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朋友家里聚会,见客厅里挂着几幅别有面目的字,落款是何方。朋友告诉我,何方先生和我们是同行,是做了20多年的新闻工作者,写字是他的第三爱好。前不久,何先生应我所托,写了一幅中堂与我,内容是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字体是行草。他会写字,我会写文章,这次就算是一种答谢吧。
历代书法大家是最好的老师
何方先生的字基本上是自学的,他深知自学的艰苦和无师难通的苦闷,在没有遇到当今书法大家面授机宜的情况下,最好的书法启蒙老师首先是父亲,其次就是历代书法大家。他们的法帖和书法理论,为他的书法进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记者:听说何方是你的笔名,为什么不用真名?写字历史有多长?
何方:我的真名叫王寿臣,何方是我的笔名,因为从事新闻工作以来一直用笔名。父亲念过私塾,写得一手好看的毛笔字,村里人结婚和过春节都喜欢让父亲写婚联写春联。记得小时候,每年春节来临,家里提前一个月就有街坊邻居拿着纸和墨请我父亲写对联。我负责给父亲打下手,磨墨折纸或者把对头。看着父亲写字时的自豪感以及备受乡亲们称道的快乐,心里就想如果有一天自己也能像父亲一样给人写毛笔字,那该多好啊。于是,就从小学开始接触毛笔,经过不断的摸索,算是有了“如果”。算起来,写字的历史已有几十年,但是非常没有连贯性,中间断了十几年。
记者:很多艺术家都有师承,除了父亲还有谁?
何方:父亲的字拿到现在和一些书法家对比,肯定能担得起书法家这个头衔。然而,在那时只不过是一个会写毛笔字的乡村书法爱好者。在父亲那里,学会了执笔和运笔。父亲也没有书法老师,所谓的老师就是私塾先生。他的秘诀就是“拿本字帖照着写,写到烂熟窍门就有了。”所以,遵照父亲的教导,就从写字帖开始入手。
记者:你一开始选择的是哪位书法家的字帖?
何方:柳公权的《玄秘塔》。
记者:为什么不选王羲之的《兰亭序》?
何方:王羲之是举世公认的书法大家,但是他写的是行书。写毛笔字跟走路一样,先要学会站立,然后再学走路,然后再学跑步。连站立都不会,就想跑那是要摔跟头的。柳公权的《玄秘塔》是正楷,笔锋俊俏疏朗,笔笔精到,力感甚强。对初学者来说,是比较好的选本。那时,没有宣纸,毛边纸也少见,就找旧报纸练。最初那本《玄秘塔》影印本由于反复翻合,最后都脱页了。
字写得有柳体模样之后,就开始写行书,先是买了一本唐伯虎的《落花诗册》。唐伯虎的这本毛笔书法诗册,严格的讲应该是行楷,不能算是行书。诗册字数很多,总共写了大概有100遍吧。后来,看到书家有“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的说法,考虑到唐伯虎在中国书法史上,虽然名气不少,但比起王羲之、怀素、颜真卿、米芾、赵孟頫等书法家来,还是要逊色得多。所以,放下《落花诗册》拿起了王羲之《兰亭序》的影印件开始摹写。当初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临写100遍。最后这个任务完成了。遗憾的是,仍然离王羲之的字相差十万八千里,感觉自己是刚刚迈出第一步。
书法,因书而得法
“书山有路勤为径”。这句话,何先生领悟最深。在他的学书生涯中,激励他的,一个是“勤”字,另一个是“惜”字。勤是勤能补拙,勤而补懒;惜是惜时有时,见缝插针。
记者:多临写古代书法家的法帖就能写好字吗?
