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正在开展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主动、有计划的实施学习并不断调整的过程。达尔文曾经说过:“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作为教师,我们要着手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着力于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化。笔者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尝试让学生进行试卷命制:通过命题梳理知识,进一步巩固与提高;通过命题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通过命题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的效果显示:这不失为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方法。
一、学生试卷命制的原则
(一) 循序渐进原则
试卷命制是一项“工程”,许多教师都很难把握,因此,对学生更要循序渐进了,不能一口气吃成个胖子。在命制过程中,教师所经历的几个阶段都需要让学生感受与体验,让学生深刻体会与熟练运用,使试卷命制真正成为學生的一种学习方法。
由于学生进行试卷命制所花的时间较多,如果经常做,势必会给学生带来较重的负担,使他们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这样的活动以一学期三到四次为宜。在时间安排上,一般可以考虑在长假期间完成,如国庆、“五一”和寒暑假;也可以在阶段性或单元测试之前,这个时间与其布置众多的练习题,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命制一份试卷。教师在命题时,也可以适当采用学生的试题,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二)明确性原则
在学生进行试卷命制时,教师的要求一定要到位,明确试卷结构、分值比例、题目数量、测试范围等,必要时给学生样卷以作参考。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每次命题给予适当评价,激励学生,帮助其改进问题。命题之后是学生进行交换测试活动,教师要宏观把握,尽量让同一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换,这样更有针对性。
二、教师的作用
在学生进行试卷命制时,教师首先是指导者。教师要一步步地指导学生学会命题,在命题过程中梳理知识,分析重难点,深化吸收知识。其次教师还是示范者。起初阶段,教师可以以自己的命题为例,详细介绍并分析命题过程,分析每一道题的命题用意及预计难度系数。再次,教师还是帮助者。学生在命题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困难,教师需要及时帮助解决。有共性的问题全班讨论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个别交流解决,比如重点把握不住、对题目难易程度估计不足、对题目的科学性认识不到位等。最后,教师也是激励者。学生进行试卷命制是其较高综合能力的体现,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要及时给予鼓励,而不能以教师自身的命题水平来要求学生,过分批评打击学生,使其丧失兴趣。一旦学生不愿做这件事,再让他们做,他们会很痛苦。
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进行试卷命制,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充分体现。我们相信,坚持这样做必有成效。
三、学生试卷命制经历的过程
(一)照搬照抄——尝试阶段
在笔者的实践过程中,第一次让学生自己进行试卷命制,由于师生双方都没有经验,学生上交的“试卷”,填空题部分基本上是相应单元的知识梳理。有的学生甚至把从第一节直到最后一节的所有概念、规律都安排到填空题中了,分值大约占50%。这相当于把试卷命制等同于知识梳理了。
(二)东拼西凑——入门阶段
有了第一次的尝试,我们找到了一些问题,并作了些改进。笔者明确了各题型的分值比例:满分100分,选择题40分,简答题25分,实验探究题20分,计算题15分。
接下来的尝试因为有了试卷基本框架的确定,学生的命题质量有了较大提高,题型分类、分值比例符合了命题要求,但试题基本上是东拼西凑的,把一些比较偏的试题也抄了过来,同一个考点在选择、简答、探究题中同时出现,没有考虑考点的覆盖面,重点也不够突出。
(三)依样画瓢——改进阶段
经过两次练习,学生对试卷命制有了基本了解,也很感兴趣。于是,笔者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试卷结构框架符合正规试卷;二是知识覆盖面广,突出重点;三是知识与能力并重,既要考查知识点的记忆情况,更多的是考查知识的灵活运用;四是难易适中,根据“考生”确定难度系数;五是自行组合,两位同学交换试卷考试。
为了让学生能命出质量更高的试卷,笔者发给大家自己命的一份样卷,并共同评析这份样卷的整体布局、分值分布、每一题命题的用意等。然后,根据样卷,结合前两次的经验,改进存在的问题,再次进行命题。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试卷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学生将试卷上交后,笔者又给每个学生的命题作了书面点评。我们对命得好的试题给予“★”奖励,在质量不高的试题上作“●”记号。同时,我们又发现了新问题,有的学生存在着这样的心理:给别的同学考,我要命个难倒他的题目,免得别人得满分。结果,他找的题目有些连自己也解决不了。
(四)有模有样——成熟阶段
发现上述问题后,我们进行了第四次命题。这次笔者又提出新要求:学会制作细目表(如表1),并根据细目表再进行试题的编制。
当笔者把所有“考试”后的试卷收上来看时,发现学生们通过命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并驾熟就轻,都命出了一份有模有样的试卷。
(五)品头评足——反思阶段
几经训练,学生喜欢上了试卷命制这一作业,也明白了老师的用意——通过命题帮助自己复习、提升。于是,笔者又提高要求:一是反思评价;二是批阅诊断。反思评价,即完成命题后,首先圈出认为自己命题中的“亮点”和有待改进的题目,并说说理由;做完同伴的试卷后,圈出同学试卷中的“亮点”和有待改进的题目,并说明理由。这样的评价,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反思提升。批阅诊断,即同学交换“考试”后,命题人要进行批改,并找出答题中存在的问题,这也有助于命题人总结自己对相应内容理解的优势与不足。
