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调查农林院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特征状况的基础上,对在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进行实证调研与分析,呈现大学生现实的人生价值观取向,分析不同群体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差异,以期帮助农林院校大学生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并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出可行性建议与引导对策。
关键词 农林类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特征状况;引导对策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2-11563-02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3010099);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科学项目(11554040)。
作者简介 田淑梅(1964-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硕士,从事大学生心理价值取向研究。*通讯作者,副教授,博士,从事应用心理学、交通心理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140930
农林院校是培养和输送农林类科技人才、传播农林业知识的摇篮[1]。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而社会就业压力空前严峻的今天,了解农林院校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特征,以及如何进行教育引导是一项重要且有意义的课题[2]。笔者在调查农林院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特征状况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开展研究、探讨,以期帮助农林院校大学生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1 调查目的与方法
1.1 调查目的
该研究的目的是通过问卷对农林院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和分析,呈现大学生现实的人生价值观取向,分析不同群体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差异[3],并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与对策。以调查农林院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为出发点,分析他们的人生价值观现状,掌握“90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最新现状,丰富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研究素材,完善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对策及理论研究。
通过实际调查,寻求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倾向,把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现实水平,并以此提出农林院校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策。这样,不仅有助于农林院校准确地掌握大学生价值观的信息,了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现实的状况,还能够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成长[4]。
1.2 调查方法
采用辛志勇编制的《大学生价值观量表》[5],该量表包括目标价值观、手段价值观和規则价值观三大维度,共有16个因子,84个评定项目[6]。其中,目标价值观维度分为金钱物质取向、工作成就取向、荣誉地位取向等10个因子;手段价值观维度分为知识努力取向、智慧机遇取向、人格品质取向3个因子;规则价值观维度分为法律规范取向、舆论从众取向、道德良心取向3个因子。量表采用Likert6点计分(1~6分),量表的统计指标是因子分。若某项因子的因子分高于3.5分,则说明倾向于该项价值观取向的程度较强。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4。
在黑龙江省4所农林类高校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抽取370名大学生发放问卷,回收并整理得到有效问卷339份。参与此次调查的女生217人,男生122人。其中有44.8%的为理工类专业大学生,55.2%的为人文类专业大学生。
2 农林院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特征状况与分析
2.1 目标价值观维度状况 由表1可知,农林院校大学生在目标价值观维度诸因子的平均得分从高到低为:回归自然取向、人类福祉取向、自身修为取向、合格公民取向、贡献国家取向、工作成就取向、婚姻家庭取向、友谊爱情取向、荣誉地位取向、金钱物质取向。其中,除了荣誉地位取向、金钱物质取向之外,其他因子平均得分均高于3.50分。
表1 农林院校大学生在目标价值观维度诸因子的总体平均得分(M±SD)
因子均值标准差
金钱物质取向3.140.69
工作成就取向4.100.92
荣誉地位取向3.410.80
自身修为取向4.610.65
婚姻家庭取向4.060.96
友谊爱情取向3.670.63
合格公民取向4.420.82
回归自然取向4.810.87
贡献国家取向4.310.73
人类福祉取向4.620.92
可见,农林院校大学生总体上倾向于将回归自然取向、人类福祉取向、自身修为取向、合格公民取向等作为个人价值的主要目标,对于合格公民取向和贡献国家取向、工作成就取向等追求要高于金钱物质取向,这说明农林院校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总体状况是积极正向的,将自身修为、人类福祉上取得进步作为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脚踏实地地注重自身品质的培养,用自身的作为来贡献社会,而不是倾向于拜金主义和一味追求荣誉地位。这与大学生目前所处的环境和人生阶段有直接关系,因为大学生正处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各种积极正向思想的熏陶,很少受到外来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加之他们正处于积累知识和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时期,他们认为要靠自己的能力和奋斗去追求他们憧憬的东西。
2.2 手段价值观维度状况
由表2可知,在手段、价值观、维度这3个因子上,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知识努力取向、人格品质取向、智慧机遇取向,并且3个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3.50分,这说明农林院校大学生大多倾向于追求上述价值取向。
表2 农林院校大学生在手段价值观维度诸因子上的总体平均得分状况(M±SD)
因子均值标准差
知识努力取向4.240.62
智慧机遇取向3.720.86
人格品质取向4.160.71
可见,农林院校大学生总体上认为,实现目标的手段主要依靠个人内在的优良人格品质,依靠自身努力。智慧机遇虽然不是实现目标的主要手段,但也有重要的作用。只有自己的努力,加上一定的机遇才能获得的成功。大多数学生认同人格品质和个人努力对人生发展的积极影响,他们把人格品质和知识努力作为实现目标和取得成功的首要途径。 2.3 规则价值观维度状况
由表3可知,农林院校大学生规则价值观维度诸因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道德良心取向、法律规范取向、舆论从众取向。其中,道德良心取向、法律规范取向2项因子得分显著高于3.50分,而舆论从众取向得分低于3.50分。由此可以得出,农林院校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道德良心和法律规范作为其行事的主要手段和参照依据。他们是基于自身的原则和社会法律所制订的规则作为为人处事的出发点,而不是简单地相信和根据社会上的各种舆论贸然采取行动。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自律的价值观念,能够自主地判定黑白是非,能够按照自我道德标准并运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人格成熟的标志。
农林院校大学生道德良心取向因子得分最高远远超过3.50分,这从总体上体现了当代农林院校大学生追求道德良心的倾向,他们注重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做事情以是否符合自身的道德准则为前提和基础。为了更好地成长,要先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以不违背自己的良心为前提,是對中华民族良好传统的继承。
