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基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计算方法》课程混合教学的考核方式,设计了有效的线上线下考核机制,确定了“平时成绩”考核的原则,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对《计算方法》课程所开展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使学生的参与度更强,课堂由教师灌输式向学生自我学习式转变。也为本科数学类课程的“金课”建设探索了一条可行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资源 混合教学 考核 平时成绩
【基金项目】太原科技大学教学改革创新重点项目“基于SPOC的《计算方法》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90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51-0039-02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厌学,更谈不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从课程的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入手。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是大学教学的指挥棒,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制定科学的考核内容,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引导教师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方法》课程在教学中常见问题有:内容多,学时少。鉴于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课堂教学势必要涉及大量的复杂公式、算法分析、程序框图等,由于课时较少,任课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授课形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疲劳,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老师讲得累,学生学得苦,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计算方法课程有必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针对我国高校存在的上课“满堂灌”,考试“一考定终身”、平时成绩“难以有效确定”等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以《计算方法》课程为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在信息化教学资源下混合教学体系中考核方式如何制定与开展,尤其是平时成绩的有效确定。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引导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以及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分析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线上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管理互动,知识点串讲,平行对比总结,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混合教学模式具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教学视频短小精悍
大多数的视频都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比较长的视频也只有十几分钟。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查找起来也比较方便;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2.教学信息清晰明确
《计算方法》课程根据32学时《计算方法》教学大纲,将知识点碎片化为54个微视频,视频授课尽量展现真实的课堂环境,讲解以案例引入,注重算法思想的讲解。每个视频后配有3-5道在线作业题,每章结束后有在线单元测验,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
3.重新建构学习流程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吸收内化”阶段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挫败,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老师不仅提供了视频和学习任务清单,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将知识点融合运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難,在课堂上给予重点针对性的有效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4.复习检测方便快捷
学生观看了教学视频之后,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视频后面紧跟着的四到五个小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如果发现几个问题回答得不好,学生可以回过头来再看一遍,仔细思考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能够及时地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视频另外一个优点,就是便于学生一段时间学习之后的复习和巩固。评价技术的跟进,使得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能够得到实证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二、设计有效的线上线下考核机制
课程考核为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相结合,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混合教学方式的有效实施必须辅之以有效的考核方式。2012年,以王希云教授为组长的、太原科技大学与四川大学、广州大学等六所高校联合申报的“大学数学课程考核内容、方法的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获批高等学校大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立项。教学团队创新性地构造了大学数学课程形成性考核模型,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计算方法》线上线下翻转课堂混合教学,将该考核模式成功推广到了《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中。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计算方法》课程积极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改革,基于以下三个原则:
1.简单原则:教师易于操作,不过度增加教师的工作量;2.符合原则:内容符合教学大纲;3.有效原则: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应试为主动研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出了一套信息化教学资源下的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保证了混合教学的效果(见下图1)。
