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所谓开放性的阅读,就是阅读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阅读内容做出个性的反应。要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手段创设质疑情境,挖掘创造思维因素,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或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特别是要鼓励学生不断生疑,大胆发问,对问题、新知识始终有好奇心与求知欲。要引导学生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以运用创造性思维激发出新的灵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看法或理论,从而使学生不但能独立地获取知识,而且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如何运用开放性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能力呢?
一、确立开放性阅读教学目标,采取多样化鼓励性评价,突出学生个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读懂课文为目标,而开放性教学是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即基础目标(达到教材双基的目标,为后面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弹性目标(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目标(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如《落花生》这篇课文的基础目标是要求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弹性目标是教育学生能将落花生的品质对照新时代人才需求的异同;发展目标是学了课文后让学生思考是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这样,分层要求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突出学生的个性。同时要采取多样化、鼓励性评价策略。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水平的评价要避免单一化,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1.自我评价法。这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水平进行自我考查,思考自己在对文本的理解方面,哪些值得肯定,哪些需要修改,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避免学生的盲目自信或自卑。2.同伴互评法。这是鼓励学生对同伴在阅读教学中的行为、态度和学习状况发表意见,培养学生初步的民主批评和自我批评意识的评价方法。3.成果展览法。这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每个学生以各种形式如展现阅读经验、申述对某一作品的评价等,从而体验成就感的评价方法。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社会,单靠课本与课堂教学是远不能满足发展中学生的需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阅读资料,来扩展或更替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所以,阅读教学也要打破课堂和校园的围墙,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开放,引导学生将教材里的一些课文与生活的观察实践结合起来,这比教师在教室里用口述、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要更直接、更生动。
三、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和探究意识。
怎样爱护、培育学生的创新萌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一般来说,质疑可分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每次质疑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并相机进行调控。初读前,可用“直入式”。开课后,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学困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细读中,运用“诱导式”,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的过程,进行信息反馈,进行学习的再创新,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速成长。
四、倡导感悟学习,探索个性化阅读教学。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授人以渔”的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其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人。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的教师喜欢搞“统一”,统一的思路、统一的学法、统一的思想感情,以此套住学生,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思维、个性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还要强调个性。可先由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悟出学法。学生的智力、理解能力不同,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这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比如一篇课文,可以让每个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且说出为什么,这样,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所悟出的道理就会有丰富的创造色彩。
五、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培养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的发展。那么,要开展哪些语文课外活动呢?
1. 课外阅读
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2. 个人活动
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教师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3. 兴趣小组活动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尤其对于儿童,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所谓开放性的阅读,就是阅读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阅读内容做出个性的反应。要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手段创设质疑情境,挖掘创造思维因素,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或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特别是要鼓励学生不断生疑,大胆发问,对问题、新知识始终有好奇心与求知欲。要引导学生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以运用创造性思维激发出新的灵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看法或理论,从而使学生不但能独立地获取知识,而且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如何运用开放性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能力呢?
一、确立开放性阅读教学目标,采取多样化鼓励性评价,突出学生个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读懂课文为目标,而开放性教学是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即基础目标(达到教材双基的目标,为后面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弹性目标(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目标(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如《落花生》这篇课文的基础目标是要求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弹性目标是教育学生能将落花生的品质对照新时代人才需求的异同;发展目标是学了课文后让学生思考是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这样,分层要求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突出学生的个性。同时要采取多样化、鼓励性评价策略。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水平的评价要避免单一化,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1.自我评价法。这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水平进行自我考查,思考自己在对文本的理解方面,哪些值得肯定,哪些需要修改,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避免学生的盲目自信或自卑。2.同伴互评法。这是鼓励学生对同伴在阅读教学中的行为、态度和学习状况发表意见,培养学生初步的民主批评和自我批评意识的评价方法。3.成果展览法。这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每个学生以各种形式如展现阅读经验、申述对某一作品的评价等,从而体验成就感的评价方法。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社会,单靠课本与课堂教学是远不能满足发展中学生的需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阅读资料,来扩展或更替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所以,阅读教学也要打破课堂和校园的围墙,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开放,引导学生将教材里的一些课文与生活的观察实践结合起来,这比教师在教室里用口述、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要更直接、更生动。
三、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和探究意识。
怎样爱护、培育学生的创新萌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一般来说,质疑可分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每次质疑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并相机进行调控。初读前,可用“直入式”。开课后,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学困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细读中,运用“诱导式”,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的过程,进行信息反馈,进行学习的再创新,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速成长。
四、倡导感悟学习,探索个性化阅读教学。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授人以渔”的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其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人。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的教师喜欢搞“统一”,统一的思路、统一的学法、统一的思想感情,以此套住学生,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思维、个性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还要强调个性。可先由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悟出学法。学生的智力、理解能力不同,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这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比如一篇课文,可以让每个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且说出为什么,这样,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所悟出的道理就会有丰富的创造色彩。
五、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培养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的发展。那么,要开展哪些语文课外活动呢?
1. 课外阅读
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2. 个人活动
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教师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3. 兴趣小组活动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尤其对于儿童,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