何方:能。我说的能是指字写得自己可以看,别人也不觉得丑的意思。如果让很多不懂书法的人看了感觉不错,说明字写得像样了;如果能让懂书法的人觉得你的字有味道,你的字才能称之为书法作品;如果不论是懂不懂书法的人都认为你的字好,那么你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了。
什么是好字?好的书法要有传承和沿袭,让人看到你的点画就能知道出处,是王羲之的还是颜真卿的。能把古人的字写到神似,是临摹高手,但称不上书法高手。真正的书法高手,是师古而不泥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有创新,要能独出心裁。双胞胎讲究酷似,书法不是。没有创新是很难立足的。如果柳公权学颜真卿而走不出颜真卿字体的窠臼,那么,书法史上就没有“颜骨柳筋”之说,柳公权也不会有名至今。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是既可远观又可近看。如苏轼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记者:你对当今的草书有何看法?
何方:历代草书大家中数张旭、怀素的名气最大。张旭的《古诗四帖》从第一个字开始到最后一个字,几乎是一笔完成的。虽然笔笔相连字字相接,却没有混为一团的感觉,他用笔划的似断非断,线条的粗细长短,字的大小来区分字和行。通篇风樯阵马,酣畅淋漓,如公孙大娘舞剑器。怀素的草书什么样?看看毛泽东的字就知道了。如行云流水,彩练当空,具有舞蹈的效果。
草书不规范,鬼神也难辨。草书不是随意乱写的,那样的话就成了“草”书。草字草得对不对,首先要自己能认识。现在,有些所谓的书法家在写草书时很少讲究法度,随心所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一味地追求怪异,不仅字难辨,且通篇像鬼画符一般。纤细若树梢挂蛇,堆墨像石压蛤蟆。创新不是创怪。这样的作品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记者:你只写行草吗?
何方:也不是。行草是自己比较擅长的书写方式。偶尔也会写几个大字,但总觉得不如写行草顺手。个人认为,古人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中,大字(专业术语叫辟窠)很少见。“葛洪‘天台之观’飞白,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欧阳询‘道林之寺’,寒俭无精神。柳公权‘国清寺’,大小不相称,费尽筋骨。”老杜作《薛程慧普寺》诗云:“郁郁三大字,蛟龙发相缠。”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横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普”字如人握两拳,伸臂而立,丑怪难状。由是论之,古无真大字明矣。
大字难写与手感和习惯有很大关系。老师的教鞭如果是用粗如胳臂的木棒肯定不习惯。手里抓着提斗笔和捏着细如铅笔杆的狼毫笔的感觉是不同的,字寫出来的效果也大不一样。
书法是养生的好方法
人不能没有爱好。何先生的爱好就是写字练书法,他认为这是养生保健的一种好方法,和打太极有异曲同工之妙。
记者:你喜欢自己的字吗?
何方:喜欢今天写的。写字也是一种积累的过程,今天写的总比昨天要好一些。
记者:写书法的目的是什么?
何方:养生。写字最大的好处可以锻炼腕力活动筋骨,精神集中时还有入静的效果。书法的目的在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对每一个人来说,能够写得一手像样的字,终生都将会受用。
记者:你的字卖钱吗?
何方:偶尔。著书皆为稻粱谋。写书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换取柴米。如果把本来值不了几个钱的字,硬是标价为每平尺几千元,那不是书家的做派。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一幅作品的价值,不是随便喊出来的。喊价高的作品,多半有价无市。字写得有人喜欢就是对自己的奖赏和肯定,从中所获得的快乐是无法用金钱可衡量的。
记者:有目标吗?
何方:只要手脚能动就不会搁笔。学到老写到老。梁章钜主张学习书法应该与古帖结缘:“先资政公曰:‘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帖为缘,无论何帖皆足以范我笔力,否则日有走作,谚所谓自来腔也。’米襄阳尝言:‘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一日废书。’米老犹尔,况后学乎?”略翻书数则,便不愧三餐。古帖珍本无数,闲暇看一看就是一种享受。苏东坡在论书中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是也。”想达到“二王”的书法高度谈何容易,可是我们不能没有“二王”的笔墨精神。修不成菩萨,修个小神仙也行啊。
记者:写字是你的第三爱好,第一和第二爱好是什么?
