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一现象出发,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环境,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以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通过学习国外大学生就业的经验,尝试提出解决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改革的不断变化,在大学生毕业的就业竞争压力逐渐加大,其他社会劳动就业群体也给大学生带来巨大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差。 随着高校扩招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每年均以 60万以上的总量增加。2014年大学生毕业生人数达到了730多万。相对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率却出现了下滑。据统计,从 2007 年起,每年都有超过 120 万大学毕业生未能实现就业,并且待业人数逐年增加,2008 年达到了 160 万。数据显示:随着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逐渐增大,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当前重要的社会问题。其次,传统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近年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明显降,只有5%左右;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也只有8.75 %,非国有企业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达到了 63.74%。从以上数据可看,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主要去向已经转向了中小企业等,而且这些企业将会是他们今后就业的主要渠道。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学生的就业机制不健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的就业形式。但由于就业信息机制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严重制约着毕业生的就业。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投入不充分;尽管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要求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支持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力度,做好专项经费预算。特別是在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上更要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实现就业工作的网络化,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机制,但是这一机制的建立仍处于初级阶段。其次,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不顺畅。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大部分有较强的计划体制特点,使不少用人单位受到限制。许多中小型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平台,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户口、档案等问题;这也导致一些大学生害怕自己的身份丢失而不去就业。再次,大学生的就业结构不平衡;大学生就业结构存在着不平衡,具体表现为大学生求职时出现的不平衡:东部多、西部少;城市多、农村少;外企多、国企少等现象。我国地域辽阔、人口分散不均、地区差异明显,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就业形势会出现地区差异性,人才需求也相应表现出地区上的差异。尤其现在城与乡、东西部差异过大,才流动的成本太高,因而表现出地理上的差异性。
(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因素
目前来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逐年下降趋势。首先,诚信问题。不少大学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些获奖证书、工作履历等能为自己的就业增加筹码,因而一些学生便通过非正常渠道或造假来骗取用人单位认同,这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消极影响。其次,大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也存在一定矛盾。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操作动手能力较差,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2.大学生就业市场因素
大学生就业市场环境,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不断改革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环境还不规范,市场建设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客观上不能完全适应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大学生就业率的统计
目前,不论大学生的就业率的统计,还是宏观就业情况的分析,都没有采取国际通行的标准,还存在着比如一次性就业率、待就业率的定义模糊与统计数据不科学的情况。可以说,现在的就业率有一定水分。如果在就业率统计中,采取国际上通行的更为市场化的统计,将主动失业作为一项特定指标设定在我们的统计当中,我们所公布的就业率结果会比现在的情况更理想。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尽快建立一套科学的、完善的大学生就业统计率、就业意向调查与就业后期跟踪体系,并进行定期发布数据,使高校、大学生、用人单位更加明确大学生就业需求情况和就业情况。
(二)加大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力度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的培养的主体,在促进学生就业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院校“如何生产产品、生产的产品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成功与否,直接制约着毕业生就业状况。为此,高等院校应紧紧围绕就业市场的需求,进行专业技能课程调整与设置。同时,必须加强高校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能动性,只有高校才能充分发挥“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主渠道作用。总之,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改革的不断前进,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将逐步向就业导向转变,向用人单位推荐和指导毕业生,将逐步成为高等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基本功能和基础性工作。
(三)加强教育主管部门在就业市场中的宏观调控
作为人力资源密集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大力发展经济、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必然带动劳动就业率的不断提升,假如我国的经济在未来时间内继续保持 7%以上的增长速度,每年就能新增8000 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同时,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全国一体化的毕业生供需网络体系,为大学生网上招聘求职、网上自助式就业提供便携式服务。同时要加强对就业市场的规范与管理、强化市场服务职能,无偿对毕业生提供失业登记、职业介绍等,并建立统一的失业登记、就业登记、社会保险登记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使毕业生就业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使待就业学生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姚裕群.论我国的就业问题与扩大就业的对策 [J].广州:广东社会科学,2012.
[2]闫纪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择业观分析[J].郑州:河南社会科学,2011,13
[3]刘风清.大学生择业观念分析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02):38-40
[4]余彬.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5]陈成文.择业观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武汉:高等教育研究,2013.
