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在提高大学生知识素养中所起的作用

来源 :中国科技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qjw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般我们对知识的认识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以一种静态的观点定义知识,将其理解为人类的认识成果。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知识素养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5-0149-01
  一、对历史上知识观与教育观的梳理
  (一)知识的多角度解读
  知识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外延相当广泛的概念,准确地、全面地界定知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作了阐释。一般我们对知识的认识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以一种静态的观点定义知识,将其理解为人类的认识成果。按反映内容可分为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但是,从哲学史上看,存在着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实用主义的知识概念。以柏拉图、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知识观把知识看成是“理性的作品”。笛卡尔认为,由感官获得的知识是混乱的,是人与动物共同具有的;只有由思想获得的知识才是清晰可靠的,是人类所独有的。笛卡尔之后的斯宾诺莎同样认为,只有纯粹的理性才能获得清晰、明确的知识,而感情的参与只会导致知识的混乱。
  我们不难看出,第一,知识的定义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探讨,比如从哲学认识论角度看待知识,常常要从知识的起源等本质问题加以思考;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待知识,常常从知识的社会控制、知识在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加以探索:从教育的角度探讨知识,人主要关注的就是什么知识最有教育价值、我们如何有效地来掌握知识。第二,知识的外延相当广泛,涉及到知识的起源、知识的性质、知识的生成、知识的结构、知识的价值等。因此,对知识的认识不同,知识观就不同,知识观不同,知识的教育观也就不同。
  (二)知识观的界定
  知识观就是人们对知识的看法或关于知识的观点。具体说来,就是对于知识的起源、知识的性质、知识的生成、知识的结构、知识的价值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本文旨在探讨知识素养的培养,所以本文的知识观主要涉及到对知识的价值、知识的生成、知识的存在状态的看法由此而引起的对知识传播、知识管理、知识转化能力的培育。
  (三)历史上代表性知识观与知识素养教育
  知识的性质主要涉及到知识与认识者的关系、知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以及知识陈述本身的问题,围绕这几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知识观。人的思想观念总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因而知识观自然也有鲜明的时代性,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知识观。如过去的知识观将知识看作是一种静态的认识结果,但随着知识发展状况的变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知识观必将发生转变。
  二、知识的新“内涵”和新型知识观
  (一)知识观的转变
  从知识对社会发展之意义看,有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18世纪之前,知识只是作为社会意识的生产者,以社会意识形态而存在,它的功能主要是一种对于社会观的评判。18世纪后,人类社会逐步进入工业社会,特别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培根“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经典命题的提出,更是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知识的价值。
  (1)知识是资源。知识时代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知识资源,特别取决于人们对知识资源的创新能力。
  (2)知识是资本。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Dmice)认为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的财富。
  (3)知识是财富。知识作为资源、资本必将使人们的财富发生一次大的转移,即知识与财富的相对分离到知识与财富的紧密结合,也就是知识一财富。而教育是知识资本产生、运动的源泉,没有教育就没有知识。
  一切教育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观的基础上,信息社会对知识的理解以及由此形成的知识观大大不同于以往传统古典社会和工业社会,因此,对知识的教育观自然不同。
  三、高校图书馆对知识素养培育作用
  我们被信息淹没,但我们却渴求知识——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当年在其著作《大趋势》中所预言的已应验在了网络时代人们的身上。那么如何学习,如何有效地辨别并获取自身所需要的信息,如何独立地开拓与加深对知识与理解并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信息素质教育知识素养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知识素养教育应注重培养两种能力。
  (一)、知识转化的能力
  1、无知向有知的转化
  在知识转化中,首先是有知和无知之间的转化。哲学家蒙台涅指出:“在知识之前存在着一种基本的无知;和另外一种在知识之后的教条的无知。这种无知是知识创造和培养的,就像知识在开初要抛弃和消除无知一样。”有知、无知,是一对相互关联的范畴。人作为知识的主体,他所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
  2、静态知识向动态知识的转化
  知识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形式。知识一旦形成,都是相对‘静止的,这无论在大脑中知识的原创形态还是知识的物化形态都表现了知识的相对稳定性。各個时期人们的知识水平都是在静止和发展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离开了知识的相对稳定性,人们就不会理解和掌握知识,就会处在失去确定性的矛盾之中。
  3、主观知识向客观知识的转化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知识的接受过程,也是客观知识主体化地过程。任何知识都不是直接作用于主体,而是以信息的方式作用并投入主体。因此,进入主体感知系统的当然不是外部事物的存在方式,而是“携带”着外部事物属性、关系、结构等规定的信息,所谓主体反映客体也就是主体接受、加工、整理、储存客体信息的过程。
  4、理论知识向实践知识的转化
  通俗地讲,就是“死知识”向“活知识”的转化,理论知识是灰色的,实践是长青的,知识只有拿来指导生活实践,知识的价值才会充分实现,否则,纵然,学富五车也会百无一用。我国出现的学而不用,用而不学,就是这种现象的简单表述。知识是指导实践的,实践又会检验和丰富理论知识,为知识的开发开拓新的空间。
  (二)、知识传播的能力
  知识的转化是主体自我提升的过程,但获取知识的终极价值不是占有知识,而是实现社会知识的共享,而实现知识共享的唯一途径就是知识的传播。所谓知识传播就是指社会成员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借助特定的知识传播媒介,向另一部分社会成员传播特定的知识信息,并期待收到预期的传播效果的社会活动过程。知识传播从要素论的角度来看,知识传播活动过程至少包含知识传播者、知识传播媒介、知识传播内容、知识传播对象和知识传播行为;从过程论的角度来看,知识传播活动一般包括知识传播者、信息、传播媒介、知识传播对象及知识传播效果五个因素。知识传播不是一个自然流通的过程,传播媒介的类型,知识传播环境(家庭、生活、社会)同,时空环境、文化背景、心理状态、信誉意识等隐含要素,以及知识缺乏必要的控制、知识流通渠道阻塞、知识接受者的滞纳等都是影响知识传播效果的阻碍因素。知识价值的发挥在于知识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获得广泛而有效的传播,知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取决于传播媒介的科技水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社会的知识化水平,如:传播者的知识结构、态度等。知识传播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信息社会社会成员必备的一种素质和能力。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