何方:第一爱好是家庭,第二爱好是新闻工作。
历代书法大家是最好的老师
何方先生的字基本上是自学的,他深知自学的艰苦和无师难通的苦闷,在没有遇到当今书法大家面授机宜的情况下,最好的书法启蒙老师首先是父亲,其次就是历代书法大家。他们的法帖和书法理论,为他的书法进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记者:听说何方是你的笔名,为什么不用真名?写字历史有多长?
何方:我的真名叫王寿臣,何方是我的笔名,因为从事新闻工作以来一直用笔名。父亲念过私塾,写得一手好看的毛笔字,村里人结婚和过春节都喜欢让父亲写婚联写春联。记得小时候,每年春节来临,家里提前一个月就有街坊邻居拿着纸和墨请我父亲写对联。我负责给父亲打下手,磨墨折纸或者把对头。看着父亲写字时的自豪感以及备受乡亲们称道的快乐,心里就想如果有一天自己也能像父亲一样给人写毛笔字,那该多好啊。于是,就从小学开始接触毛笔,经过不断的摸索,算是有了“如果”。算起来,写字的历史已有几十年,但是非常没有连贯性,中间断了十几年。
记者:很多艺术家都有师承,除了父亲还有谁?
何方:父亲的字拿到现在和一些书法家对比,肯定能担得起书法家这个头衔。然而,在那时只不过是一个会写毛笔字的乡村书法爱好者。在父亲那里,学会了执笔和运笔。父亲也没有书法老师,所谓的老师就是私塾先生。他的秘诀就是“拿本字帖照着写,写到烂熟窍门就有了。”所以,遵照父亲的教导,就从写字帖开始入手。
记者:你一开始选择的是哪位书法家的字帖?
何方:柳公权的《玄秘塔》。
记者:为什么不选王羲之的《兰亭序》?
何方:王羲之是举世公认的书法大家,但是他写的是行书。写毛笔字跟走路一样,先要学会站立,然后再学走路,然后再学跑步。连站立都不会,就想跑那是要摔跟头的。柳公权的《玄秘塔》是正楷,笔锋俊俏疏朗,笔笔精到,力感甚强。对初学者来说,是比较好的选本。那时,没有宣纸,毛边纸也少见,就找旧报纸练。最初那本《玄秘塔》影印本由于反复翻合,最后都脱页了。
字写得有柳体模样之后,就开始写行书,先是买了一本唐伯虎的《落花诗册》。唐伯虎的这本毛笔书法诗册,严格的讲应该是行楷,不能算是行书。诗册字数很多,总共写了大概有100遍吧。后来,看到书家有“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的说法,考虑到唐伯虎在中国书法史上,虽然名气不少,但比起王羲之、怀素、颜真卿、米芾、赵孟頫等书法家来,还是要逊色得多。所以,放下《落花诗册》拿起了王羲之《兰亭序》的影印件开始摹写。当初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临写100遍。最后这个任务完成了。遗憾的是,仍然离王羲之的字相差十万八千里,感觉自己是刚刚迈出第一步。
书法,因书而得法
“书山有路勤为径”。这句话,何先生领悟最深。在他的学书生涯中,激励他的,一个是“勤”字,另一个是“惜”字。勤是勤能补拙,勤而补懒;惜是惜时有时,见缝插针。
记者:多临写古代书法家的法帖就能写好字吗?