[6]罗三贵.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观[J].长沙:现代大学教育,200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改革的不断变化,在大学生毕业的就业竞争压力逐渐加大,其他社会劳动就业群体也给大学生带来巨大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差。 随着高校扩招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每年均以 60万以上的总量增加。2014年大学生毕业生人数达到了730多万。相对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率却出现了下滑。据统计,从 2007 年起,每年都有超过 120 万大学毕业生未能实现就业,并且待业人数逐年增加,2008 年达到了 160 万。数据显示:随着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逐渐增大,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当前重要的社会问题。其次,传统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近年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明显降,只有5%左右;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也只有8.75 %,非国有企业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达到了 63.74%。从以上数据可看,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主要去向已经转向了中小企业等,而且这些企业将会是他们今后就业的主要渠道。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学生的就业机制不健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的就业形式。但由于就业信息机制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严重制约着毕业生的就业。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投入不充分;尽管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要求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支持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力度,做好专项经费预算。特別是在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上更要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实现就业工作的网络化,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机制,但是这一机制的建立仍处于初级阶段。其次,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不顺畅。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大部分有较强的计划体制特点,使不少用人单位受到限制。许多中小型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平台,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户口、档案等问题;这也导致一些大学生害怕自己的身份丢失而不去就业。再次,大学生的就业结构不平衡;大学生就业结构存在着不平衡,具体表现为大学生求职时出现的不平衡:东部多、西部少;城市多、农村少;外企多、国企少等现象。我国地域辽阔、人口分散不均、地区差异明显,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就业形势会出现地区差异性,人才需求也相应表现出地区上的差异。尤其现在城与乡、东西部差异过大,才流动的成本太高,因而表现出地理上的差异性。
(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因素
目前来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逐年下降趋势。首先,诚信问题。不少大学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些获奖证书、工作履历等能为自己的就业增加筹码,因而一些学生便通过非正常渠道或造假来骗取用人单位认同,这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消极影响。其次,大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也存在一定矛盾。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操作动手能力较差,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2.大学生就业市场因素
大学生就业市场环境,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不断改革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环境还不规范,市场建设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客观上不能完全适应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大学生就业率的统计
目前,不论大学生的就业率的统计,还是宏观就业情况的分析,都没有采取国际通行的标准,还存在着比如一次性就业率、待就业率的定义模糊与统计数据不科学的情况。可以说,现在的就业率有一定水分。如果在就业率统计中,采取国际上通行的更为市场化的统计,将主动失业作为一项特定指标设定在我们的统计当中,我们所公布的就业率结果会比现在的情况更理想。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尽快建立一套科学的、完善的大学生就业统计率、就业意向调查与就业后期跟踪体系,并进行定期发布数据,使高校、大学生、用人单位更加明确大学生就业需求情况和就业情况。
(二)加大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力度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的培养的主体,在促进学生就业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院校“如何生产产品、生产的产品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成功与否,直接制约着毕业生就业状况。为此,高等院校应紧紧围绕就业市场的需求,进行专业技能课程调整与设置。同时,必须加强高校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能动性,只有高校才能充分发挥“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主渠道作用。总之,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改革的不断前进,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将逐步向就业导向转变,向用人单位推荐和指导毕业生,将逐步成为高等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基本功能和基础性工作。
(三)加强教育主管部门在就业市场中的宏观调控
作为人力资源密集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大力发展经济、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必然带动劳动就业率的不断提升,假如我国的经济在未来时间内继续保持 7%以上的增长速度,每年就能新增8000 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同时,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全国一体化的毕业生供需网络体系,为大学生网上招聘求职、网上自助式就业提供便携式服务。同时要加强对就业市场的规范与管理、强化市场服务职能,无偿对毕业生提供失业登记、职业介绍等,并建立统一的失业登记、就业登记、社会保险登记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使毕业生就业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使待就业学生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姚裕群.论我国的就业问题与扩大就业的对策 [J].广州:广东社会科学,2012.
[2]闫纪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择业观分析[J].郑州:河南社会科学,2011,13
[3]刘风清.大学生择业观念分析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02):38-40
[4]余彬.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5]陈成文.择业观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武汉:高等教育研究,2013.
[6]罗三贵.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观[J].长沙:现代大学教育,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