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超验黑客》中,威尔将自己设计的超级人工智能称为超验黑客。从剧情来看,与其说人工智能是黑客,倒不如说威尔的大脑与量子计算机的电脑融合形成了黑客。不过,黑客到底是什么?难道不是在一间黑屋子里面将键盘击打得劈啪作响的人?
黑客是英语单词Hacker的音译,但很多人不一定知道的是,Cracker也被翻译成黑客。我们使用中文的人看到的都是“黑客”一个词,但在英语系国家里面,Hacker与Cracker却有迥异的含义。
Hacker一般指:
◎一个对某领域内的编程语言有足够了解,可以不经长时间思考就能创造出有用的软件的人。
◎喜爱编程并享受在其中,变得更擅长于编程的人。
◎喜爱自由,不易受约束,但觉得假如是为了喜爱的事物,可以被受适当的约束。
有些Hacker的确会对某一特定的系统或网络发起攻击,但他们的攻击不以破坏为目的,而是在于检验被攻击对象的安全可靠程度,进而告知管理员:你这里有个漏洞该补一补了。一般而言,这一类Hacker被称为“白帽子黑客”或者“潜行者”。不过这里要指出的是,他们中大多数其实是电脑安全领域的专家,而且为电脑安全公司服务。尤其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他们攻击他人的电脑,但他们的行为是合法的。
Cracker一般指:
◎一个恶意(一般是非法地)试图破解或破坏某个程序、系统及网络安全的人。
◎Cracker没有Hacker精神,也没有道德标准。
◎Hacker建设,Cracker破坏。
用一句话总结Cracker与Hacker的区别:他们一个属于违法行为,一个属于合法行为。在称谓上他们也有区别,与“白帽子黑客”相对应,Cracker被称为“黑帽子黑客”。
常规意义上的黑客,无非通过键盘写入代码、攻击漏洞并劫持对方的代码,但无论如何,思考的是人类大脑,操作的是人类的手指,键盘成为人与机器沟通的媒介,至少人类现在还根本无法做到人脑与电脑互联,甚至无法做到人脑直接调用数据库的数据。虽然人脑可以通过意念对电脑输入指令,但这一技术现在还没有量产,稳定性也有问题。所以,《超验黑客》中其实是人脑与电脑相结合,在科幻层面上打破了生理学上的限制(这也是先进科技努力的方向之一)。
不过这里不得不吐槽的是,虽然美式科幻片现在占据了几乎所有人的眼球,但他们玩的都是日本在差不多30多年前玩剩下的题材。对,这里又要提到《攻壳机动队》。哪怕只是看到《攻壳机动队》的英文译名也能略知一二,Ghost in the shell就是指的壳子里的灵魂。正如《超验黑客》中的威尔一样,从他的太太将他的思维传入到量子电脑中的那一刻起,他的灵魂在换了一具躯壳的条件下,开了量子计算机这个外挂。
士朗正宗在1989年就推出了《攻壳机动队》的漫画,早在电脑尚未走进寻常百姓家的时候,这部漫画就已经在探讨人脑与电脑的融合所产生的信息安全与伦理问题了。在故事中,在不借助任何设备的情况下,黑客可以黑掉大脑中加装了电子脑的人,迷惑他们的五感,修改他们的记忆,甚至让他们的电子脑短路而完成网络谋杀。而每一个人,可以直接用大脑与万维网或局域网互联。所以在第一部连载动画中,“笑面男爵”这位被通缉的超S级黑客可以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日本大街上,显现于电视荧屏之中,而每一个目击证人关于他的回忆只有一副卡通的笑脸。
《超验黑客》中威尔的思想来源于《攻壳机动队》主角草雉素子这个全义体化的女人(严格来说,性别也只是草雉素子的一个标签或者符号)。威尔认为人类的思想就好比培养皿中的细菌,即便细菌繁殖速度达到逆天的程度,但它始终无法脱离容器的藩篱而被限制总量。人也是一样,你就算聪明绝顶,但人类的躯壳始终限制了智慧发展的极限,所以必须打破极限向思维的网络化发展。非常好玩儿的是,《攻壳机动队》中的草雉素子在1995年的剧场版电影中就已经与网络融合了,而《超验黑客》中的威尔还只有到了2014年才与量子计算相融合。