表3 农林院校大学生在规则价值观维度诸因子上的总体平均得分状况(M±SD)
因子均值标准差
法律规范取向4.030.97
舆论从众取向3.080.89
道德良心取向4.820.84
综合来看,农林院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爱国情怀及高度的责任感,愿意为自己和社会负责任,崇尚和追求大自然,把培养良好的品质和素养作为人生目标实现的主要手段。
3 农林院校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引导对策
3.1 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高等教育不仅包括知识的灌输和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大学生德育的发展,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跃,他们能从不同渠道获得各种信息,进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由于他们的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定型,学校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依旧可以发挥很大的引导作用。
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一定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之上,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开设相应课程并组织活动,帮助大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形势和国家的发展情况,教育工作者要努力使大学生真正融入到价值观提升、完善的环节上,进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其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
3.2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子系统”,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它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力,因此高校必须重视良好校园文化的培育。培育校园文化氛围首先应注重提升大学生对文化追求的品味,学校应积极地联系社会上的各种文化团体,将高雅的文化引进校园,让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高雅文化,为大学生正确选择先进的文化提供指导,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种志愿活动、寝室文化艺术节以及名人励志讲座和学术讲座,形成良好的互助、互爱人际关系氛围。
3.3 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最根本的是大学生重视自身人生价值观的培养,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渠道学习积极健康人生价值观的知识,坚持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积极向上的书籍,如名人传记,励志进取的文章。同时,多参加学校社团和学院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身的社会阅历,使自身看待问题更理性、更全面。多参加校园文化活动,陶冶自己的情操,在这样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之下,使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更加积极健康。
4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农林院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分析,可以将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总体状况归纳为以下几点:
(1)在目标价值观上,农林院校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总体是积极正向的,把自身修为、人类福祉上取得的进步作为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能够脚踏实地地注重自身品质的培养,用自身的作为来贡献社会,而不是倾向于拜金主义和一味追求荣誉地位。
(2)在手段价值观上,农林院校大学生认同人格品质和个人努力对人生发展的积极影响,把人格品质和知识努力作为实现目标和取得成功的首要途径。
(3)在规则价值观上,农林院校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道德良心和法律规范作为其行事的主要手段和参照依据。
关键词 农林类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特征状况;引导对策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2-11563-02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3010099);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科学项目(11554040)。
作者简介 田淑梅(1964-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硕士,从事大学生心理价值取向研究。*通讯作者,副教授,博士,从事应用心理学、交通心理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140930
农林院校是培养和输送农林类科技人才、传播农林业知识的摇篮[1]。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而社会就业压力空前严峻的今天,了解农林院校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特征,以及如何进行教育引导是一项重要且有意义的课题[2]。笔者在调查农林院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特征状况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开展研究、探讨,以期帮助农林院校大学生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1 调查目的与方法
1.1 调查目的
该研究的目的是通过问卷对农林院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和分析,呈现大学生现实的人生价值观取向,分析不同群体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差异[3],并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与对策。以调查农林院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为出发点,分析他们的人生价值观现状,掌握“90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最新现状,丰富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研究素材,完善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对策及理论研究。
通过实际调查,寻求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倾向,把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现实水平,并以此提出农林院校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策。这样,不仅有助于农林院校准确地掌握大学生价值观的信息,了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现实的状况,还能够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成长[4]。
1.2 调查方法
采用辛志勇编制的《大学生价值观量表》[5],该量表包括目标价值观、手段价值观和規则价值观三大维度,共有16个因子,84个评定项目[6]。其中,目标价值观维度分为金钱物质取向、工作成就取向、荣誉地位取向等10个因子;手段价值观维度分为知识努力取向、智慧机遇取向、人格品质取向3个因子;规则价值观维度分为法律规范取向、舆论从众取向、道德良心取向3个因子。量表采用Likert6点计分(1~6分),量表的统计指标是因子分。若某项因子的因子分高于3.5分,则说明倾向于该项价值观取向的程度较强。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4。
在黑龙江省4所农林类高校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抽取370名大学生发放问卷,回收并整理得到有效问卷339份。参与此次调查的女生217人,男生122人。其中有44.8%的为理工类专业大学生,55.2%的为人文类专业大学生。
