在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又可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它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常见的有“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的形式。 形象
形象夸张、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局限,要求窗花在处理形象时,既要抓住物象特征,又得做到线条连接自然。因此,就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要求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一目了然。形体要突出,形成朴实、大方的优美感,物象姿态要夸张,动作要大,姿势要优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动作一样,富有节奏感。
色彩
窗花的色彩要求在简中求繁,少作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对比色中求协调。同时还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用一个为主的颜色形成主调时,其他颜色在对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减弱。有时碰到各种颜色并置起来,稍有生硬的感觉时,则把它们分别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作品里,即可获得协调、明快的感觉。
样式
窗花都选用适合纹样,山东的窗花多直条式,是适合该地直棂窗而形成的;西北的窗花逢中用“十”字将完整的剪纸分成四大块,也是适合该地窗户中心有一个十字格而形成的。湖南的窗花有固定的组合形式,一般是中心贴双喜团花,四角贴蝴蝶角花,团花两旁再配一对喜烛和花篮、盘花。为了不影响室内采光,窗花多为阳剪,以求得较多镂空的面积。窗花的外轮廓和窗架之间要求舒密有致、构图格局均衡,除装饰美好的因素外,还能起到防寒和透风流通的实用作用。为追求清新、亮堂、明快的室内装饰效果,窗花剪刻多用细线造型,达到镂空玲珑的视觉效果。
题材
窗花的表现题材极其广博,举凡戏剧人物、历史传说、花鸟鱼虫、山水风景、现实生活及吉祥图案均可成为窗花的表现内容,可谓无所不有。但最多的是花卉动物、喜庆吉祥纹样,常以“吉祥喜庆”、“丰年求祥”、“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连年有余”、“贵花祥鸟”等为主体。“龙凤成祥”永远是民间艺术的主题,龙凤造型优美,刻画细致、准确的表达了人们祈福求祥的心理。
窗花的表现题材也有故事、人物、戏曲、习俗等,多流行于黄河流域及北方农村,常见的有三国戏、水浒戏、西游戏、民间故事以及地方戏的人物造型和戏曲情节。就连民间故事“老鼠娶亲”也成为窗花表现的题材。其中又以寓意吉祥的窗花数量最大。窗花的民俗作用最为集中,不仅美化生活环境,而且寄托着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与渴望。祈祝生活富裕、后代昌隆、人寿年丰及辟邪迎祥等是窗花表现最多的主题,体现了窗花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流传在江南地区的窗花样式可以看出,窗花比其他剪纸样式更能代表剪纸的艺术语言。
窗花剪纸的工艺特征已超越了民俗活动单纯的装饰功能,从而改变了剪纸单一形态的发展格局。如甘肃的浮雕窗花剪纸,运用纸扎的工艺;河北的染色窗花借鉴了民间彩绘;南通的丝织品窗花把纸与纺织品有机结合在一起。窗花剪纸作为节日的一种民俗活动的内容,不仅美化了民居环境,更重要的是成为人们审美交流的对象。
纳福迎祥 寄托美好
民间窗花艺术之所以能够得以长久广泛的流传,纳福迎祥的表现功能是其主要原因。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传达出来。民间剪纸《鹿鹤同春》是民间传统的主题纹样。据记载,鹤即“玄鸟”,玄鸟是“候鸟”总称。在民间文化中鹿称为“候兽”,鹤称为“候鸟”,鹿鹤同春是春天和生命的象征。民间“鹿”与“禄”同音,鹤又被视为长寿的大鸟,因此鹿与鹤在一起又有福禄长寿之意。在民间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情况下,人力劳动成为生存的保证,摆脱病魔和死亡的痛苦是人们永恒的理想。民间窗花以各种形式表达出对生命的渴望,袒护生命,颂扬生命,表现生的欢乐,对生命的崇拜成为人们虔诚的信仰。《鹰踏兔》是民间洞房的喜花之一,也是传统纹样,在民间流传极广。鹰喻“阳”,同鸡、鸟、鸦一样。在民间神话中称太阳为“三足鸟”,民间称太阳为“鸦”,兔寓意“阴”,民间称月为兔。鹰踏兔暗喻男女情爱,反映了生殖崇拜的主题。民间剪纸中常见的坐帐花、喜花都以隐喻的方式表达出对生命繁衍生息的崇拜与追求。《扣碗》、《抓髻娃娃》、《鱼唆莲》等为主题的剪纸作品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祈求生命的观念为民间窗花赋予了不竭的血液和旺盛的生命活力。窗花的创作者对待富足与幸福,总是怀有着坚定乐观的信念,绵延不断的希望,窗花正是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理想的外在呈现。民间窗花将这些吉祥寓意融入到各种民族事项活动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在民间剪纸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反映生产生活的画面,这些作品有着一个最大的相同点,就是对主体进行的夸大,大大的鱼,大大的辣椒,大大的蚕,大大的谷粒等,通过剪纸,人们虚构了美好的形象;来慰藉自己的心灵,来张扬人征服自然的伟大创造力,以期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并肯定人的力量,鼓舞人们继续奋斗的勇气。
