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期刊是介于报纸和书籍之间的平面纸媒,其传播效率与传播效果也都相对“折中”。因此,它满足了社会上一些特定信息发布和受众阅读的需求,在媒介平台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根据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召开前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数据,截至2007年4月底,我国期刊总数已达到9468种,其中各类学术型、专业型期刊占据了半壁江山,此外,在一些统计数据之外的连续性内部资料中,也有着专业类资料的庞大群体。
专业期刊在反映我国各行各业的学术研究及实践成果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一些核心专业期刊成为广大学术工作者展示成就、交流经验和学习知识的直接途径。正基于此,我国的各类专业期刊长期以来都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重内涵、轻形式,重传播、轻效益的办刊规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潮流中渐显疲态。专业期刊的编辑出版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问题。
从整体角度上来审视,专业期刊过去所追求的“雅”只能算是一种小雅,是小众范围内所认可的高尚的愉悦。而在媒体日益融合的时代,这类“孤芳自赏”显然已不适合期刊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如何做到雅俗共赏,在更广泛的空间里实现“大雅”,才是专业期刊的办刊人所应考虑的现实问题。
多元趋势下如何坚守与涅槃。21世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逐渐融合成为主流趋势。当纸媒介的传播效率被互联网、数字电视、3G手机远远甩在背后的时候,主动寻求信息融合、功能多元、资源共享似乎成为纸媒介最后的机会。诸如制作免费的手机报、电子报吸引潜在读者,精美印刷的杂志常常附赠限量版光碟,就连时尚的畅销书作家也打起了“小说音乐”的主意。这样做的目的无外乎一个:尽可能吸收常规阅读之外的消费群体,在略显疲态的媒体竞争中获得些许喘息。
中国瑞丽集团副总裁刘丹晖说,杂志的数字化发展必须从盈利模式出发,从品牌延伸的角度寻找发展战略;此外,必须重视新媒体在功能运用上的作用,如电子商务、即时通讯、网络游戏等。英国BBC期刊集团常务董事彼德·费彭认为,杂志未来应该建立自己的“社区”,同时为消费者和这一社区提供值得信任的内容。在多元化发展的驱动下,大部分平面媒体首先选择的是泛众化路线,通过扩大影响面、增加影响力来获得可观的资本积累。
在媒体变革的热潮中,相对于大众期刊的躁动,以理论学术见长的专业期刊需要保持一贯的冷静和理性。从传播效果的角度看,专业期刊显然应该有一个坚守的“底线”,那就是不以降低专业品质来获取利益。这里所说的“品质”,指的是刊物的核心精神。专业期刊的外在形式、设计装帧乃至内文风格都可以向大众期刊靠拢,但是在每一期刊物中,起到领衔作用、吸引读者的依然应当是理论和学术的内容。也就是说,专业期刊改革的理想方向并不是放弃“专业”二字,而是以“专业”为核心寻找更为广阔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取得“形式”、“内容”双赢的传播效果。
从国内外可读性较强的专业期刊的办刊经验来分析,专业期刊的学术性和可读性并不是不能统一的矛盾体,《美国医学会杂志》迄今已创办120年,目前在全世界有19个“国际版本”,有“世界大刊”的美誉。可见,专业期刊做好了,不仅“长寿”,而且还能走向世界。
有市场压力,才会产生前进动力。一些专业刊物已从内部的管理营销体制入手,一方面努力提升刊物的品牌价值,如入选核心期刊、全国百佳等,另一方面切实降低开支成本,用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在这一点上,江苏广电专业期刊《视听界》运营得比较成功,通过提升编辑部人员工作效能、建立与省内多家媒体的合作机制,该刊物目前在完全自收自支的情况下,不向个人投稿征收版面费,每年向上级主管部门上交收益100多万元。在营销体系中寻找“良性循环”的途径,才是专业期刊的生存之道。
