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处处都有“美丽”的影子,它的美在一个个具有人文背景的词句,这些词句可以使孩子们创造出梦想的诗篇。它的美还在于一篇篇饱含人生感悟的课文,这些课文可以使孩子们的思想如春意一般盎然。数学,也许我们的数学老师都很难肯定表述数学的“美”到底在哪里?除了“数”,就是“算式”,还有就是孩子们思维的流动。为此,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厌学现象较严重。要改变这种状态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事物的倾向。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学习、探求和研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谈谈我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设计好老师的教学形象,感染和影响学生情感
俗话说得好,什么样的师傅带出什么样的徒弟。如果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表现出迷恋和追求,表现出一种传授知识的强烈欲望,呈现给学生得体的着装,流利简捷的语言、漂亮的板书设计、艺术化的教学方法,那么,其学生也会在他那迷人的数学素养下备受感染,不断追求学习上的成功,从而使课堂教学追求一种“教师因此而少教,学生因此而多学,校园充满欢乐”的迷人境界。
二、设疑激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我十分注意在新课前几分钟采取各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一课时,我首先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师生“竞猜”活动:依次由学生任意列举一些整数,大家来判断它们能否被2、3或5整除,看谁答得快。结果每次都是老师取胜。老师的“神速”判断使学生大惑不解,好奇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要知道老师的“妙法”。教师顺势引入新课:“能被2、3、5整除的数都有一定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来判断就会迅速而又准确。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学习这个内容。只要大家认真学,以后一定能胜过老师!”教学中,我还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一个数学故事,或介绍一位数学家,或出一道趣味数学题或提出一个使学生感到疑惑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注意,使他們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跟着老师进入新知的探索学习过程中。
三、让书本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知识本身产生于现实生活,那么数学学习的素材也应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即生活数学。因此,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打破数学教材的狭隘框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故事、实例、新闻等入手,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进行充实、重组和处理教材,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使原来十分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学生感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
四、用实践操作唤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在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推导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并让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推导过程,并让学生观察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 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同原来的圆柱体的体积及表面积相比是否发生变化。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40平方厘米,已知这个长方体的高为1分米,求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由于刚刚自己动手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因此很快可以求出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
40÷2÷10=2(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为:3.14×2×2×10=125.6(立方厘米)。
又如,教学了行程问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已知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现在两车同时从相距200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经过2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由于题中未说明行驶方向,所以两车出发2小时,两车相距的路程应是多少并无一个标准,因此,我组织两个学生在教室中按四种情况进行了演示:1、两个学生同时相向而行;2、两个同学同时相背而行;3、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快的同学在前;4、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慢的同学在前。因此我再启发学生,这道题应该如何进行解答。这样,学生很快理解到,这道题应分以下四种情况进行讨论:
(1)两车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后又拉开距离:(60+50)×2-200=20(千米)。
(2)两车同时相背而行:(60+50)×2+200=420(千米)
(3)两车同向而行,客车在前面货车在后面:60×2+200-50×2=220(千米)
(4)两车同向而行,货车在前面客车在后面:50×2+200-60×2=180(千米)。
五、恰当介绍数学展史,穿插典故,引起学生的兴趣
知识数学艰辛探索积累的过程中,伴有许多动人的历史故事。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一些数学史事,数学家的名言传记,用这些感人的故事,吸引学生。例如当学生遇到难题而放弃时,我给学生讲陈景润是怎样克服困难的事。讲到小数的读法写法时可介绍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是怎样提出小数的名称。高斯在小学二年级时老师提到的1-100总和快速而准确的解答,着实使学生产生敬佩感,热爱数学之情油然而生,同时又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爱国热情有极好的感召力。
一、设计好老师的教学形象,感染和影响学生情感
俗话说得好,什么样的师傅带出什么样的徒弟。如果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表现出迷恋和追求,表现出一种传授知识的强烈欲望,呈现给学生得体的着装,流利简捷的语言、漂亮的板书设计、艺术化的教学方法,那么,其学生也会在他那迷人的数学素养下备受感染,不断追求学习上的成功,从而使课堂教学追求一种“教师因此而少教,学生因此而多学,校园充满欢乐”的迷人境界。
二、设疑激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我十分注意在新课前几分钟采取各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一课时,我首先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师生“竞猜”活动:依次由学生任意列举一些整数,大家来判断它们能否被2、3或5整除,看谁答得快。结果每次都是老师取胜。老师的“神速”判断使学生大惑不解,好奇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要知道老师的“妙法”。教师顺势引入新课:“能被2、3、5整除的数都有一定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来判断就会迅速而又准确。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学习这个内容。只要大家认真学,以后一定能胜过老师!”教学中,我还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一个数学故事,或介绍一位数学家,或出一道趣味数学题或提出一个使学生感到疑惑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注意,使他們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跟着老师进入新知的探索学习过程中。
三、让书本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知识本身产生于现实生活,那么数学学习的素材也应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即生活数学。因此,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打破数学教材的狭隘框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故事、实例、新闻等入手,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进行充实、重组和处理教材,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使原来十分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学生感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
四、用实践操作唤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在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推导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并让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推导过程,并让学生观察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 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同原来的圆柱体的体积及表面积相比是否发生变化。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40平方厘米,已知这个长方体的高为1分米,求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由于刚刚自己动手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因此很快可以求出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
40÷2÷10=2(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为:3.14×2×2×10=125.6(立方厘米)。
又如,教学了行程问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已知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现在两车同时从相距200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经过2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由于题中未说明行驶方向,所以两车出发2小时,两车相距的路程应是多少并无一个标准,因此,我组织两个学生在教室中按四种情况进行了演示:1、两个学生同时相向而行;2、两个同学同时相背而行;3、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快的同学在前;4、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慢的同学在前。因此我再启发学生,这道题应该如何进行解答。这样,学生很快理解到,这道题应分以下四种情况进行讨论:
(1)两车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后又拉开距离:(60+50)×2-200=20(千米)。
(2)两车同时相背而行:(60+50)×2+200=420(千米)
(3)两车同向而行,客车在前面货车在后面:60×2+200-50×2=220(千米)
(4)两车同向而行,货车在前面客车在后面:50×2+200-60×2=180(千米)。
五、恰当介绍数学展史,穿插典故,引起学生的兴趣
知识数学艰辛探索积累的过程中,伴有许多动人的历史故事。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一些数学史事,数学家的名言传记,用这些感人的故事,吸引学生。例如当学生遇到难题而放弃时,我给学生讲陈景润是怎样克服困难的事。讲到小数的读法写法时可介绍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是怎样提出小数的名称。高斯在小学二年级时老师提到的1-100总和快速而准确的解答,着实使学生产生敬佩感,热爱数学之情油然而生,同时又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爱国热情有极好的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