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美国国防部2010年版《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出现“灰色地带”提法以来,所谓“灰色地带威胁”成为美指责他国的话语工具。2018年版《美国国防战略报告》明确将中国、俄罗斯列为战略竞争对手,把强化印太地区竞争性军事优势作为优先任务,“灰色地带”战术成为美军“印太战略”框架下的主要行动样式之一。
美军强调应对“灰色地带威胁”,发展的是一种新型战术。核心内涵是通过渐进方式慑止对手,强迫对手接受现状,持续抵消对手能力。随着“灰色地带”成为美军高层和官方文件频提的词语,美军开始在未来作战概念的开发过程中有意融入对“灰色地带”战术的统筹设定。近年美军不同军兵种推出的各种作战概念,如参联会的“联合全域指挥控制”、陆军的“多域作战”、海军的“分布式杀伤”、空军的“敏捷作战”、海军陆战队的“远征前进基地作战”,都把分散组网、一体指挥、跨域聚能、快速响应作为能力目标。
美军的部队改革和建设规划有意以“灰色地带”战术的场景假定引导兵力建设。海军陆战队发布《部队设计2030》规划,强调打造不依赖重型装备、具备分布式灵活作战能力的“近战部队”;特种作战司令部发布白皮书,要求部队力量结构聚焦“低可见度、非常规作战”的行动需求;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战略技术办公室提出“指南针”计划,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建模评估手段预测对手行为,反向采取非对称“灰色地带”战术;国防部联合非致命武器管理局研发非致命武器,增强部队在“灰色地带”行动中的拒止和压制能力。
美军对于“灰色地带”战术的运用程度日益加深。一个显著例子是,美舰驶入南海实施所谓“航行自由行动”的频率大幅增加,不仅有意选择穿越路线和挑战内容,而且精心设计时机、编组方式、消息发布,印太司令部空军频繁利用轰炸机起降训练飞越南海宣示制空权,还派遣海岸警卫队舰艇赴南海巡逻,旨在制造最大胁迫力。美军还纠集、唆使澳大利亚、日本、印度等印太地区盟友伙伴和域外国家,在南海、台海、东海周边敏感地区频繁挑事试探中方底线,制造进逼压迫态势。同时,美军在西太、东南亚、北印度洋、南太等地区积极寻求新的前沿支点,便于从不同战略方向灵活实施“灰色地带”战术。
“灰色地带”战术背后是全域攻势。美军认为,“灰色地带”战术是介乎和平与战争之间的敌对行为,不足以达到常规战争阈值,不至于挑起大规模军事冲突,不有意引发连锁失控反应,因而是一种低于传统战争门槛、有意模糊性质界线的渐进性竞争。美军基于混合战争等思想,对“灰色地带”战术的实际运用并不局限于美军这一行动主体,而是在很多情况下以军事实力为支撑的国家和政府行为,体现综合性全领域“作战”理念。
与“灰色地带”战术相配合的有政治战,比如通過扶植勾结、“颜色革命”等方式扰乱干涉他国内政乃至颠覆政权。有经济战,比如严厉制裁俄罗斯,破坏“北溪-2”天然气管线项目。有外交战,比如发布南海政策声明,支持非法仲裁案结果,干扰破坏“南海行为准则”谈判。有信息战,比如资助叙利亚民兵组织伪造化武袭击新闻,新冠疫情期间炮制虚假消息“泼脏水”。更有技术战,比如封堵中国高技术企业和互联网公司。根据美军界定和相关智库的研究结论,这些行为都属于“灰色地带”战术范畴,在具体实践中不但需要紧密依赖军事力量,而且与美军自身存在千丝万缕的联动关系,往往是围绕着军事力量基轴的“组合拳”,令对手难以及时有效反制。
美军“灰色地带”战术并非全为新生事物,而是延承自冷战以来美基于霸权主义的胁迫传统,本质上仍企图通过威慑甚至惩戒令对手屈服。单极秩序体系的垮塌和变革已成为历史大势,美不甘于其主导权的相对衰落,势必更加依托利用“灰色地带”战术争夺局部战略主动,我们需要做好持久应对围堵袭扰的长期准备。