其中:
课程成绩=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个性化作业
平时成绩=线上+线下
过程性考核的关键是平时成绩的有效性,线上成绩由系统当下评判,线下成绩如课堂笔记、课后作业,利用课程QQ群及时发布,时刻提醒学生要认真完成作业。这种考核机制保证了形成性考核的有效性。 三、制定“平时成绩”确定的有效机制
制定“平时成绩”确定的有效机制,可充分保证平时成绩的有效性及教学模式的效果(平时成绩确定机制可见下图2)。
其中课堂“补全笔记法”既代替了考勤又使学生有效参与课堂,避免了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而“学习小结”式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总结能力、思辨能力。完善平时成绩确定的有效机制,利用“荟学习”网络教学平台强大的功能可实时反馈平时成绩,从而保证了平时成绩的有效性。课程的第一节课先讲考核方式,并建立课程QQ群,以方便实时公布平时成绩,保障了线上线下翻转式课堂混合教学的学习效果。
将过程考核与集中考试相结合,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的手段。考核方式分为平时成绩P和期末考试成绩Q两部分,各部分所占比重分别为50%。
期末最终成绩W计算公式如:W=P+Q
其中:平时成绩内容包括课堂作业、学习小结、习题作业(纸质作业)、线上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其中学习小结占5%,习题作业占10%,课堂作业占5%,线上作业占30%。个性化作业所得分直接记入平时成绩,但平时成绩不得高于50分。
四、实施效果
针对2019级研究生与2017级全校工科生,开展了《计算方法》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其中2017级全校工科生期末成绩不及格率比2018年(2016级)减少10%,而均分提高了5分之多。其中四个试点班级(计算机172001、172002、物联网172001、172002)不及格率由2018年的14.6%降为2019年的4.8%,平均成绩由2018年的75.47分提高到了2019年的80.56分。兩年的期末成绩比较效果可见下图3。
可以看出,利用“荟学习”网络教学平台强大的功能实时反馈平时成绩,有效保障了线上线下翻转式课堂混合教学的学习效果。试点班的学生不仅收获的是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前预习、课后作业、单元测试、随堂测验、学习小结等环节,环环紧扣,促使其重视学习过程、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提高学习能力。
为使学生课前预习、学会看书,由教学团队编写的《计算方法》教材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以问题为导向,突出算法构造的思想;以通俗的语言及微课形式描述算法的思想;以 Matlab 函数及应用实例帮助读者在计算机上实现算法,加深对算法的理解;以每节“阅读导引与复习思考题”及每章小结帮助读者阅读与复习。学生可通过在线视频学习理论知识,又可根据教材中的微视频学习计算机编程,在计算机上进行算法的实现。
五、结束语
总之,考核方式是教学的“指挥棒”,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而要做好这种过程性考核,最关键的是学校对本科教学的政策及教师的教学态度,每个学校甚至各个教育部门,只要有利于本科教学的倾斜政策,就会激励教师将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每位教师只要热爱教学,对学生高度负责,就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陈棣沭,韩婧.中美大学课程考核方法之比较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10(95):91-96.
[2]宋玲.机械制图考试评价方案的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20(6).
作者简介:
孙宝(1981-),男,山西太原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最优化理论及其应用。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资源 混合教学 考核 平时成绩
【基金项目】太原科技大学教学改革创新重点项目“基于SPOC的《计算方法》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90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51-0039-02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厌学,更谈不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从课程的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入手。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是大学教学的指挥棒,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制定科学的考核内容,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引导教师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方法》课程在教学中常见问题有:内容多,学时少。鉴于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课堂教学势必要涉及大量的复杂公式、算法分析、程序框图等,由于课时较少,任课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授课形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疲劳,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老师讲得累,学生学得苦,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计算方法课程有必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针对我国高校存在的上课“满堂灌”,考试“一考定终身”、平时成绩“难以有效确定”等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以《计算方法》课程为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在信息化教学资源下混合教学体系中考核方式如何制定与开展,尤其是平时成绩的有效确定。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引导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以及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分析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线上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管理互动,知识点串讲,平行对比总结,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混合教学模式具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教学视频短小精悍
大多数的视频都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比较长的视频也只有十几分钟。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查找起来也比较方便;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2.教学信息清晰明确