这五个阶段的层层递进,需要大约一个学期左右的时间。经历了命题的尝试、入门、改进、成熟与反思阶段,学生学习能力有了长足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就开始认真思考该怎样命题,可以说,命题带动了他们的全程学习,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良好效果。
一、学生试卷命制的原则
(一) 循序渐进原则
试卷命制是一项“工程”,许多教师都很难把握,因此,对学生更要循序渐进了,不能一口气吃成个胖子。在命制过程中,教师所经历的几个阶段都需要让学生感受与体验,让学生深刻体会与熟练运用,使试卷命制真正成为學生的一种学习方法。
由于学生进行试卷命制所花的时间较多,如果经常做,势必会给学生带来较重的负担,使他们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这样的活动以一学期三到四次为宜。在时间安排上,一般可以考虑在长假期间完成,如国庆、“五一”和寒暑假;也可以在阶段性或单元测试之前,这个时间与其布置众多的练习题,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命制一份试卷。教师在命题时,也可以适当采用学生的试题,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二)明确性原则
在学生进行试卷命制时,教师的要求一定要到位,明确试卷结构、分值比例、题目数量、测试范围等,必要时给学生样卷以作参考。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每次命题给予适当评价,激励学生,帮助其改进问题。命题之后是学生进行交换测试活动,教师要宏观把握,尽量让同一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换,这样更有针对性。
二、教师的作用
在学生进行试卷命制时,教师首先是指导者。教师要一步步地指导学生学会命题,在命题过程中梳理知识,分析重难点,深化吸收知识。其次教师还是示范者。起初阶段,教师可以以自己的命题为例,详细介绍并分析命题过程,分析每一道题的命题用意及预计难度系数。再次,教师还是帮助者。学生在命题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困难,教师需要及时帮助解决。有共性的问题全班讨论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个别交流解决,比如重点把握不住、对题目难易程度估计不足、对题目的科学性认识不到位等。最后,教师也是激励者。学生进行试卷命制是其较高综合能力的体现,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要及时给予鼓励,而不能以教师自身的命题水平来要求学生,过分批评打击学生,使其丧失兴趣。一旦学生不愿做这件事,再让他们做,他们会很痛苦。
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进行试卷命制,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充分体现。我们相信,坚持这样做必有成效。
三、学生试卷命制经历的过程
(一)照搬照抄——尝试阶段
在笔者的实践过程中,第一次让学生自己进行试卷命制,由于师生双方都没有经验,学生上交的“试卷”,填空题部分基本上是相应单元的知识梳理。有的学生甚至把从第一节直到最后一节的所有概念、规律都安排到填空题中了,分值大约占50%。这相当于把试卷命制等同于知识梳理了。
(二)东拼西凑——入门阶段
有了第一次的尝试,我们找到了一些问题,并作了些改进。笔者明确了各题型的分值比例:满分100分,选择题40分,简答题25分,实验探究题20分,计算题15分。
接下来的尝试因为有了试卷基本框架的确定,学生的命题质量有了较大提高,题型分类、分值比例符合了命题要求,但试题基本上是东拼西凑的,把一些比较偏的试题也抄了过来,同一个考点在选择、简答、探究题中同时出现,没有考虑考点的覆盖面,重点也不够突出。
(三)依样画瓢——改进阶段
经过两次练习,学生对试卷命制有了基本了解,也很感兴趣。于是,笔者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试卷结构框架符合正规试卷;二是知识覆盖面广,突出重点;三是知识与能力并重,既要考查知识点的记忆情况,更多的是考查知识的灵活运用;四是难易适中,根据“考生”确定难度系数;五是自行组合,两位同学交换试卷考试。
为了让学生能命出质量更高的试卷,笔者发给大家自己命的一份样卷,并共同评析这份样卷的整体布局、分值分布、每一题命题的用意等。然后,根据样卷,结合前两次的经验,改进存在的问题,再次进行命题。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试卷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学生将试卷上交后,笔者又给每个学生的命题作了书面点评。我们对命得好的试题给予“★”奖励,在质量不高的试题上作“●”记号。同时,我们又发现了新问题,有的学生存在着这样的心理:给别的同学考,我要命个难倒他的题目,免得别人得满分。结果,他找的题目有些连自己也解决不了。
(四)有模有样——成熟阶段
发现上述问题后,我们进行了第四次命题。这次笔者又提出新要求:学会制作细目表(如表1),并根据细目表再进行试题的编制。
当笔者把所有“考试”后的试卷收上来看时,发现学生们通过命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并驾熟就轻,都命出了一份有模有样的试卷。
(五)品头评足——反思阶段
几经训练,学生喜欢上了试卷命制这一作业,也明白了老师的用意——通过命题帮助自己复习、提升。于是,笔者又提高要求:一是反思评价;二是批阅诊断。反思评价,即完成命题后,首先圈出认为自己命题中的“亮点”和有待改进的题目,并说说理由;做完同伴的试卷后,圈出同学试卷中的“亮点”和有待改进的题目,并说明理由。这样的评价,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反思提升。批阅诊断,即同学交换“考试”后,命题人要进行批改,并找出答题中存在的问题,这也有助于命题人总结自己对相应内容理解的优势与不足。
这五个阶段的层层递进,需要大约一个学期左右的时间。经历了命题的尝试、入门、改进、成熟与反思阶段,学生学习能力有了长足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就开始认真思考该怎样命题,可以说,命题带动了他们的全程学习,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