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逸飞当年因为泰康路的生活而赋予了它艺术,他觉得两者可以相通。然而时至今日,艺术和生活却在“田子坊”这片舞台上唱起了对台戏。
“你们等着,8月10号左右,他们说半个月,我就给他们18天的时间,他们总要给我们一个交代!”
7月25日这个周六,是上海卢湾区打浦桥街道民主选举的日子,建中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地进行民选票数的统计。办公室外,不时传来此起彼伏的钻机声。田子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得到卢湾区政府1800万投资的基础设施改建工程,已经由210弄开始进行到了247弄。田子坊里的老居民小吴说起田子坊里商家经营的噪音扰民问题义愤填膺。“什么田子坊?我不承认有田子坊。所谓的田子坊,都是他们凭空造出来的!”
建中居委会辖区有3000多户人家,由于田子坊的出现,建中居委会承担了很大的工作压力。田子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以后,原本平常的街区开始变得热闹非凡,用王主任的话说“天天如此”。王主任年过六十,从2000年卢湾区开始实行民选居委会主任以来连续担任居委会主任,居民们家长里短的小事,心里不开心了,都会来找她。特别是从田子坊园区开发进入石库门民宅之后,“没有一天是停过的。从早上8点半上班,到晚上下班,都有人来找我投诉商家或者反映各种问题。根本不可能像这样坐在这里跟你们讲话。”对于小吴的抱怨,王主任露出宽和的微笑听着,这些话对她来讲已经是司空见惯了。居民们和商家之间出了矛盾总是找她,她不免得罪了一些商家,甚至还受到“威胁”。小吴看起来颇有些刚烈之气,为人看上去很痛快。他担心王主任遭别人报复,每天在王主任下班后默默地“护送”王主任回家已经有一段日子了。
田子坊诞生
熙熙攘攘的泰康路210号弄堂从外面看上去和上海石库门的一般弄堂没有什么两样。早从1998年开始,著名艺术家陈逸飞租借210弄2号作为自己的工作室之后,泰康路210号弄堂,不再宁静。刚开始只是圈内人士被吸引过来,后来越来越密集出现的外国游人,令这掩映在深处的弄堂投射出几分神秘、几分喧嚣。
说到田子坊文化创意园区,就不得不提上海田子坊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梅森,他也是2008年4月挂牌成立的田子坊管委会的经理。“我做的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政府现在参与进来进行田子坊的管理,我认为是好事,我做的只是协助政府的工作,也是义务性质的。不拿一分钱报酬。”他认为这么多的艺术家被田子坊所吸引,最初是因为陈逸飞。
“他觉得生活和艺术同样重要,而且生活是艺术之源。他的作品、他的气质都反映了这一点,这也是他获得成功的原因。”被誉为“田子坊之父”的吴梅森回忆起友人陈逸飞时说。曾经有人劝陈逸飞到苏州河畔去搞个画室,他立马反对:“那里一到晚上人都没有,吓也吓死了,怎么画得出画来!”陈逸飞就是喜欢泰康路的嘈杂、热闹,同时又生机勃勃,随处可见各种地道的上海风味的点心店和原生态的居民生活景象。1998年,陈逸飞选中了泰康路210弄两个工厂的老厂房,共约800平米的房子。现在看来陈大师当年租借的房子80%都转租出去了,当年的画室现在也用作办公室了,只有一个小书房和一百多平方米的陶艺馆开放供大家参观。“陈逸飞进来后,1998年12月份,我帮他做工作室的策划。他工作室的联系、设计、装修都是我帮忙打理的。”