民间窗花的表现语言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托物寄语,借用那些约定俗成的观念化形象,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吉祥幸福的期盼。种种质朴的怪诞而又包含率真至美的窗花造型,来源于原始的视觉思维方式和民间审美观念;来自于有程式体系和意象造像组成的独特造型体系;来自于中国的本原哲学和世界观,更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编辑 王琳琳)
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是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分为“南北风格”,南方以“精致”为美,其特点是玲珑剔透;北方以朴实生动为美,其特点是天真浑厚。其他剪纸品种都是在窗花基础上发展与延伸的。以前,南北各地农村在春节期间都要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窗花无论题材、表现手法、剪刻技艺都是剪刻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
近、现代窗花剪纸已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但由于他们最初源于民间喜庆或民俗活动中的剪贴画,且多贴于农村窗户的白纸上而被称为“窗花”。窗花对每个人来讲,是一个能引起许多流连和情感的美妙称谓。农历正月初一,俗称春节,这一天,贴窗花装饰居室环境成为我国春节喜庆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悠久的历史
窗花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宋朝、元朝逐渐流传,逐渐成形。我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辙,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它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这一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像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纸——纸花。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农村妇女。女红是我国传统完美女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物品。
浑厚的艺术风格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剪窗花的材料(纸)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决定了剪纸具有它自己的艺术风格。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作品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窗花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乡村风格,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
线条
线线相连与线线相断,窗花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窗花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窗花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窗花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这是窗花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窗花很讲究线条,因为窗花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根据实践经验把窗花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 ”。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
构图
在构图上,窗花不同于其他绘画,它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由于在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又可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它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常见的有“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的形式。 形象
形象夸张、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局限,要求窗花在处理形象时,既要抓住物象特征,又得做到线条连接自然。因此,就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要求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一目了然。形体要突出,形成朴实、大方的优美感,物象姿态要夸张,动作要大,姿势要优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动作一样,富有节奏感。
