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术后一过性菌血症的发生率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548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术后一过性菌血症的发生率,为POEM的进一步发展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前瞻性地连续选择2013年6月5日至2013年7月11日间行POEM患者12例。术后5min、30min、6h、16h分别抽血行血培养及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测,记录体温,同时密切监测患者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结果除1例患者因术中出血,止血后终止手术,余11例患者成功完成手术,其中1例在术后5min血培养中培养出革兰阳性杆菌,而在随后的30min、6h、16h血培养中转为阴性;其余患者血培养均为阴性。同时,患者术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反应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以中性粒细胞的升高最为明显(P〈0.001),而体温变化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结论POEM术后存在一过性菌血症,但其具体发生率及最终结论尚需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患者男,42岁,因反复黑便9个月入院。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异常。全腹部CT扫描未见异常。
患者男,40岁,因间断腹痛、腹胀5年,加重1周入院。
目的探讨经口双镜联合切除来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对2013年3月经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患者2例,在静脉麻醉下行经口双镜联合切除治疗,辅助镜提拉肿瘤和固有肌层,主镜完整切除病变和牢固夹闭固有肌层创面,观察治疗效果。结果2例胃黏膜下肿瘤,经口双镜联合成功完整切除。术后病理1例为胃间质瘤,1例为平滑肌瘤;病变直径2cm。手术时间分别为48min和66mi
食管疾病包括食管的畸形、运动失调、炎症和肿瘤。有些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对健康影响不大;有些则影响进食,甚至威胁生命。诊断明确后不同的疾病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
目的研究在消化内镜专科护士培训中应用PDCA循环对提高内镜操作护理配合质量的影响。方法将PDCA循环应用于消化内镜专科护士培训中,通过实施PDCA循环管理,对比观察实施PDCA循环前后:(1)专科护理知识的评分情况,(2)技术操作的评分情况,(3)术者对内镜操作护理配合的满意度情况。结果(1)专科护理评分:实施前为92.40分,实施后为96.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技术操作
摘 要:练耳听觉作为音乐理论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是视唱练耳讲授中的一项根本任务。合唱作为现在高校美育主要课程之一,不只可以在更高层面培育当代大学生认识音乐、了解音乐的功能,还可以进一步地提升音乐审美与感知力。笔者结合合唱与视唱练耳讲授中的共通点,强调两者的关联性,从合唱讲授本体出发,探求教学中的关联性与合作性。通过剖析混声作品《Jai Ho!》中的视唱练耳内容,从视唱练耳角度探究讲授其中所碰
期刊
患者男,82岁,因“间断右上腹疼痛1个月,加重伴皮肤巩膜黄染1周”入院。患者1个月前多于进餐后出现打上腹疼痛伴恶心、纳差
胃肠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泛指一类来自黏膜层以下(非黏膜组织)的消化道病变。随着内镜检查的开展和内镜超声的广泛应用,SMT的检出率逐年升高。通常认为起源于1~3层的病变可行内镜下治疗,超源于第
患者男,64岁,于入院前1个月余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上腹部疼痛,呈胀痛,向后背部放射,伴恶心,后又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呈进行性加重。当地医院腹部超声及MRCP均提示胆总管、肝内胆管多发结石伴胆总管、左右肝内胆管扩张;脂肪肝;肝左叶囊肿等。经过抗炎、抑酸、保肝等对症治疗后腹痛、黄疸等症状好转,为行内镜下取石来我院。
目的探讨胃镜和鼻胃镜徒手直接经口胆道镜在胆道疾病诊治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对5例胆管扩张患者先行ERCP,并根据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大小决定是否进行扩张,扩张完成后退出十二指肠镜,然后采用胃镜或鼻胃镜进行徒手直接经口胆道镜检查,记录患者一般资料、ERCP诊治情况、胆道检查结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ERCP诊断胆总管结石2例、胆管内乳头状产黏蛋白肿瘤2例、胆管良性狭窄可回收金属支架置入术后1例,胆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