定位迷局中寻求包容与开放。当媒介数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定位就显得格外重要。从国内受众群分割的趋势上看,广播电视开始逐渐关注中老年人,而互联网统治了青少年,手机媒体则锁定高端人士,报纸、期刊、图书的总体份额逐年下降,其读者也显现出老龄化趋势。如何在现实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栖身之地,这是所有传统媒体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显然,“硬碰硬”的恶性竞争并不能使包括专业期刊在内的纸媒体获得根本利益,用包容与开放的态度打差异化战略,可以超越雅俗,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包容中孕育创新。传统专业期刊“闭关锁国”式的办刊模式,不仅限制了知识体系间的信息流动,也成为限制自己向纵深层面发展的枷锁与障碍。专业期刊需要捍卫自己的专业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专业期刊中容不得其他内容的存在。和以存储文献性资料的数据库不同,实体专业期刊的属性依然是周期性出版的刊物,比起数据库单一的检索查证功能,还多了一层让受众阅读欣赏的意义。因此,在维护期刊专业精神的道路上,要找到品质光芒与阅读魅力的结合点,允许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阅读元素充实到期刊中去。
开放中收获精彩。在媒体进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学习、吸收其他媒体的优点为我所用。专业期刊不仅可以凭借学术见地名扬四海,同样也能够依靠形式外延而誉播八方。在与电子媒体竞争的过程中,纸媒体给人带来的更多的是实体阅读的存在感与收藏价值。期刊的装帧设计越来越被重视,是由于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唯有外观才是对外界表达自身立场及诉求最直接的途径。更多的人们被封面所吸引、被版式和图片所震撼,因此才会翻阅文字以获得更多的信息,这种以感性带动理性阅读习惯的盛行,决定了专业刊物亦可以走精品时尚化路线。2006年初,河南电视台主办的电视理论刊物《首播》进行华丽转身,改为铜版纸全彩色印刷,封面也进行了重新设计,突出了刊物的时尚感。版式、图片的运用更是精益求精,赢得了业内外的好评。此后,《首播》杂志在改版的过程中,在坚持理论第一位的基础上不断尝试创新,装帧设计精彩纷呈,创刊不到5年就荣获“全国广播电视十佳学术期刊”的称号,这与该刊物的个性、特色和时尚定位是分不开的。
“雅”与“俗”之间的界限,本身就是随着人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的。专业期刊若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仅要雅俗共赏,更要超越雅俗,方能在专业期刊的舞台上长袖善舞,演绎出自己独特的风采。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编校:杨彩霞
专业期刊在反映我国各行各业的学术研究及实践成果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一些核心专业期刊成为广大学术工作者展示成就、交流经验和学习知识的直接途径。正基于此,我国的各类专业期刊长期以来都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重内涵、轻形式,重传播、轻效益的办刊规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潮流中渐显疲态。专业期刊的编辑出版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问题。
从整体角度上来审视,专业期刊过去所追求的“雅”只能算是一种小雅,是小众范围内所认可的高尚的愉悦。而在媒体日益融合的时代,这类“孤芳自赏”显然已不适合期刊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如何做到雅俗共赏,在更广泛的空间里实现“大雅”,才是专业期刊的办刊人所应考虑的现实问题。
多元趋势下如何坚守与涅槃。21世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逐渐融合成为主流趋势。当纸媒介的传播效率被互联网、数字电视、3G手机远远甩在背后的时候,主动寻求信息融合、功能多元、资源共享似乎成为纸媒介最后的机会。诸如制作免费的手机报、电子报吸引潜在读者,精美印刷的杂志常常附赠限量版光碟,就连时尚的畅销书作家也打起了“小说音乐”的主意。这样做的目的无外乎一个:尽可能吸收常规阅读之外的消费群体,在略显疲态的媒体竞争中获得些许喘息。
中国瑞丽集团副总裁刘丹晖说,杂志的数字化发展必须从盈利模式出发,从品牌延伸的角度寻找发展战略;此外,必须重视新媒体在功能运用上的作用,如电子商务、即时通讯、网络游戏等。英国BBC期刊集团常务董事彼德·费彭认为,杂志未来应该建立自己的“社区”,同时为消费者和这一社区提供值得信任的内容。在多元化发展的驱动下,大部分平面媒体首先选择的是泛众化路线,通过扩大影响面、增加影响力来获得可观的资本积累。