2001年1月1日,吴梅森成为田子坊的总策划,并且担任法人代表。作为艺术家而蜚声海内外的陈逸飞并不擅长管理,老厂房的仓库后来空着没有用处,吴梅森就想办法帮陈逸飞把仓库租出去给其他艺术家和公司。陈逸飞在20世纪90年代倡导“大视觉”艺术,吴梅森觉得这让人联想到眼睛看的产业,就是绘画啊、电脑设计啊;后来有人就说,有些艺术不只是视觉,还有听觉,所以就把“视觉”两个字拿掉,统称“文化创意产业”。“其实就是想做一个产业相对集中的纯粹的清洁的产业。我们提出来的就是‘没有污染’、‘没有噪音’。当年房子租不出去,我就说把厂房统一租下来。我想了一个办法,搞一个派对,请很多外国人来,他们都很喜欢,老外来了以后,房子一下子都租光了。”吴梅森说。
泰康路210弄蓬勃发展起来之后,2004年,吴梅森的朋友黄永玉来玩,给这里起了一个名字“田子坊”,来源于古代画家“田子方”加上了提土旁,希望这里能够为更多的艺术家提供一片自由天地。然而同年,田子坊和另一个文化创意园区莫干山路50号同时面临厂房拆迁的问题,艺术家们向市政府提出应该在保留城市文脉基础上给老厂房、老住宅开拓新的发展方向,于是在2004年3月举办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研讨会”上,田子坊和莫干山路50号的老厂房同时得到了市政府批文保留,并获得了新生。田子坊开始允许商铺入驻,当时部分居民踊跃出借自家住宅供商家经营艺术商品,210弄一条弄堂就出现了十几家利用石库门房屋进行经营的店铺。210弄的商业气息很快蔓延到了泰康路248弄,2007、2008年间,田子坊飞速发展起来。
“我不承认田子坊”
可惜,当年吴梅森等人没有“污染”和“噪音”的设想没能在田子坊贯彻到底。
自从泰康路248弄的咖啡厅、酒吧和小餐厅开始营业之后,当地居民和商家的矛盾就出现了。初期田子坊的管理缺乏规范,进驻园区的业主想开什么店就开什么店。由于咖吧酒吧的营业时间在晚上,而且整个生态仿照国外流行的露天模式,所以或多或少影响到了居民的正常休息。“刚开始大家的要求很低啊,就说‘你们能不能轻点?(客座)能不能不要摆到外面?’”王主任觉得自己难以评判矛盾双方的对错,“现在政策毕竟还是不明朗。其实我们居民心里也很善良的,都在忍受,但是忍受是有限度的。”噪音的来源不仅是酒吧的音乐,还有外国游客谈话时的高声喧哗。“我个人认为应该控制。我想让所有的店面都打出营业至21点。但是可能吗?不可能啊,9点才进来。我去跟他们交涉过,居民们不是反对园区的经营,而是反对这个事情影响到他的生活。老奶奶们晚上七八点睡觉,9点刚好被吵醒,他们凌晨三四点钟营业结束,老奶奶已经睡不着起来活动了,开始干活啦。”王主任说。据说最不可开交时曾有楼上居民因为咖啡厅播放的音乐声太大,向楼下外国客人泼水的事情发生。店家报了110,吴梅森也出来协调。
住在泰康路248弄的小吴是家里的老幺,父母亲都已90多岁。生在20世纪10年代的两位老人家,到了晚年想图个清净。自从田子坊文化创意园区出现以来,这一家人再也没有安定过。餐饮店铺就在他家楼下,吵闹声让老人连屋里唯一的窗户都不敢开,小吴经济也不宽裕,咬牙给父母装了空调。“110天天打,昨天我父亲打了两次,我还打了一次。110说人家是正常营业。我说正常营业是不可能扰民的,正常营业是有执照的。这里的店面,都没有经营许可证。这就是违法的天堂啊!”小吴说起楼下商铺的扰民,异常愤慨。
小吴说:“我是不承认田子坊的。这都是那拨人想赚钱造出来的。这里是我的家,我们几代人住在这里啦!好好的石库门房子,租给外国人,租来干嘛?吵死了!市政府领导都来视察过的,有用吗?没用!这里是‘违法的天堂,居民的地狱’,这是居民们写的,只是没有挂出来罢了。”管委会方面作出的解释是现在园区晚上到10点钟以后不许吵。“10點以后,大家的音响全都关掉。原则上外面的餐台不要放,不要再接待客人,尽量到里面去。你想想,原来上海的旧弄堂,人家在楼下乘风凉也要乘到10点半。这个矛盾只能说是一步一步解决。我们只能叫他们尽量不要影响居民休息,这也是我们工作的一方面。保安也过去解决,110也过去解决,矛盾是有的,现在还在协调。”
“你们等着,8月10号左右,他们说半个月,我就给他们18天的时间,他们总要给我们一个交代!”
