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社会的公认,而高校校办企业作为企业中的特殊群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又有哪些不同呢?本文用SWOT分析的方法对校办企业的文化建设的状况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校办企业 企业文化 SWOT分析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180-02
一、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北大方正的董事长魏新曾断言:“企业竞争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的竞争”。核心竞争必须是其他企业无法克隆和效仿的。企业的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就是指技术、设备、财务、测量方法这些硬件上是否领先,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同行业之间在硬实力方面没有更多的竞争空间,所以软实力就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突破口,而软实力主要就是指以公司管理制度、组织构架、员工归属感等构成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于校办企业同样重要。经过近30年的发展,校办企业为高校学科建设、地方经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普遍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的情况。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谬尔森说,凡是优秀企业的经营都得建造在资本积累、资源禀赋、技术进步、劳动力投入这4个轮子的基础之上,但仅仅这4个轮子是有缺陷的,企业文化就是其缺少的现代经济发展的导向轮。
二、我国校办企业文化的发展情况
随着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企业文化管理也自然进入了中国,在这段时期,高校校办企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并且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当今我国高校校办企业文化的发展情况,那会是参差不齐。
作为校办企业的领头羊之一的北大方正集团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无能居尊显之位,是为方正之士。”据说“方正”这个名字就是取自《汉书》中的这句话。进入方正集团的主页,在很靠前的位置就有企业文化这一栏,这是在即使是清华紫光这样的校办企业也没做到的;而还有很大一批校办企业的文化建设千篇一律,不外乎从“团结、奋进、求实、向上、创新、以人为本”中拼凑起来的口号,或者是着重于职工道德建设这种形式主义的活动中,成本高且收获小,不能形成有别于其它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这种现状,我们是喜忧参半的。一方面,要为一部分校办企业凭借其实力走出国门而骄傲;另一方面,要解决现有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就需要了解校办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分析透并且找到原因,困难也就迎刃而解。
三、高校校办企业文化建设的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
(1)依托高校,受到校园文化和创新氛围的熏陶
2005年至2010年的五年间,在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的全部7项一等奖,高校获得5项,充分展示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突出成绩和巨大影响力。
现在高校大学生也越来越注重团队建设,包括如何改善心智模式、如何自我超越、如何建立共有团队、如何建立共同愿景等等,这些也都对企业的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为高校校办企业文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高校良好的品牌效应
虽然自09年起,教育部要求高校校办企业取消冠名,但是像清华紫光和北大方正这些已经在社会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和品牌影响力的校办企业,无法掩盖其与著名高校的渊源,不可能消除这种无形资产的影响。
(3)高素质的管理层
校办企业的管理层大多是由高校的领导兼任的,可能其在经营管理上不够专业,但是在学识和技术上是很有优势的,与国外先进文化的接触较多,视野相对开阔,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也更深刻,这对一个企业形成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有一定帮助。
2、劣势(Weaknesses)
(1)校园文化价值观同企业利益价值观的冲突
利用好校园文化有利于建立企业文化,但是过犹不及,究其根本两者是存在根本区别的,因为说到底商场即战场。前者的核心是理论、学术水平、科研成果,后者则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追求赢利和效益。
把校园里的一套直接移植到企业中,会严重影响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2)企事不分,两套系统有冲突
事业管理体制和企业管理体制的不同,同一个人因为身兼两职甚至多职,在不同的角度考虑就可能做出相反的决策,这也将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不能形成统一的价值观。两者都是为了自身规模和效益的增长,但是要实现高校的扩招和学科建设,势必要削减校办企业资本量。中国的人际关系学导致在一些企业中“同事同时还是校友,领导同时还是导师”的现象,人才的引进受到学校的引导和干扰,不是以企业的利益目标来进行。
3、机遇(0pportunities)
(1)中国企业界企业家素质的提高
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企业家们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大多还大多是小学文化,只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发现商机一举致富。但是随着职业经理人的出现,中国的企业界发生了很大变化,真正意义上的CEO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和文化程度有了显著提高,他们中不仅有国内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还有国际上知名高校的毕业生甚至曾经在世界五百强企业担任要职。企业家素质的提高,使得中国的管理理念与国际接轨,开始注重理论的提炼和理性的提升,也对企业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企业走向世界