《攻壳机动队》自1995年开始了影像化努力,该作品的影响逐渐渗透至全世界。当年,还是沃卓斯基兄弟的时候,这俩科幻极客在拍摄《黑客帝国》需要向制片方忽悠经费,他们自己没有拍摄任何预告片或概念片(这其实是美国的传统做法,要钱的话,先给制片人看看你想拍的是什么),而是直接给制片人放映《攻壳机动队》后告诉他:这就是我们想拍的。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黑客帝国》系列名垂影史。
回到《超验黑客》,威尔希望通过量子计算机来完成超级智能。实际上,这并不是科幻想象出来的超级计算机,而是人类实实在在正在积极开发的东西。2011年,加拿大一家科技公司在NASA的帮助下推出了D·Wave,这是全球第一台可以用于商业计算的量子计算机;2013年6月,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院士领衔的团队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完成用量子计算机求解线性方程组。
传统计算机采用的是0与1的二进制计算,至少在原理上是非常容易实现的,你用两个开关就可以实现。同时关闭是1,一开一关就是01,这也是当年大规模集成电路不发达的时候,计算机有房子这么大的原因——因为需要容纳许许多多的开关。
量子计算机其实也是用的0与1的二进制计算,比如量子的正向自旋代表0,那么逆向自旋就代表1。但量子计算逆天的一点在于,传统计算机除了0就是1,而量子的0与1之间还存在一个“叠加态”。薛定谔的猫大家至少都应该认识吧,猫有可能死了,也有可能活着,或者同时叠加着死与活这两种状态。也正是由于这个叠加态的存在,使得量子计算机相对于传统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有了几何量级的提高。
此外,传统计算机的计算往往是“一根筋”,举例从1一直加到100,那么传统计算机就只会1+2+3+4+5……一直到100(这只是举例说明传统计算机处理数据时的线性,实际上这个小小的算式编一个小程序就能解决)。而量子计算机的通用计算则更像是人在草稿纸上计算,发现这里不对,可以用橡皮擦抹掉再来一次,那里可以心算的话我就直接换到下一个需要笔算的位置……
黑客是英语单词Hacker的音译,但很多人不一定知道的是,Cracker也被翻译成黑客。我们使用中文的人看到的都是“黑客”一个词,但在英语系国家里面,Hacker与Cracker却有迥异的含义。
Hacker一般指:
◎一个对某领域内的编程语言有足够了解,可以不经长时间思考就能创造出有用的软件的人。
◎喜爱编程并享受在其中,变得更擅长于编程的人。
◎喜爱自由,不易受约束,但觉得假如是为了喜爱的事物,可以被受适当的约束。
有些Hacker的确会对某一特定的系统或网络发起攻击,但他们的攻击不以破坏为目的,而是在于检验被攻击对象的安全可靠程度,进而告知管理员:你这里有个漏洞该补一补了。一般而言,这一类Hacker被称为“白帽子黑客”或者“潜行者”。不过这里要指出的是,他们中大多数其实是电脑安全领域的专家,而且为电脑安全公司服务。尤其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他们攻击他人的电脑,但他们的行为是合法的。
Cracker一般指:
◎一个恶意(一般是非法地)试图破解或破坏某个程序、系统及网络安全的人。
◎Cracker没有Hacker精神,也没有道德标准。
◎Hacker建设,Cracker破坏。
用一句话总结Cracker与Hacker的区别:他们一个属于违法行为,一个属于合法行为。在称谓上他们也有区别,与“白帽子黑客”相对应,Cracker被称为“黑帽子黑客”。
常规意义上的黑客,无非通过键盘写入代码、攻击漏洞并劫持对方的代码,但无论如何,思考的是人类大脑,操作的是人类的手指,键盘成为人与机器沟通的媒介,至少人类现在还根本无法做到人脑与电脑互联,甚至无法做到人脑直接调用数据库的数据。虽然人脑可以通过意念对电脑输入指令,但这一技术现在还没有量产,稳定性也有问题。所以,《超验黑客》中其实是人脑与电脑相结合,在科幻层面上打破了生理学上的限制(这也是先进科技努力的方向之一)。