7月25日这个周六,是上海卢湾区打浦桥街道民主选举的日子,建中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地进行民选票数的统计。办公室外,不时传来此起彼伏的钻机声。田子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得到卢湾区政府1800万投资的基础设施改建工程,已经由210弄开始进行到了247弄。田子坊里的老居民小吴说起田子坊里商家经营的噪音扰民问题义愤填膺。“什么田子坊?我不承认有田子坊。所谓的田子坊,都是他们凭空造出来的!”
建中居委会辖区有3000多户人家,由于田子坊的出现,建中居委会承担了很大的工作压力。田子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以后,原本平常的街区开始变得热闹非凡,用王主任的话说“天天如此”。王主任年过六十,从2000年卢湾区开始实行民选居委会主任以来连续担任居委会主任,居民们家长里短的小事,心里不开心了,都会来找她。特别是从田子坊园区开发进入石库门民宅之后,“没有一天是停过的。从早上8点半上班,到晚上下班,都有人来找我投诉商家或者反映各种问题。根本不可能像这样坐在这里跟你们讲话。”对于小吴的抱怨,王主任露出宽和的微笑听着,这些话对她来讲已经是司空见惯了。居民们和商家之间出了矛盾总是找她,她不免得罪了一些商家,甚至还受到“威胁”。小吴看起来颇有些刚烈之气,为人看上去很痛快。他担心王主任遭别人报复,每天在王主任下班后默默地“护送”王主任回家已经有一段日子了。
田子坊诞生
熙熙攘攘的泰康路210号弄堂从外面看上去和上海石库门的一般弄堂没有什么两样。早从1998年开始,著名艺术家陈逸飞租借210弄2号作为自己的工作室之后,泰康路210号弄堂,不再宁静。刚开始只是圈内人士被吸引过来,后来越来越密集出现的外国游人,令这掩映在深处的弄堂投射出几分神秘、几分喧嚣。
说到田子坊文化创意园区,就不得不提上海田子坊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梅森,他也是2008年4月挂牌成立的田子坊管委会的经理。“我做的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政府现在参与进来进行田子坊的管理,我认为是好事,我做的只是协助政府的工作,也是义务性质的。不拿一分钱报酬。”他认为这么多的艺术家被田子坊所吸引,最初是因为陈逸飞。
“他觉得生活和艺术同样重要,而且生活是艺术之源。他的作品、他的气质都反映了这一点,这也是他获得成功的原因。”被誉为“田子坊之父”的吴梅森回忆起友人陈逸飞时说。曾经有人劝陈逸飞到苏州河畔去搞个画室,他立马反对:“那里一到晚上人都没有,吓也吓死了,怎么画得出画来!”陈逸飞就是喜欢泰康路的嘈杂、热闹,同时又生机勃勃,随处可见各种地道的上海风味的点心店和原生态的居民生活景象。1998年,陈逸飞选中了泰康路210弄两个工厂的老厂房,共约800平米的房子。现在看来陈大师当年租借的房子80%都转租出去了,当年的画室现在也用作办公室了,只有一个小书房和一百多平方米的陶艺馆开放供大家参观。“陈逸飞进来后,1998年12月份,我帮他做工作室的策划。他工作室的联系、设计、装修都是我帮忙打理的。”
2001年1月1日,吴梅森成为田子坊的总策划,并且担任法人代表。作为艺术家而蜚声海内外的陈逸飞并不擅长管理,老厂房的仓库后来空着没有用处,吴梅森就想办法帮陈逸飞把仓库租出去给其他艺术家和公司。陈逸飞在20世纪90年代倡导“大视觉”艺术,吴梅森觉得这让人联想到眼睛看的产业,就是绘画啊、电脑设计啊;后来有人就说,有些艺术不只是视觉,还有听觉,所以就把“视觉”两个字拿掉,统称“文化创意产业”。“其实就是想做一个产业相对集中的纯粹的清洁的产业。我们提出来的就是‘没有污染’、‘没有噪音’。当年房子租不出去,我就说把厂房统一租下来。我想了一个办法,搞一个派对,请很多外国人来,他们都很喜欢,老外来了以后,房子一下子都租光了。”吴梅森说。
