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田园风光中渗透着自然的和谐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极富层次,充满了宁静和平。“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简笔勾勒住所,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树木似懂人性,给这简朴生活增添了绿意:榆柳成荫,桃李争艳。诗人让素淡与浓绿交映成趣,搭配协调,描绘出一派和平宁静的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放眼远眺,昏暗模糊中农家风味的茅舍袅袅地升起的炊烟融入暮霭。这茅舍与炊烟多有配合精神,在这配合中又令人产生多少遐想!这画面很淡很淡,味道却极浓。“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使画面活起来了,这狗这鸡好像特意来捧场,这鸡犬相闻之声,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特征,也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更与诗人匠心描绘的整个画面和谐统一。诗人正是在远近、动静的配合中将土地、房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鸡有机组合,构成一幅宁静和谐的图画,读之给人以清新难忘的和谐美感。
二、归园前后的心境中流露着辩证的和谐
首先看归园前诗人的心境:“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真诚表白对“俗韵”不屑一顾,毫不迎合。“误落”道出诗人对官场宦海的极端厌恶,写出了诗人此时的悔恨与沧桑。“一去三十年”,说明落入“尘网”时间之长,亦见痛苦之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人身在宦海心系田园的心情表露无疑,鸟在空中飞,鱼在水里游,多么自由自在,这又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由此不难体会此时诗人的心情是多么的不宁静,多么的失调呀!
诗人为何要写这种不宁静,不和谐的心境呢?
让我们再看归园后诗人的心境。“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具体写出了诗人田园生活之乐。“无尘杂”,没有了官场乱糟糟的事,看不到令人厌恶的“官场现形记”,也就“无案牍之劳形”;“有余闲”,可以不必做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事,日子就可以过得安闲舒适。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正因为如此,才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愉快。这不难想象此时诗人的心情是何等的恬静、何等的闲适!
其实,这归隐前后的不同心境正是作者有意而为之。诗人用官场的不宁静来衬托归园后的宁静,用官场的纷纷扰扰来烘托归园后的恬静闲适。我们有理由认为归园前的矛盾痛苦和归园后的恬静闲适达到了辩证的和谐统一。
三、美景闲情的交融中透露着诗意的和谐
诗人笔下的田园美景有着盎然的诗意,从中可感受到诗人内心的闲适、喜悦。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洋溢的是一种故园依旧、“吾爱吾庐”的一往深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屋前屋后树影婆娑,浓阴匝地,习习清风平息诗人心中的焦虑。眼前桃李花荣实繁,唤起诗人心中多少欢欣。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在用心与无知的草木交流情感。闲暇时,极目远眺,朦胧中远处的山村农舍升起的袅袅炊烟融入暮霭。在这远景、近景的配合中,一切是那么的安详、舒缓、柔和。侧耳细听,依稀只有犬吠鸡鸣,诗人有意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诗人告诉我们,从前苦于应对“尘网”的一切,现在都没有了,也不会再有了。眼前只是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的田园。我们难道不能认为这诗意的田园其实就是诗人的心境——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吗?这是外部的美景和内心的闲情达到浑然一体、水乳交融般诗意的和谐。
(作者单位:无为县襄安中学)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极富层次,充满了宁静和平。“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简笔勾勒住所,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树木似懂人性,给这简朴生活增添了绿意:榆柳成荫,桃李争艳。诗人让素淡与浓绿交映成趣,搭配协调,描绘出一派和平宁静的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放眼远眺,昏暗模糊中农家风味的茅舍袅袅地升起的炊烟融入暮霭。这茅舍与炊烟多有配合精神,在这配合中又令人产生多少遐想!这画面很淡很淡,味道却极浓。“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使画面活起来了,这狗这鸡好像特意来捧场,这鸡犬相闻之声,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特征,也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更与诗人匠心描绘的整个画面和谐统一。诗人正是在远近、动静的配合中将土地、房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鸡有机组合,构成一幅宁静和谐的图画,读之给人以清新难忘的和谐美感。
二、归园前后的心境中流露着辩证的和谐
首先看归园前诗人的心境:“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真诚表白对“俗韵”不屑一顾,毫不迎合。“误落”道出诗人对官场宦海的极端厌恶,写出了诗人此时的悔恨与沧桑。“一去三十年”,说明落入“尘网”时间之长,亦见痛苦之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人身在宦海心系田园的心情表露无疑,鸟在空中飞,鱼在水里游,多么自由自在,这又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由此不难体会此时诗人的心情是多么的不宁静,多么的失调呀!
诗人为何要写这种不宁静,不和谐的心境呢?
让我们再看归园后诗人的心境。“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具体写出了诗人田园生活之乐。“无尘杂”,没有了官场乱糟糟的事,看不到令人厌恶的“官场现形记”,也就“无案牍之劳形”;“有余闲”,可以不必做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事,日子就可以过得安闲舒适。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正因为如此,才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愉快。这不难想象此时诗人的心情是何等的恬静、何等的闲适!
其实,这归隐前后的不同心境正是作者有意而为之。诗人用官场的不宁静来衬托归园后的宁静,用官场的纷纷扰扰来烘托归园后的恬静闲适。我们有理由认为归园前的矛盾痛苦和归园后的恬静闲适达到了辩证的和谐统一。
三、美景闲情的交融中透露着诗意的和谐
诗人笔下的田园美景有着盎然的诗意,从中可感受到诗人内心的闲适、喜悦。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洋溢的是一种故园依旧、“吾爱吾庐”的一往深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屋前屋后树影婆娑,浓阴匝地,习习清风平息诗人心中的焦虑。眼前桃李花荣实繁,唤起诗人心中多少欢欣。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在用心与无知的草木交流情感。闲暇时,极目远眺,朦胧中远处的山村农舍升起的袅袅炊烟融入暮霭。在这远景、近景的配合中,一切是那么的安详、舒缓、柔和。侧耳细听,依稀只有犬吠鸡鸣,诗人有意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诗人告诉我们,从前苦于应对“尘网”的一切,现在都没有了,也不会再有了。眼前只是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的田园。我们难道不能认为这诗意的田园其实就是诗人的心境——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吗?这是外部的美景和内心的闲情达到浑然一体、水乳交融般诗意的和谐。
(作者单位:无为县襄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