在媒体变革的热潮中,相对于大众期刊的躁动,以理论学术见长的专业期刊需要保持一贯的冷静和理性。从传播效果的角度看,专业期刊显然应该有一个坚守的“底线”,那就是不以降低专业品质来获取利益。这里所说的“品质”,指的是刊物的核心精神。专业期刊的外在形式、设计装帧乃至内文风格都可以向大众期刊靠拢,但是在每一期刊物中,起到领衔作用、吸引读者的依然应当是理论和学术的内容。也就是说,专业期刊改革的理想方向并不是放弃“专业”二字,而是以“专业”为核心寻找更为广阔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取得“形式”、“内容”双赢的传播效果。
从国内外可读性较强的专业期刊的办刊经验来分析,专业期刊的学术性和可读性并不是不能统一的矛盾体,《美国医学会杂志》迄今已创办120年,目前在全世界有19个“国际版本”,有“世界大刊”的美誉。可见,专业期刊做好了,不仅“长寿”,而且还能走向世界。
有市场压力,才会产生前进动力。一些专业刊物已从内部的管理营销体制入手,一方面努力提升刊物的品牌价值,如入选核心期刊、全国百佳等,另一方面切实降低开支成本,用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在这一点上,江苏广电专业期刊《视听界》运营得比较成功,通过提升编辑部人员工作效能、建立与省内多家媒体的合作机制,该刊物目前在完全自收自支的情况下,不向个人投稿征收版面费,每年向上级主管部门上交收益100多万元。在营销体系中寻找“良性循环”的途径,才是专业期刊的生存之道。
定位迷局中寻求包容与开放。当媒介数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定位就显得格外重要。从国内受众群分割的趋势上看,广播电视开始逐渐关注中老年人,而互联网统治了青少年,手机媒体则锁定高端人士,报纸、期刊、图书的总体份额逐年下降,其读者也显现出老龄化趋势。如何在现实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栖身之地,这是所有传统媒体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显然,“硬碰硬”的恶性竞争并不能使包括专业期刊在内的纸媒体获得根本利益,用包容与开放的态度打差异化战略,可以超越雅俗,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包容中孕育创新。传统专业期刊“闭关锁国”式的办刊模式,不仅限制了知识体系间的信息流动,也成为限制自己向纵深层面发展的枷锁与障碍。专业期刊需要捍卫自己的专业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专业期刊中容不得其他内容的存在。和以存储文献性资料的数据库不同,实体专业期刊的属性依然是周期性出版的刊物,比起数据库单一的检索查证功能,还多了一层让受众阅读欣赏的意义。因此,在维护期刊专业精神的道路上,要找到品质光芒与阅读魅力的结合点,允许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阅读元素充实到期刊中去。
开放中收获精彩。在媒体进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学习、吸收其他媒体的优点为我所用。专业期刊不仅可以凭借学术见地名扬四海,同样也能够依靠形式外延而誉播八方。在与电子媒体竞争的过程中,纸媒体给人带来的更多的是实体阅读的存在感与收藏价值。期刊的装帧设计越来越被重视,是由于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唯有外观才是对外界表达自身立场及诉求最直接的途径。更多的人们被封面所吸引、被版式和图片所震撼,因此才会翻阅文字以获得更多的信息,这种以感性带动理性阅读习惯的盛行,决定了专业刊物亦可以走精品时尚化路线。2006年初,河南电视台主办的电视理论刊物《首播》进行华丽转身,改为铜版纸全彩色印刷,封面也进行了重新设计,突出了刊物的时尚感。版式、图片的运用更是精益求精,赢得了业内外的好评。此后,《首播》杂志在改版的过程中,在坚持理论第一位的基础上不断尝试创新,装帧设计精彩纷呈,创刊不到5年就荣获“全国广播电视十佳学术期刊”的称号,这与该刊物的个性、特色和时尚定位是分不开的。
“雅”与“俗”之间的界限,本身就是随着人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的。专业期刊若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仅要雅俗共赏,更要超越雅俗,方能在专业期刊的舞台上长袖善舞,演绎出自己独特的风采。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