根据2012年福布斯公布的数据,中国大陆(含香港在内,不包括台湾)的上榜公司连续第9年增加,共有73家公司上榜,比去年增加了12家。中国大陆上榜公司数量已经超过了日本,仅次于美国的132家。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企业已经走向世界,参与到世界的竞争舞台,这使得更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为企业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3)企业发展的精细化和制度化趋势
精细化管理与企业文化管理是相辅相成的,是并行关系,它们之间并不矛盾。欧美大多数企业已经走过了精细化、制度化的管理阶段,正进入企业文化管理和自主管理的新阶段,而中国企业还在进行精细化管理中国化,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成为精细化管理的辅助手段,反过来精细化管理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方向和途径。
文化对制度一个是引领,一个是保证。美国的管理注重的是制度逻辑,日本的管理注重情感逻辑,而中国有自己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取其精华引入企业的制度建设中就能够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独特的中国式企业文化。
(4)成功范例提供借鉴,失败范例使人反思
北大方正被誉为是中国最成功的校办企业,为我国其它校办企业的各方面发展提供了借鉴,这里就不在累述。而校办企业的规模与实力正常情况下是与高校的实力等同的,所以也不好说哪些是最差的校办企业,但是通过与普通高校校办企业的对比就能够发现其不足之处,这是我们能够反思和吸取教训的地方。
4、威胁(Threats)
(1)盲目引进国外模式,不考虑国内实际
很多企业在导入企业文化建设时太注重西方的理念,丢掉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精华,没能实现中国化,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与西方的管理文化理念的结合,创造出具有我国文化印记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流于口号,流于雷同和文字游戏,真正能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企业凤毛麟角。
(2)校办企业的优势得到削弱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改革趋势之一是刺激民营企业的发展,活跃民间资本,减少非国家命脉行业的国有垄断。而高校校办企业作为非中央部委直属的中小型国企,会面临广大民营企业的冲击,原来的税收和土地等优惠政策不再存在。
(3)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化企业文化管理思想是把西方管理的硬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柔性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是刚柔运行相济的管理模式。所以必须在坚持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吸收国外制度管理的模式,而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的影响根深蒂固,是很难消除的,进而在高校校办企业建立制度管理和人性管理相结合的企业文化时产生不良影响。
四、对策建议
1.拓展融资渠道
投资主体单一、资金缺乏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高校校办企业。现在,教育部的指导意见使得校办企业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得到来自高校的投入,而校办企业本身资金有限,要使得高校校办企业能够迅速发展,必须结合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社会化。
2.注重高校和社会人才的搭配
由于校办企业的规模受到高校本身规模的限制,很难留住真正的人才,而许多通过学校的关系进入校办企业的同学的素质参差不齐。高校人才的供给与校办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的需求不匹配。
大部分来自高校内部的学生缺乏经验,还会出现企业内部的员工都互相认识,不利于正常开展工作。应增加社会招聘,适当控制高校人才的数量,使得高校人才与社会招聘的人才比例相协调,达到最高效率。
3.企业文化应突出个性
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结合国情,进行中国化,每个企业还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具体化和个性化,个性不鲜明,不仅存在于标语和口号,而且还存在于实际操作层面上。
校办企业的一个问题是缺乏个性。校办企业出自高校,本应是国内企业文化建设的先驱,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高校校办企业的文化缺乏个性。校办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不仅要求体现时代气息,更应体现在企业的个性与创新。但是当今中国大多的校办企业文化不外乎“团结、奋进、求实、向上、创新、以人为本、八荣八耻”这些内容,这种千篇一律的口号式理念,没有体现出企业的个性,真正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这类缺乏个性和创造的词语,是难于让校办企业中的文化精英产生共鸣和达成共识的。
4.完善制度化管理
良好的制度可以代替大量人力管理,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我们从欧美企业文化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建立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将有效改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激励机制,树立标杆;淘汰机制,敲响警钟。
5.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
对员工的任务分配和公司目标制定要切合实际,不要好高骛远。企业文化不是靠宣传产生的,重形式不重内容和实施只能造成负面影响,企业文化的建立关键是要得到员工的认可,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凝聚力。这些口号或者标语要能够实实在在的影响员工的心理和行为,使其产生归属感并提升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态度。日本著名马拉松运动员山田本一的故事告诉我们当目标被清晰地分解了,目标的激励作用就显现了,当我们实现了一个目标的时候,就能及时地得到正面激励,这对于培养我们挑战目标的信心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这样既使员工们建立了自信也有了成就感,对公司也就产生了是自己的胜利果实般的归属感。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深入人心,而且从第三部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未来校办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很多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管理干涉就像滚珠,文化协调就是润滑油,所以只要能够做到“师夷长技以制夷”,做到两者的完美结合,我国校办企业的发展一定能走在世界前列。
