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就有新的社会面貌,新的思想和新的需求。相应的,总书记也适时的提出了我国人民新的需求,那就是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一新的需求,作为影视宣传主要手段的电视剧理应充当排头兵,创作出更多能反应大众现实生活需求,反应时代精神的现实主义的作品。
关键词:现实主义;电视剧;发展方向
仅仅就在几年前,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的发展情况还很令人堪忧,那时IP改编剧、穿越剧、玄幻剧、仙侠剧等新兴剧种还充斥在晚间黄金档的荧幕上,玛丽苏的爱情故事和女主的穿越奇遇是大众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还出现了抠图剧、五毛钱特效剧等制作粗糙的剧种。这些电视剧不利于主流价值观念的传达,更不利于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世界观的形成,极容易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
而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1]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头来,大量精品的现实主义电视剧开始霸屏,并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这都说明了观众是需要引导的,一味的去迎合观众的猎奇、追求视效的心理是不正确的,观众需要也希望看到更多反应现实生活、记录时代精神的作品,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时代精神 讲好中国故事
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真实客观地再现现实生活,记录下所要反映的时代的社会面貌和精神面貌,所以,对这类题材的电视剧的内容把控就变得尤其关键。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段时间里的时代精神也是不断发展更新的,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每天也在上演着新奇而又动人的故事,这都为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来源。
从2017年第23届上海电视节电视剧“白玉兰奖”的获奖名单里,我们可以看到夺得奖项的及入围的作品几乎全都为现实主义的题材,有讲述汉东反腐风暴的《人民的名义》;有书写浙商传奇的《鸡毛飞上天》;还有讲述新时代女性在上海奋斗的《欢乐颂》。[2]涉及的主题从家庭伦理、青春奋斗到改革开放,内容范围之广几乎涵盖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鸡毛飞上天》了,《鸡毛飞上天》选取了从小人物讲述大时代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伴随着改革开放这四十年的发展,浙江商人陈江河和骆玉珠这对夫妻在商海中沉浮的故事,生动地描写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民营经济历经曲折的发展历程,回答了“中国奇迹”是如何发生的这一时代命题。
二、塑造典型人物 引起观众共鸣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一定有一到两个典型形象才会变得鲜活起来,观众可能记不住作品中的具体故事情节,却很难忘掉主人公的某个神态和表情。那怎样才能塑造出一个丰满的典型形象呢?
1、编剧和演员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生活,做到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比如医疗剧,属于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一个细化领域,因其拍摄制作的专业性和复杂性,鲜有拍摄团队涉足于这一题材。《急诊科医生》作为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编剧将剧本故事的真实性和戏剧性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这些故事把片中的主人公慢慢的塑造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观众在看到剧中的医生、护士时,不会因为某些不专业的情节而产生跳戏的突兀感。
《急诊科医生》的编剧“娟子”在创作这部作品之前,就一直呆在医院的急诊室仔细观察医生、护士的工作状态,记录下他们的日常动作和工作的流程,从中挖掘中自己所需的创作素材。在以往的医疗剧中,医生大多都被塑造成了神,能够妙手回春,而在“娟子”的笔下,医生回归了自己的本性,医生也是人,也有人情世故,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
2、其次要加强对人物形象细节上的刻画。我们在看一些展现时代变迁的现实主义的电视剧时会经常发现,整部剧的代入感会非常强。同样的,我们在看一些展现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剧时也会发现剧中的主人公的人设是非常合理的,每个人物都有着与其人设相符合的造型形象和台词基调,这些都是观众不易察觉的细节造型上的功劳。
比如在《我的前半生》这部反应当代女性的觉醒的现实主义电视剧里,女主人公罗子君在故事的开始时,还是一个衣食无忧,每天只知道花天酒地的家庭主妇,她的整个造型都是符合她此时的人物设定的,观众可以看到她的身上穿的永遠是大牌,奢侈品常常出现在她身上,他的妆容也是极其精致的。而在罗子君离婚后,不得不靠自己打工养活自己的小家时,她的整个人物形象的造型风格开始发生了改变,原先的大牌也不见了,妆容也变得不再精致,取而代之的是简洁干练的职业装或是普通的家居装扮,穿衣风格也变得内敛保守了很多,造型师用的这些细节上的改变就很好地刻画出了一个经历了诸多变故后的自强的女性形象。
三、立足社会现实 扩大选题范围
观众的职业有千千万万,观众的社会阶层也各不相同,影视领域的创作者很有可能因为对这一领域不够了解或是不够重视而没有选取其作为创作的素材,这就导致了现实主义电视剧选题范围上的空缺。
值得欣慰的是,电视剧的创作者们已经开始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在积极的改善这一状况。单单就教育题材这一领域的现实剧来说,相比于前几年,出现了很多精品的电视剧,像《小别离》《小欢喜》《二胎时代》等。其中《小欢喜》对教育这一题材进行了细化,选择了高三时期的亲子关系这一切入点,选择了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三个家庭作为表现对象,极其真实的反映了在中国这种高压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和家长心态的改变,为观众朋友们尤其是孩子正处于高中阶段的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空间。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观众需要更多的精品现实主义剧作来满足其精神文化上的需要,现实主义电视剧,承载的不仅仅是它所要记录的光辉历程和现实生活,它承载的更多是观众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想象,所以影视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住这一创作方向,中国电视剧应该具有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以现实主义精品作为主导追求和核心竞争力,去讲述好一个又一个吸引人的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 李云雷:《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从<平凡的世界>谈起》,《人民日报》2015年6月5日
[2] 张斌:《第23届上海电视节电视剧“白玉兰奖”观察》,《中国艺术报》2017年6月21日第四版
[3] 张国涛:《现实题材电视剧如何迎接“新时代”?》,《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6期