(作者为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外国军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美军强调应对“灰色地带威胁”,发展的是一种新型战术。核心内涵是通过渐进方式慑止对手,强迫对手接受现状,持续抵消对手能力。随着“灰色地带”成为美军高层和官方文件频提的词语,美军开始在未来作战概念的开发过程中有意融入对“灰色地带”战术的统筹设定。近年美军不同军兵种推出的各种作战概念,如参联会的“联合全域指挥控制”、陆军的“多域作战”、海军的“分布式杀伤”、空军的“敏捷作战”、海军陆战队的“远征前进基地作战”,都把分散组网、一体指挥、跨域聚能、快速响应作为能力目标。
美军的部队改革和建设规划有意以“灰色地带”战术的场景假定引导兵力建设。海军陆战队发布《部队设计2030》规划,强调打造不依赖重型装备、具备分布式灵活作战能力的“近战部队”;特种作战司令部发布白皮书,要求部队力量结构聚焦“低可见度、非常规作战”的行动需求;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战略技术办公室提出“指南针”计划,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建模评估手段预测对手行为,反向采取非对称“灰色地带”战术;国防部联合非致命武器管理局研发非致命武器,增强部队在“灰色地带”行动中的拒止和压制能力。
美军对于“灰色地带”战术的运用程度日益加深。一个显著例子是,美舰驶入南海实施所谓“航行自由行动”的频率大幅增加,不仅有意选择穿越路线和挑战内容,而且精心设计时机、编组方式、消息发布,印太司令部空军频繁利用轰炸机起降训练飞越南海宣示制空权,还派遣海岸警卫队舰艇赴南海巡逻,旨在制造最大胁迫力。美军还纠集、唆使澳大利亚、日本、印度等印太地区盟友伙伴和域外国家,在南海、台海、东海周边敏感地区频繁挑事试探中方底线,制造进逼压迫态势。同时,美军在西太、东南亚、北印度洋、南太等地区积极寻求新的前沿支点,便于从不同战略方向灵活实施“灰色地带”战术。
“灰色地带”战术背后是全域攻势。美军认为,“灰色地带”战术是介乎和平与战争之间的敌对行为,不足以达到常规战争阈值,不至于挑起大规模军事冲突,不有意引发连锁失控反应,因而是一种低于传统战争门槛、有意模糊性质界线的渐进性竞争。美军基于混合战争等思想,对“灰色地带”战术的实际运用并不局限于美军这一行动主体,而是在很多情况下以军事实力为支撑的国家和政府行为,体现综合性全领域“作战”理念。
与“灰色地带”战术相配合的有政治战,比如通過扶植勾结、“颜色革命”等方式扰乱干涉他国内政乃至颠覆政权。有经济战,比如严厉制裁俄罗斯,破坏“北溪-2”天然气管线项目。有外交战,比如发布南海政策声明,支持非法仲裁案结果,干扰破坏“南海行为准则”谈判。有信息战,比如资助叙利亚民兵组织伪造化武袭击新闻,新冠疫情期间炮制虚假消息“泼脏水”。更有技术战,比如封堵中国高技术企业和互联网公司。根据美军界定和相关智库的研究结论,这些行为都属于“灰色地带”战术范畴,在具体实践中不但需要紧密依赖军事力量,而且与美军自身存在千丝万缕的联动关系,往往是围绕着军事力量基轴的“组合拳”,令对手难以及时有效反制。
美军“灰色地带”战术并非全为新生事物,而是延承自冷战以来美基于霸权主义的胁迫传统,本质上仍企图通过威慑甚至惩戒令对手屈服。单极秩序体系的垮塌和变革已成为历史大势,美不甘于其主导权的相对衰落,势必更加依托利用“灰色地带”战术争夺局部战略主动,我们需要做好持久应对围堵袭扰的长期准备。
(作者为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外国军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