色彩
窗花的色彩要求在简中求繁,少作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对比色中求协调。同时还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用一个为主的颜色形成主调时,其他颜色在对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减弱。有时碰到各种颜色并置起来,稍有生硬的感觉时,则把它们分别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作品里,即可获得协调、明快的感觉。
样式
窗花都选用适合纹样,山东的窗花多直条式,是适合该地直棂窗而形成的;西北的窗花逢中用“十”字将完整的剪纸分成四大块,也是适合该地窗户中心有一个十字格而形成的。湖南的窗花有固定的组合形式,一般是中心贴双喜团花,四角贴蝴蝶角花,团花两旁再配一对喜烛和花篮、盘花。为了不影响室内采光,窗花多为阳剪,以求得较多镂空的面积。窗花的外轮廓和窗架之间要求舒密有致、构图格局均衡,除装饰美好的因素外,还能起到防寒和透风流通的实用作用。为追求清新、亮堂、明快的室内装饰效果,窗花剪刻多用细线造型,达到镂空玲珑的视觉效果。
题材
窗花的表现题材极其广博,举凡戏剧人物、历史传说、花鸟鱼虫、山水风景、现实生活及吉祥图案均可成为窗花的表现内容,可谓无所不有。但最多的是花卉动物、喜庆吉祥纹样,常以“吉祥喜庆”、“丰年求祥”、“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连年有余”、“贵花祥鸟”等为主体。“龙凤成祥”永远是民间艺术的主题,龙凤造型优美,刻画细致、准确的表达了人们祈福求祥的心理。
窗花的表现题材也有故事、人物、戏曲、习俗等,多流行于黄河流域及北方农村,常见的有三国戏、水浒戏、西游戏、民间故事以及地方戏的人物造型和戏曲情节。就连民间故事“老鼠娶亲”也成为窗花表现的题材。其中又以寓意吉祥的窗花数量最大。窗花的民俗作用最为集中,不仅美化生活环境,而且寄托着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与渴望。祈祝生活富裕、后代昌隆、人寿年丰及辟邪迎祥等是窗花表现最多的主题,体现了窗花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流传在江南地区的窗花样式可以看出,窗花比其他剪纸样式更能代表剪纸的艺术语言。
窗花剪纸的工艺特征已超越了民俗活动单纯的装饰功能,从而改变了剪纸单一形态的发展格局。如甘肃的浮雕窗花剪纸,运用纸扎的工艺;河北的染色窗花借鉴了民间彩绘;南通的丝织品窗花把纸与纺织品有机结合在一起。窗花剪纸作为节日的一种民俗活动的内容,不仅美化了民居环境,更重要的是成为人们审美交流的对象。
纳福迎祥 寄托美好
民间窗花艺术之所以能够得以长久广泛的流传,纳福迎祥的表现功能是其主要原因。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传达出来。民间剪纸《鹿鹤同春》是民间传统的主题纹样。据记载,鹤即“玄鸟”,玄鸟是“候鸟”总称。在民间文化中鹿称为“候兽”,鹤称为“候鸟”,鹿鹤同春是春天和生命的象征。民间“鹿”与“禄”同音,鹤又被视为长寿的大鸟,因此鹿与鹤在一起又有福禄长寿之意。在民间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情况下,人力劳动成为生存的保证,摆脱病魔和死亡的痛苦是人们永恒的理想。民间窗花以各种形式表达出对生命的渴望,袒护生命,颂扬生命,表现生的欢乐,对生命的崇拜成为人们虔诚的信仰。《鹰踏兔》是民间洞房的喜花之一,也是传统纹样,在民间流传极广。鹰喻“阳”,同鸡、鸟、鸦一样。在民间神话中称太阳为“三足鸟”,民间称太阳为“鸦”,兔寓意“阴”,民间称月为兔。鹰踏兔暗喻男女情爱,反映了生殖崇拜的主题。民间剪纸中常见的坐帐花、喜花都以隐喻的方式表达出对生命繁衍生息的崇拜与追求。《扣碗》、《抓髻娃娃》、《鱼唆莲》等为主题的剪纸作品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祈求生命的观念为民间窗花赋予了不竭的血液和旺盛的生命活力。窗花的创作者对待富足与幸福,总是怀有着坚定乐观的信念,绵延不断的希望,窗花正是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理想的外在呈现。民间窗花将这些吉祥寓意融入到各种民族事项活动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在民间剪纸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反映生产生活的画面,这些作品有着一个最大的相同点,就是对主体进行的夸大,大大的鱼,大大的辣椒,大大的蚕,大大的谷粒等,通过剪纸,人们虚构了美好的形象;来慰藉自己的心灵,来张扬人征服自然的伟大创造力,以期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并肯定人的力量,鼓舞人们继续奋斗的勇气。
民间窗花的表现语言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托物寄语,借用那些约定俗成的观念化形象,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吉祥幸福的期盼。种种质朴的怪诞而又包含率真至美的窗花造型,来源于原始的视觉思维方式和民间审美观念;来自于有程式体系和意象造像组成的独特造型体系;来自于中国的本原哲学和世界观,更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编辑 王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