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一个农家子弟到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在俞达洪身上,散发着谭木匠人共通的气质——低调、真诚、快乐,永远用作品说话。
最好的时光
万州,双可口。草长莺飞,绿树成荫。如果不是大门前挂的木制标牌,没人会知道这座公园就是谭木匠工厂。经过门前的石雕玄关,踏入一弯石拱桥才算正式进到厂区。此前的区域被谭木匠公司免费开放给市民休憩。拾阶而上,一泓碧水悠悠,穿过湖边水榭,矗立着几栋并排的厂房。俞达洪的工作室就在其中一栋的二楼。
早听说俞达洪年纪不大,没料到眼前的小伙子比想象中还要年轻。虽然有些感冒,但看起来仍很精神。见到记者,他放下了手中的工作,把正在雕刻的木梳和刻刀放在工作台上。“这把梳子是用黄杨木雕刻的,还是半成品。”却已是轮廓毕现,一串串葡萄枝繁叶茂,几只松鼠嬉戏其间,形态各异。不过细看,果然叶脉还没成形,松鼠也未点睛。
短短几年时间,俞达洪陆续设计出了“田园风韵”、“人物风情”、“龙凤”、“十二生肖”等系列雕刻木梳产品,深受市场的欢迎,并且多次获得全国工艺美术大奖。
2005年9月,俞达洪选送的两件工艺雕刻木梳作品《双龙争霸》和《荷叶》,使他获得了“重庆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在获此殊荣的26位大师中,29岁的俞达洪是最年轻的一位。能够收获这些成绩,俞达洪坦言与公司领导和同事的关怀、帮助分不开,特别是受董事长谭传华的影响很大,俞达洪说:“当初读了谭总的自传特别感动。”
在创作设计产品的过程中,有机会直接跟谭总交流让俞达洪的思想和意识提升不少。他说,谭总深厚的文化美术功底给了自己创作上许多指导,而谭总身上体现出的开放胸怀,亲和、低调的作风,看事物的眼光等方面更是让他受益匪浅。看得出来,这并非出于客套之言,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
在董事长谭传华建议下,俞达洪的工作重心开发实用产品转移到创作代表公司形象的工艺木梳上。如何驾驭富含中国传统艺术美感的主题?如何在木梳上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精粹,并赋予木梳超越本身的价值?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努力思索中,俞达洪找到了答案:一件作品要能够富含中国传统艺术美感,不仅要在艺术形象的塑造、展示方式和技巧表现等方面有独创性,而且还要有丰富细腻、准确隽永的艺术感染力,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让人们可以聆听到生活的心声,触摸到人文的脉搏。
之后,俞达洪陆续创作出了《丰收》、《硕果累累》、《俏不争春》等高端工艺刻梳。这些作品被谭木匠公司珍藏着,代表了谭木匠木梳文化的经典形象。
细节之功
采访中,俞达洪一再强调木梳制作过程中的细节。什么是细节?细节就是空旷明亮的厂房里一叠叠堆放整齐的长方体“积木”。每一叠“积木”都是由上万片梳坯木块堆积而成,不要小看这个工作,没有过硬的手艺和丰富的经验,常人根本就做不到。
而进入漆艺车间,外人很难想象它带给你的第一印象不是从眼睛获取,而是从鼻子——因为一缕青香,沁人心脾。在一旁的房间里,几十名工人坐在工作台前,鸦雀无声,他们正专心致志地在木梳上绘制各种图案。精绘细描,五彩华美。那种专注仿佛也绘进了木梳里,浓缩成一种无言却温暖的情怀。
当然,做这样的手艺活儿也是需要有基础的。“他们所有人都有基本的美术功底,而且都经过了一年的培训。”俞达洪介绍说,所有的工序流程都严格把关,确保每一把木梳在选料、圆角、开齿、打磨、手绘、雕刻等环节和工艺上达到品质标准。所以,谭木匠甚至曾经火烧10余万把质量不过关的梳子,至今仍被业内外所称道。
每一把梳子都是经过36道工序精心打磨而成。木梳原汁原味,角梳冰清玉洁。大多取材于上等的黄杨木、桃木、枣木,通过草染、生染等手工艺精心打磨,再经蒸、烘、高温加压等特殊工艺处理而成。比如草木染工艺,利用严格的中药配方,再把这些中药进行压汁,然后把梳子放在里面浸染,这样就制成了谭木匠产品中很有名气的一款梳子——“草木染”。
对此,俞达洪深有感触:“我们不是在做一个个产品。而是在做一种品位、一种文化。木梳只不过是一个载体,真正能体现中国传统特色精粹的东西还是文化。有了文化才会突出品位,有了品位才能体珊个性,有了个性才能使传统的艺术更有美感。”
多年的潜心钻研,使俞达洪总结出一套木梳创作的经验。他说,一是应注意木梳造型结构是否薄弱,不然就会看上去轻飘,使观赏者望而生畏,又容易损坏;二是装饰韵味要有美感,内容要丰富,缺少了变化就会显得呆板,缺乏层次,使人感到索然无味;三是在构图布局方面要做到灵活多变,从变化中求新。
现在,俞达洪和其他大师一样,为使传统技艺后继有人,参加了重庆工艺美术大师收徒议事会,招收了两名徒弟。他把多年摸索感悟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们,“我想经过我们师徒共同的努力,就一定会把梳雕艺术发扬光大。”俞达洪深信不疑。