2 农林院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特征状况与分析
2.1 目标价值观维度状况 由表1可知,农林院校大学生在目标价值观维度诸因子的平均得分从高到低为:回归自然取向、人类福祉取向、自身修为取向、合格公民取向、贡献国家取向、工作成就取向、婚姻家庭取向、友谊爱情取向、荣誉地位取向、金钱物质取向。其中,除了荣誉地位取向、金钱物质取向之外,其他因子平均得分均高于3.50分。
表1 农林院校大学生在目标价值观维度诸因子的总体平均得分(M±SD)
因子均值标准差
金钱物质取向3.140.69
工作成就取向4.100.92
荣誉地位取向3.410.80
自身修为取向4.610.65
婚姻家庭取向4.060.96
友谊爱情取向3.670.63
合格公民取向4.420.82
回归自然取向4.810.87
贡献国家取向4.310.73
人类福祉取向4.620.92
可见,农林院校大学生总体上倾向于将回归自然取向、人类福祉取向、自身修为取向、合格公民取向等作为个人价值的主要目标,对于合格公民取向和贡献国家取向、工作成就取向等追求要高于金钱物质取向,这说明农林院校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总体状况是积极正向的,将自身修为、人类福祉上取得进步作为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脚踏实地地注重自身品质的培养,用自身的作为来贡献社会,而不是倾向于拜金主义和一味追求荣誉地位。这与大学生目前所处的环境和人生阶段有直接关系,因为大学生正处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各种积极正向思想的熏陶,很少受到外来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加之他们正处于积累知识和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时期,他们认为要靠自己的能力和奋斗去追求他们憧憬的东西。
2.2 手段价值观维度状况
由表2可知,在手段、价值观、维度这3个因子上,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知识努力取向、人格品质取向、智慧机遇取向,并且3个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3.50分,这说明农林院校大学生大多倾向于追求上述价值取向。
表2 农林院校大学生在手段价值观维度诸因子上的总体平均得分状况(M±SD)
因子均值标准差
知识努力取向4.240.62
智慧机遇取向3.720.86
人格品质取向4.160.71
可见,农林院校大学生总体上认为,实现目标的手段主要依靠个人内在的优良人格品质,依靠自身努力。智慧机遇虽然不是实现目标的主要手段,但也有重要的作用。只有自己的努力,加上一定的机遇才能获得的成功。大多数学生认同人格品质和个人努力对人生发展的积极影响,他们把人格品质和知识努力作为实现目标和取得成功的首要途径。 2.3 规则价值观维度状况
由表3可知,农林院校大学生规则价值观维度诸因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道德良心取向、法律规范取向、舆论从众取向。其中,道德良心取向、法律规范取向2项因子得分显著高于3.50分,而舆论从众取向得分低于3.50分。由此可以得出,农林院校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道德良心和法律规范作为其行事的主要手段和参照依据。他们是基于自身的原则和社会法律所制订的规则作为为人处事的出发点,而不是简单地相信和根据社会上的各种舆论贸然采取行动。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自律的价值观念,能够自主地判定黑白是非,能够按照自我道德标准并运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人格成熟的标志。
农林院校大学生道德良心取向因子得分最高远远超过3.50分,这从总体上体现了当代农林院校大学生追求道德良心的倾向,他们注重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做事情以是否符合自身的道德准则为前提和基础。为了更好地成长,要先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以不违背自己的良心为前提,是對中华民族良好传统的继承。
表3 农林院校大学生在规则价值观维度诸因子上的总体平均得分状况(M±SD)
因子均值标准差
法律规范取向4.030.97
舆论从众取向3.080.89
道德良心取向4.820.84
综合来看,农林院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爱国情怀及高度的责任感,愿意为自己和社会负责任,崇尚和追求大自然,把培养良好的品质和素养作为人生目标实现的主要手段。
3 农林院校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引导对策
3.1 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高等教育不仅包括知识的灌输和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大学生德育的发展,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跃,他们能从不同渠道获得各种信息,进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由于他们的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定型,学校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依旧可以发挥很大的引导作用。
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一定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之上,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开设相应课程并组织活动,帮助大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形势和国家的发展情况,教育工作者要努力使大学生真正融入到价值观提升、完善的环节上,进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其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
3.2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子系统”,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它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力,因此高校必须重视良好校园文化的培育。培育校园文化氛围首先应注重提升大学生对文化追求的品味,学校应积极地联系社会上的各种文化团体,将高雅的文化引进校园,让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高雅文化,为大学生正确选择先进的文化提供指导,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种志愿活动、寝室文化艺术节以及名人励志讲座和学术讲座,形成良好的互助、互爱人际关系氛围。
3.3 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最根本的是大学生重视自身人生价值观的培养,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渠道学习积极健康人生价值观的知识,坚持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积极向上的书籍,如名人传记,励志进取的文章。同时,多参加学校社团和学院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身的社会阅历,使自身看待问题更理性、更全面。多参加校园文化活动,陶冶自己的情操,在这样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之下,使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更加积极健康。
4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农林院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分析,可以将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总体状况归纳为以下几点:
(1)在目标价值观上,农林院校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总体是积极正向的,把自身修为、人类福祉上取得的进步作为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能够脚踏实地地注重自身品质的培养,用自身的作为来贡献社会,而不是倾向于拜金主义和一味追求荣誉地位。
(2)在手段价值观上,农林院校大学生认同人格品质和个人努力对人生发展的积极影响,把人格品质和知识努力作为实现目标和取得成功的首要途径。
(3)在规则价值观上,农林院校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道德良心和法律规范作为其行事的主要手段和参照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