泰康路210弄蓬勃发展起来之后,2004年,吴梅森的朋友黄永玉来玩,给这里起了一个名字“田子坊”,来源于古代画家“田子方”加上了提土旁,希望这里能够为更多的艺术家提供一片自由天地。然而同年,田子坊和另一个文化创意园区莫干山路50号同时面临厂房拆迁的问题,艺术家们向市政府提出应该在保留城市文脉基础上给老厂房、老住宅开拓新的发展方向,于是在2004年3月举办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研讨会”上,田子坊和莫干山路50号的老厂房同时得到了市政府批文保留,并获得了新生。田子坊开始允许商铺入驻,当时部分居民踊跃出借自家住宅供商家经营艺术商品,210弄一条弄堂就出现了十几家利用石库门房屋进行经营的店铺。210弄的商业气息很快蔓延到了泰康路248弄,2007、2008年间,田子坊飞速发展起来。
“我不承认田子坊”
可惜,当年吴梅森等人没有“污染”和“噪音”的设想没能在田子坊贯彻到底。
自从泰康路248弄的咖啡厅、酒吧和小餐厅开始营业之后,当地居民和商家的矛盾就出现了。初期田子坊的管理缺乏规范,进驻园区的业主想开什么店就开什么店。由于咖吧酒吧的营业时间在晚上,而且整个生态仿照国外流行的露天模式,所以或多或少影响到了居民的正常休息。“刚开始大家的要求很低啊,就说‘你们能不能轻点?(客座)能不能不要摆到外面?’”王主任觉得自己难以评判矛盾双方的对错,“现在政策毕竟还是不明朗。其实我们居民心里也很善良的,都在忍受,但是忍受是有限度的。”噪音的来源不仅是酒吧的音乐,还有外国游客谈话时的高声喧哗。“我个人认为应该控制。我想让所有的店面都打出营业至21点。但是可能吗?不可能啊,9点才进来。我去跟他们交涉过,居民们不是反对园区的经营,而是反对这个事情影响到他的生活。老奶奶们晚上七八点睡觉,9点刚好被吵醒,他们凌晨三四点钟营业结束,老奶奶已经睡不着起来活动了,开始干活啦。”王主任说。据说最不可开交时曾有楼上居民因为咖啡厅播放的音乐声太大,向楼下外国客人泼水的事情发生。店家报了110,吴梅森也出来协调。
住在泰康路248弄的小吴是家里的老幺,父母亲都已90多岁。生在20世纪10年代的两位老人家,到了晚年想图个清净。自从田子坊文化创意园区出现以来,这一家人再也没有安定过。餐饮店铺就在他家楼下,吵闹声让老人连屋里唯一的窗户都不敢开,小吴经济也不宽裕,咬牙给父母装了空调。“110天天打,昨天我父亲打了两次,我还打了一次。110说人家是正常营业。我说正常营业是不可能扰民的,正常营业是有执照的。这里的店面,都没有经营许可证。这就是违法的天堂啊!”小吴说起楼下商铺的扰民,异常愤慨。
小吴说:“我是不承认田子坊的。这都是那拨人想赚钱造出来的。这里是我的家,我们几代人住在这里啦!好好的石库门房子,租给外国人,租来干嘛?吵死了!市政府领导都来视察过的,有用吗?没用!这里是‘违法的天堂,居民的地狱’,这是居民们写的,只是没有挂出来罢了。”管委会方面作出的解释是现在园区晚上到10点钟以后不许吵。“10點以后,大家的音响全都关掉。原则上外面的餐台不要放,不要再接待客人,尽量到里面去。你想想,原来上海的旧弄堂,人家在楼下乘风凉也要乘到10点半。这个矛盾只能说是一步一步解决。我们只能叫他们尽量不要影响居民休息,这也是我们工作的一方面。保安也过去解决,110也过去解决,矛盾是有的,现在还在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