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喻文化”时代的价值危机与新青年

来源 :学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jiayo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社会,老年人是权威的象征,也是年轻后辈生活经验、文化习俗和道德价值上的启蒙者、驯导者和裁决者.数字时代呈现出技术年轻世代化、价值年轻世代化和话语年轻世代化的趋势,年轻世代不仅是网络和新媒体等新技术的创造者和使用主体,也是新思想、新观念、新话语的创建者,他们建构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文化.“后喻文化”时代的“泛视觉”转向和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也剥夺了年轻人思考、批评、创造的能力,年轻世代与中老年世代对话的缺失使得中老年世代沦为“数字难民”.年轻世代应跳出中国文化传统视野的局限,从人类文明的视角来观照、辨析、反思自身,我们要以“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理一分殊”的跨文化思想等普遍性的价值重铸青年新人格,通过历史意识的重构引导年轻世代形成对民族精神的信仰和文化自信,并通过“数字反哺”来重构健康平等的新型代际关系.打破“信息茧房”和圈层限制,在与不同代际的交流中获取教益,创造新人格和新文化,这是“后喻文化”时代年轻世代的重要使命.
其他文献
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开展民族工作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历史过程,具有深邃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筑基于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历史进程之中,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主要阶段,已经发展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高等教育体系.从理论逻辑来看,马克思民族教育理论中国化是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高等教育工作的初心和使
伯林将自由区分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这两个概念,是对法国大革命以来"自由"观念的重要推进,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伯林深入分析了"积极自由"的理论基础——决定论及其理性主义形而上学的问题,并说明了价值的矛盾及人生难以两全的缺憾,给我们以思想的启示.但伯林对"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完全二分及由此反映出来的社会历史观,也存在着一定的偏颇.自由的两种类型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之间需要的是合理的平衡与整合.如把自由的问题放在"人之为人"的根基上思考,我们今天还理当重视其他的价值,不同的价值是可以达到有张
在国内深化发展与国际体系变革两大历史性进程的交织作用下,我国国家安全形势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密切联系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国家安全工作的实际情况与改革需求,坚持从战略高度维护国家安全事业,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思想.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核心的习近平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思想,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宗旨,以"党的绝对领导"为指引,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方略,深刻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安全工作与建设的实践轨迹.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数字人”的幸福与功能良好的数字社会密切相关.德鲁克发现,在工业化过程中,西方理性自由主义导致了竞争思维、对立思维和极权统治的形成,严重破坏了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生态,给“工业人”带来了经济性灾难和社会性剥夺,而工业社会的“美好未来”之战却无法解决工业社会建构的问题.梅奥指出,技术发展和人际能力发展不平衡、权力结构扭曲、代议制低效、竞争性零和博弈思维盛行,致使工业社会无法解决合作难题.概而言之,战争和不合作是工业化过程中的两个社会生态“陷阱”.目前,数字平台对“数字人”的遮蔽、数字技术对“数字人”的锁定、数
个体人不仅是一个自然个体,具有自己的个体性,因而成为特殊的自我,而且还是属于群体中的一员.个体性确保个体的自我独特性,使自我成为自由人.反思让个体能够将个体设想自己从属于某个属,从而产生观念性整体.在这个观念性整体设想中,我不再是我,而是群体之一分子,我与群体其他成员因此而融洽.融洽的秩序需要得到规则的支持.通过反思个体既可以自觉地遵循法则,也可以自愿地遵循法则.只有借助于反思而形成的自愿遵循法则行为中,个体不仅遵循规则如道德,而且也是自由的.反思让个体与群体实现和谐相处.
面对蔓延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社区成为疫情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最前沿主阵地,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如何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社区防控诸举措的落地,使所有城乡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将成为打赢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的关键.社区发展的历史演化沿着从传统的农业村落到现代的功能社区,再至后现代的虚拟社区的方向行进,其现实发展亦经历着从地方性社会共同体到现代社会中的"社区发展运动",再至当下的社区衰落及再一次的"社区复兴"期待这一过程.而将社区纳入学理视野乃至具体学科意义上
宋朝政府诏求“遗逸”,其主要政治用意之一,是在科举取士之外,搜罗文、行兼备之士.士人在学术上、文学上的才能,是宋人所谓“遗贤”最重要的精神内涵,也是士大夫在搜访、推荐“遗逸”时,尤其要属意之处,也是朝廷循名责实,复核、考察“遗逸”,并决定是否命之以官的最重要的硬性条件.才学与著述,往往是联系举主与被荐者最重要的纽带.宋代的一些士人,特别是屡试不第的士人,在退处之后,仍然与士林保持良好的学术互动与文学交游,甚至会主动遴选作品,编辑文卷,选择时机,审慎有度地向政治上、学术上、文学上志趣相投的当世闻人投献,以希
出于抑制武人的需要,北宋延续了隋唐的科举制度,经过宋初三帝的努力,科举制得以完善.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得以跻身仕途,与庶族士人一起崛起的是儒学,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都是维持社会合法秩序的主要力量.作为熟读儒家经典的官员,科举士人对于朝政有着自己的理解,具有怀疑精神和改革意愿.政治改革必须以科举改革为前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颠覆已有权威的同时,树立自己的合法性,并再生产合乎自己理想的官员,因此,与政治改革密切相关的科举改革成为北宋中后期的一个主要现象.最终,徽宗、蔡京等人为了达到思想专制的目的,废除科举,北
从家庭的规模、结构、性质和道德四方面观察,家庭在变化.应该把家庭建设放在社会建设的重要位置,从体制机制上、文化建设上以及运用家庭社会学理论等方面来巩固家庭、变革家庭.国内外家庭出现的现象各有利弊.需要解决家庭建设中遇到的三大难题:对国际化怎么看,对传统怎么继承,对贫富差距加大后如何弱化社会张力,从而实现社会平衡,建设适应新时代的新型家庭.
没有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没有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就不会有文化自信的问题.文化自信,既产生于不同文化的交往中,也源于各个民族或国家寻求文化相对独立发展的需要.但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而言,要在实现自身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产生文化自信,则是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与社会基础的.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现象或民族自觉心理,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对于一个民族或国家而言,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固然有利于文化自信的产生,但这难以构成文化自信产生与存在的坚实基础与根本条件.相对于文化的悠久历史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