《计算方法》课程根据32学时《计算方法》教学大纲,将知识点碎片化为54个微视频,视频授课尽量展现真实的课堂环境,讲解以案例引入,注重算法思想的讲解。每个视频后配有3-5道在线作业题,每章结束后有在线单元测验,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
3.重新建构学习流程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吸收内化”阶段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挫败,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老师不仅提供了视频和学习任务清单,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将知识点融合运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難,在课堂上给予重点针对性的有效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4.复习检测方便快捷
学生观看了教学视频之后,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视频后面紧跟着的四到五个小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如果发现几个问题回答得不好,学生可以回过头来再看一遍,仔细思考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能够及时地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视频另外一个优点,就是便于学生一段时间学习之后的复习和巩固。评价技术的跟进,使得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能够得到实证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二、设计有效的线上线下考核机制
课程考核为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相结合,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混合教学方式的有效实施必须辅之以有效的考核方式。2012年,以王希云教授为组长的、太原科技大学与四川大学、广州大学等六所高校联合申报的“大学数学课程考核内容、方法的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获批高等学校大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立项。教学团队创新性地构造了大学数学课程形成性考核模型,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计算方法》线上线下翻转课堂混合教学,将该考核模式成功推广到了《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中。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计算方法》课程积极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改革,基于以下三个原则:
1.简单原则:教师易于操作,不过度增加教师的工作量;2.符合原则:内容符合教学大纲;3.有效原则: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应试为主动研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出了一套信息化教学资源下的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保证了混合教学的效果(见下图1)。
其中:
课程成绩=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个性化作业
平时成绩=线上+线下
过程性考核的关键是平时成绩的有效性,线上成绩由系统当下评判,线下成绩如课堂笔记、课后作业,利用课程QQ群及时发布,时刻提醒学生要认真完成作业。这种考核机制保证了形成性考核的有效性。 三、制定“平时成绩”确定的有效机制
制定“平时成绩”确定的有效机制,可充分保证平时成绩的有效性及教学模式的效果(平时成绩确定机制可见下图2)。
其中课堂“补全笔记法”既代替了考勤又使学生有效参与课堂,避免了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而“学习小结”式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总结能力、思辨能力。完善平时成绩确定的有效机制,利用“荟学习”网络教学平台强大的功能可实时反馈平时成绩,从而保证了平时成绩的有效性。课程的第一节课先讲考核方式,并建立课程QQ群,以方便实时公布平时成绩,保障了线上线下翻转式课堂混合教学的学习效果。
将过程考核与集中考试相结合,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的手段。考核方式分为平时成绩P和期末考试成绩Q两部分,各部分所占比重分别为50%。
期末最终成绩W计算公式如:W=P+Q
其中:平时成绩内容包括课堂作业、学习小结、习题作业(纸质作业)、线上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其中学习小结占5%,习题作业占10%,课堂作业占5%,线上作业占30%。个性化作业所得分直接记入平时成绩,但平时成绩不得高于50分。
四、实施效果
针对2019级研究生与2017级全校工科生,开展了《计算方法》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其中2017级全校工科生期末成绩不及格率比2018年(2016级)减少10%,而均分提高了5分之多。其中四个试点班级(计算机172001、172002、物联网172001、172002)不及格率由2018年的14.6%降为2019年的4.8%,平均成绩由2018年的75.47分提高到了2019年的80.56分。兩年的期末成绩比较效果可见下图3。
可以看出,利用“荟学习”网络教学平台强大的功能实时反馈平时成绩,有效保障了线上线下翻转式课堂混合教学的学习效果。试点班的学生不仅收获的是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前预习、课后作业、单元测试、随堂测验、学习小结等环节,环环紧扣,促使其重视学习过程、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提高学习能力。
为使学生课前预习、学会看书,由教学团队编写的《计算方法》教材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以问题为导向,突出算法构造的思想;以通俗的语言及微课形式描述算法的思想;以 Matlab 函数及应用实例帮助读者在计算机上实现算法,加深对算法的理解;以每节“阅读导引与复习思考题”及每章小结帮助读者阅读与复习。学生可通过在线视频学习理论知识,又可根据教材中的微视频学习计算机编程,在计算机上进行算法的实现。
五、结束语
总之,考核方式是教学的“指挥棒”,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而要做好这种过程性考核,最关键的是学校对本科教学的政策及教师的教学态度,每个学校甚至各个教育部门,只要有利于本科教学的倾斜政策,就会激励教师将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每位教师只要热爱教学,对学生高度负责,就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陈棣沭,韩婧.中美大学课程考核方法之比较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10(95):91-96.
[2]宋玲.机械制图考试评价方案的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20(6).
作者简介:
孙宝(1981-),男,山西太原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最优化理论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