最好的时光
万州,双可口。草长莺飞,绿树成荫。如果不是大门前挂的木制标牌,没人会知道这座公园就是谭木匠工厂。经过门前的石雕玄关,踏入一弯石拱桥才算正式进到厂区。此前的区域被谭木匠公司免费开放给市民休憩。拾阶而上,一泓碧水悠悠,穿过湖边水榭,矗立着几栋并排的厂房。俞达洪的工作室就在其中一栋的二楼。
早听说俞达洪年纪不大,没料到眼前的小伙子比想象中还要年轻。虽然有些感冒,但看起来仍很精神。见到记者,他放下了手中的工作,把正在雕刻的木梳和刻刀放在工作台上。“这把梳子是用黄杨木雕刻的,还是半成品。”却已是轮廓毕现,一串串葡萄枝繁叶茂,几只松鼠嬉戏其间,形态各异。不过细看,果然叶脉还没成形,松鼠也未点睛。
短短几年时间,俞达洪陆续设计出了“田园风韵”、“人物风情”、“龙凤”、“十二生肖”等系列雕刻木梳产品,深受市场的欢迎,并且多次获得全国工艺美术大奖。
2005年9月,俞达洪选送的两件工艺雕刻木梳作品《双龙争霸》和《荷叶》,使他获得了“重庆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在获此殊荣的26位大师中,29岁的俞达洪是最年轻的一位。能够收获这些成绩,俞达洪坦言与公司领导和同事的关怀、帮助分不开,特别是受董事长谭传华的影响很大,俞达洪说:“当初读了谭总的自传特别感动。”
在创作设计产品的过程中,有机会直接跟谭总交流让俞达洪的思想和意识提升不少。他说,谭总深厚的文化美术功底给了自己创作上许多指导,而谭总身上体现出的开放胸怀,亲和、低调的作风,看事物的眼光等方面更是让他受益匪浅。看得出来,这并非出于客套之言,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
在董事长谭传华建议下,俞达洪的工作重心开发实用产品转移到创作代表公司形象的工艺木梳上。如何驾驭富含中国传统艺术美感的主题?如何在木梳上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精粹,并赋予木梳超越本身的价值?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努力思索中,俞达洪找到了答案:一件作品要能够富含中国传统艺术美感,不仅要在艺术形象的塑造、展示方式和技巧表现等方面有独创性,而且还要有丰富细腻、准确隽永的艺术感染力,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让人们可以聆听到生活的心声,触摸到人文的脉搏。
之后,俞达洪陆续创作出了《丰收》、《硕果累累》、《俏不争春》等高端工艺刻梳。这些作品被谭木匠公司珍藏着,代表了谭木匠木梳文化的经典形象。
细节之功
采访中,俞达洪一再强调木梳制作过程中的细节。什么是细节?细节就是空旷明亮的厂房里一叠叠堆放整齐的长方体“积木”。每一叠“积木”都是由上万片梳坯木块堆积而成,不要小看这个工作,没有过硬的手艺和丰富的经验,常人根本就做不到。
而进入漆艺车间,外人很难想象它带给你的第一印象不是从眼睛获取,而是从鼻子——因为一缕青香,沁人心脾。在一旁的房间里,几十名工人坐在工作台前,鸦雀无声,他们正专心致志地在木梳上绘制各种图案。精绘细描,五彩华美。那种专注仿佛也绘进了木梳里,浓缩成一种无言却温暖的情怀。
当然,做这样的手艺活儿也是需要有基础的。“他们所有人都有基本的美术功底,而且都经过了一年的培训。”俞达洪介绍说,所有的工序流程都严格把关,确保每一把木梳在选料、圆角、开齿、打磨、手绘、雕刻等环节和工艺上达到品质标准。所以,谭木匠甚至曾经火烧10余万把质量不过关的梳子,至今仍被业内外所称道。
每一把梳子都是经过36道工序精心打磨而成。木梳原汁原味,角梳冰清玉洁。大多取材于上等的黄杨木、桃木、枣木,通过草染、生染等手工艺精心打磨,再经蒸、烘、高温加压等特殊工艺处理而成。比如草木染工艺,利用严格的中药配方,再把这些中药进行压汁,然后把梳子放在里面浸染,这样就制成了谭木匠产品中很有名气的一款梳子——“草木染”。
对此,俞达洪深有感触:“我们不是在做一个个产品。而是在做一种品位、一种文化。木梳只不过是一个载体,真正能体现中国传统特色精粹的东西还是文化。有了文化才会突出品位,有了品位才能体珊个性,有了个性才能使传统的艺术更有美感。”
多年的潜心钻研,使俞达洪总结出一套木梳创作的经验。他说,一是应注意木梳造型结构是否薄弱,不然就会看上去轻飘,使观赏者望而生畏,又容易损坏;二是装饰韵味要有美感,内容要丰富,缺少了变化就会显得呆板,缺乏层次,使人感到索然无味;三是在构图布局方面要做到灵活多变,从变化中求新。
现在,俞达洪和其他大师一样,为使传统技艺后继有人,参加了重庆工艺美术大师收徒议事会,招收了两名徒弟。他把多年摸索感悟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们,“我想经过我们师徒共同的努力,就一定会把梳雕艺术发扬光大。”俞达洪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