作者简介:朱仲亮,1995年11月,男,汉族,山东淄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关键词:现实主义;电视剧;发展方向
仅仅就在几年前,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的发展情况还很令人堪忧,那时IP改编剧、穿越剧、玄幻剧、仙侠剧等新兴剧种还充斥在晚间黄金档的荧幕上,玛丽苏的爱情故事和女主的穿越奇遇是大众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还出现了抠图剧、五毛钱特效剧等制作粗糙的剧种。这些电视剧不利于主流价值观念的传达,更不利于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世界观的形成,极容易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
而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1]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头来,大量精品的现实主义电视剧开始霸屏,并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这都说明了观众是需要引导的,一味的去迎合观众的猎奇、追求视效的心理是不正确的,观众需要也希望看到更多反应现实生活、记录时代精神的作品,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时代精神 讲好中国故事
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真实客观地再现现实生活,记录下所要反映的时代的社会面貌和精神面貌,所以,对这类题材的电视剧的内容把控就变得尤其关键。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段时间里的时代精神也是不断发展更新的,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每天也在上演着新奇而又动人的故事,这都为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来源。
从2017年第23届上海电视节电视剧“白玉兰奖”的获奖名单里,我们可以看到夺得奖项的及入围的作品几乎全都为现实主义的题材,有讲述汉东反腐风暴的《人民的名义》;有书写浙商传奇的《鸡毛飞上天》;还有讲述新时代女性在上海奋斗的《欢乐颂》。[2]涉及的主题从家庭伦理、青春奋斗到改革开放,内容范围之广几乎涵盖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鸡毛飞上天》了,《鸡毛飞上天》选取了从小人物讲述大时代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伴随着改革开放这四十年的发展,浙江商人陈江河和骆玉珠这对夫妻在商海中沉浮的故事,生动地描写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民营经济历经曲折的发展历程,回答了“中国奇迹”是如何发生的这一时代命题。
二、塑造典型人物 引起观众共鸣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一定有一到两个典型形象才会变得鲜活起来,观众可能记不住作品中的具体故事情节,却很难忘掉主人公的某个神态和表情。那怎样才能塑造出一个丰满的典型形象呢?
1、编剧和演员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生活,做到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比如医疗剧,属于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一个细化领域,因其拍摄制作的专业性和复杂性,鲜有拍摄团队涉足于这一题材。《急诊科医生》作为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编剧将剧本故事的真实性和戏剧性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这些故事把片中的主人公慢慢的塑造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观众在看到剧中的医生、护士时,不会因为某些不专业的情节而产生跳戏的突兀感。
《急诊科医生》的编剧“娟子”在创作这部作品之前,就一直呆在医院的急诊室仔细观察医生、护士的工作状态,记录下他们的日常动作和工作的流程,从中挖掘中自己所需的创作素材。在以往的医疗剧中,医生大多都被塑造成了神,能够妙手回春,而在“娟子”的笔下,医生回归了自己的本性,医生也是人,也有人情世故,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
2、其次要加强对人物形象细节上的刻画。我们在看一些展现时代变迁的现实主义的电视剧时会经常发现,整部剧的代入感会非常强。同样的,我们在看一些展现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剧时也会发现剧中的主人公的人设是非常合理的,每个人物都有着与其人设相符合的造型形象和台词基调,这些都是观众不易察觉的细节造型上的功劳。
比如在《我的前半生》这部反应当代女性的觉醒的现实主义电视剧里,女主人公罗子君在故事的开始时,还是一个衣食无忧,每天只知道花天酒地的家庭主妇,她的整个造型都是符合她此时的人物设定的,观众可以看到她的身上穿的永遠是大牌,奢侈品常常出现在她身上,他的妆容也是极其精致的。而在罗子君离婚后,不得不靠自己打工养活自己的小家时,她的整个人物形象的造型风格开始发生了改变,原先的大牌也不见了,妆容也变得不再精致,取而代之的是简洁干练的职业装或是普通的家居装扮,穿衣风格也变得内敛保守了很多,造型师用的这些细节上的改变就很好地刻画出了一个经历了诸多变故后的自强的女性形象。
三、立足社会现实 扩大选题范围
观众的职业有千千万万,观众的社会阶层也各不相同,影视领域的创作者很有可能因为对这一领域不够了解或是不够重视而没有选取其作为创作的素材,这就导致了现实主义电视剧选题范围上的空缺。
值得欣慰的是,电视剧的创作者们已经开始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在积极的改善这一状况。单单就教育题材这一领域的现实剧来说,相比于前几年,出现了很多精品的电视剧,像《小别离》《小欢喜》《二胎时代》等。其中《小欢喜》对教育这一题材进行了细化,选择了高三时期的亲子关系这一切入点,选择了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三个家庭作为表现对象,极其真实的反映了在中国这种高压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和家长心态的改变,为观众朋友们尤其是孩子正处于高中阶段的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空间。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观众需要更多的精品现实主义剧作来满足其精神文化上的需要,现实主义电视剧,承载的不仅仅是它所要记录的光辉历程和现实生活,它承载的更多是观众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想象,所以影视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住这一创作方向,中国电视剧应该具有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以现实主义精品作为主导追求和核心竞争力,去讲述好一个又一个吸引人的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 李云雷:《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从<平凡的世界>谈起》,《人民日报》2015年6月5日
[2] 张斌:《第23届上海电视节电视剧“白玉兰奖”观察》,《中国艺术报》2017年6月21日第四版
[3] 张国涛:《现实题材电视剧如何迎接“新时代”?》,《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6期
作者简介:朱仲亮,1995年11月,男,汉族,山东淄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