何方:能。我说的能是指字写得自己可以看,别人也不觉得丑的意思。如果让很多不懂书法的人看了感觉不错,说明字写得像样了;如果能让懂书法的人觉得你的字有味道,你的字才能称之为书法作品;如果不论是懂不懂书法的人都认为你的字好,那么你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了。
什么是好字?好的书法要有传承和沿袭,让人看到你的点画就能知道出处,是王羲之的还是颜真卿的。能把古人的字写到神似,是临摹高手,但称不上书法高手。真正的书法高手,是师古而不泥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有创新,要能独出心裁。双胞胎讲究酷似,书法不是。没有创新是很难立足的。如果柳公权学颜真卿而走不出颜真卿字体的窠臼,那么,书法史上就没有“颜骨柳筋”之说,柳公权也不会有名至今。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是既可远观又可近看。如苏轼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记者:你对当今的草书有何看法?
何方:历代草书大家中数张旭、怀素的名气最大。张旭的《古诗四帖》从第一个字开始到最后一个字,几乎是一笔完成的。虽然笔笔相连字字相接,却没有混为一团的感觉,他用笔划的似断非断,线条的粗细长短,字的大小来区分字和行。通篇风樯阵马,酣畅淋漓,如公孙大娘舞剑器。怀素的草书什么样?看看毛泽东的字就知道了。如行云流水,彩练当空,具有舞蹈的效果。
草书不规范,鬼神也难辨。草书不是随意乱写的,那样的话就成了“草”书。草字草得对不对,首先要自己能认识。现在,有些所谓的书法家在写草书时很少讲究法度,随心所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一味地追求怪异,不仅字难辨,且通篇像鬼画符一般。纤细若树梢挂蛇,堆墨像石压蛤蟆。创新不是创怪。这样的作品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记者:你只写行草吗?
何方:也不是。行草是自己比较擅长的书写方式。偶尔也会写几个大字,但总觉得不如写行草顺手。个人认为,古人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中,大字(专业术语叫辟窠)很少见。“葛洪‘天台之观’飞白,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欧阳询‘道林之寺’,寒俭无精神。柳公权‘国清寺’,大小不相称,费尽筋骨。”老杜作《薛程慧普寺》诗云:“郁郁三大字,蛟龙发相缠。”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横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普”字如人握两拳,伸臂而立,丑怪难状。由是论之,古无真大字明矣。
大字难写与手感和习惯有很大关系。老师的教鞭如果是用粗如胳臂的木棒肯定不习惯。手里抓着提斗笔和捏着细如铅笔杆的狼毫笔的感觉是不同的,字寫出来的效果也大不一样。
书法是养生的好方法
人不能没有爱好。何先生的爱好就是写字练书法,他认为这是养生保健的一种好方法,和打太极有异曲同工之妙。
记者:你喜欢自己的字吗?
何方:喜欢今天写的。写字也是一种积累的过程,今天写的总比昨天要好一些。
记者:写书法的目的是什么?
何方:养生。写字最大的好处可以锻炼腕力活动筋骨,精神集中时还有入静的效果。书法的目的在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对每一个人来说,能够写得一手像样的字,终生都将会受用。
记者:你的字卖钱吗?
何方:偶尔。著书皆为稻粱谋。写书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换取柴米。如果把本来值不了几个钱的字,硬是标价为每平尺几千元,那不是书家的做派。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一幅作品的价值,不是随便喊出来的。喊价高的作品,多半有价无市。字写得有人喜欢就是对自己的奖赏和肯定,从中所获得的快乐是无法用金钱可衡量的。
记者:有目标吗?
何方:只要手脚能动就不会搁笔。学到老写到老。梁章钜主张学习书法应该与古帖结缘:“先资政公曰:‘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帖为缘,无论何帖皆足以范我笔力,否则日有走作,谚所谓自来腔也。’米襄阳尝言:‘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一日废书。’米老犹尔,况后学乎?”略翻书数则,便不愧三餐。古帖珍本无数,闲暇看一看就是一种享受。苏东坡在论书中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是也。”想达到“二王”的书法高度谈何容易,可是我们不能没有“二王”的笔墨精神。修不成菩萨,修个小神仙也行啊。
记者:写字是你的第三爱好,第一和第二爱好是什么?
何方:第一爱好是家庭,第二爱好是新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