不过这里不得不吐槽的是,虽然美式科幻片现在占据了几乎所有人的眼球,但他们玩的都是日本在差不多30多年前玩剩下的题材。对,这里又要提到《攻壳机动队》。哪怕只是看到《攻壳机动队》的英文译名也能略知一二,Ghost in the shell就是指的壳子里的灵魂。正如《超验黑客》中的威尔一样,从他的太太将他的思维传入到量子电脑中的那一刻起,他的灵魂在换了一具躯壳的条件下,开了量子计算机这个外挂。
士朗正宗在1989年就推出了《攻壳机动队》的漫画,早在电脑尚未走进寻常百姓家的时候,这部漫画就已经在探讨人脑与电脑的融合所产生的信息安全与伦理问题了。在故事中,在不借助任何设备的情况下,黑客可以黑掉大脑中加装了电子脑的人,迷惑他们的五感,修改他们的记忆,甚至让他们的电子脑短路而完成网络谋杀。而每一个人,可以直接用大脑与万维网或局域网互联。所以在第一部连载动画中,“笑面男爵”这位被通缉的超S级黑客可以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日本大街上,显现于电视荧屏之中,而每一个目击证人关于他的回忆只有一副卡通的笑脸。
《超验黑客》中威尔的思想来源于《攻壳机动队》主角草雉素子这个全义体化的女人(严格来说,性别也只是草雉素子的一个标签或者符号)。威尔认为人类的思想就好比培养皿中的细菌,即便细菌繁殖速度达到逆天的程度,但它始终无法脱离容器的藩篱而被限制总量。人也是一样,你就算聪明绝顶,但人类的躯壳始终限制了智慧发展的极限,所以必须打破极限向思维的网络化发展。非常好玩儿的是,《攻壳机动队》中的草雉素子在1995年的剧场版电影中就已经与网络融合了,而《超验黑客》中的威尔还只有到了2014年才与量子计算相融合。
《攻壳机动队》自1995年开始了影像化努力,该作品的影响逐渐渗透至全世界。当年,还是沃卓斯基兄弟的时候,这俩科幻极客在拍摄《黑客帝国》需要向制片方忽悠经费,他们自己没有拍摄任何预告片或概念片(这其实是美国的传统做法,要钱的话,先给制片人看看你想拍的是什么),而是直接给制片人放映《攻壳机动队》后告诉他:这就是我们想拍的。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黑客帝国》系列名垂影史。
回到《超验黑客》,威尔希望通过量子计算机来完成超级智能。实际上,这并不是科幻想象出来的超级计算机,而是人类实实在在正在积极开发的东西。2011年,加拿大一家科技公司在NASA的帮助下推出了D·Wave,这是全球第一台可以用于商业计算的量子计算机;2013年6月,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院士领衔的团队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完成用量子计算机求解线性方程组。
传统计算机采用的是0与1的二进制计算,至少在原理上是非常容易实现的,你用两个开关就可以实现。同时关闭是1,一开一关就是01,这也是当年大规模集成电路不发达的时候,计算机有房子这么大的原因——因为需要容纳许许多多的开关。
量子计算机其实也是用的0与1的二进制计算,比如量子的正向自旋代表0,那么逆向自旋就代表1。但量子计算逆天的一点在于,传统计算机除了0就是1,而量子的0与1之间还存在一个“叠加态”。薛定谔的猫大家至少都应该认识吧,猫有可能死了,也有可能活着,或者同时叠加着死与活这两种状态。也正是由于这个叠加态的存在,使得量子计算机相对于传统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有了几何量级的提高。
此外,传统计算机的计算往往是“一根筋”,举例从1一直加到100,那么传统计算机就只会1+2+3+4+5……一直到100(这只是举例说明传统计算机处理数据时的线性,实际上这个小小的算式编一个小程序就能解决)。而量子计算机的通用计算则更像是人在草稿纸上计算,发现这里不对,可以用橡皮擦抹掉再来一次,那里可以心算的话我就直接换到下一个需要笔算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