【关键词】校办企业 企业文化 SWOT分析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180-02
一、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北大方正的董事长魏新曾断言:“企业竞争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的竞争”。核心竞争必须是其他企业无法克隆和效仿的。企业的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就是指技术、设备、财务、测量方法这些硬件上是否领先,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同行业之间在硬实力方面没有更多的竞争空间,所以软实力就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突破口,而软实力主要就是指以公司管理制度、组织构架、员工归属感等构成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于校办企业同样重要。经过近30年的发展,校办企业为高校学科建设、地方经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普遍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的情况。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谬尔森说,凡是优秀企业的经营都得建造在资本积累、资源禀赋、技术进步、劳动力投入这4个轮子的基础之上,但仅仅这4个轮子是有缺陷的,企业文化就是其缺少的现代经济发展的导向轮。
二、我国校办企业文化的发展情况
随着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企业文化管理也自然进入了中国,在这段时期,高校校办企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并且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当今我国高校校办企业文化的发展情况,那会是参差不齐。
作为校办企业的领头羊之一的北大方正集团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无能居尊显之位,是为方正之士。”据说“方正”这个名字就是取自《汉书》中的这句话。进入方正集团的主页,在很靠前的位置就有企业文化这一栏,这是在即使是清华紫光这样的校办企业也没做到的;而还有很大一批校办企业的文化建设千篇一律,不外乎从“团结、奋进、求实、向上、创新、以人为本”中拼凑起来的口号,或者是着重于职工道德建设这种形式主义的活动中,成本高且收获小,不能形成有别于其它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这种现状,我们是喜忧参半的。一方面,要为一部分校办企业凭借其实力走出国门而骄傲;另一方面,要解决现有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就需要了解校办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分析透并且找到原因,困难也就迎刃而解。
三、高校校办企业文化建设的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
(1)依托高校,受到校园文化和创新氛围的熏陶
2005年至2010年的五年间,在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的全部7项一等奖,高校获得5项,充分展示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突出成绩和巨大影响力。
现在高校大学生也越来越注重团队建设,包括如何改善心智模式、如何自我超越、如何建立共有团队、如何建立共同愿景等等,这些也都对企业的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为高校校办企业文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高校良好的品牌效应
虽然自09年起,教育部要求高校校办企业取消冠名,但是像清华紫光和北大方正这些已经在社会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和品牌影响力的校办企业,无法掩盖其与著名高校的渊源,不可能消除这种无形资产的影响。
(3)高素质的管理层
校办企业的管理层大多是由高校的领导兼任的,可能其在经营管理上不够专业,但是在学识和技术上是很有优势的,与国外先进文化的接触较多,视野相对开阔,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也更深刻,这对一个企业形成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有一定帮助。
2、劣势(Weaknesses)
(1)校园文化价值观同企业利益价值观的冲突
利用好校园文化有利于建立企业文化,但是过犹不及,究其根本两者是存在根本区别的,因为说到底商场即战场。前者的核心是理论、学术水平、科研成果,后者则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追求赢利和效益。
把校园里的一套直接移植到企业中,会严重影响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2)企事不分,两套系统有冲突
事业管理体制和企业管理体制的不同,同一个人因为身兼两职甚至多职,在不同的角度考虑就可能做出相反的决策,这也将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不能形成统一的价值观。两者都是为了自身规模和效益的增长,但是要实现高校的扩招和学科建设,势必要削减校办企业资本量。中国的人际关系学导致在一些企业中“同事同时还是校友,领导同时还是导师”的现象,人才的引进受到学校的引导和干扰,不是以企业的利益目标来进行。
3、机遇(0pportunities)
(1)中国企业界企业家素质的提高
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企业家们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大多还大多是小学文化,只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发现商机一举致富。但是随着职业经理人的出现,中国的企业界发生了很大变化,真正意义上的CEO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和文化程度有了显著提高,他们中不仅有国内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还有国际上知名高校的毕业生甚至曾经在世界五百强企业担任要职。企业家素质的提高,使得中国的管理理念与国际接轨,开始注重理论的提炼和理性的提升,也对企业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企业走向世界
根据2012年福布斯公布的数据,中国大陆(含香港在内,不包括台湾)的上榜公司连续第9年增加,共有73家公司上榜,比去年增加了12家。中国大陆上榜公司数量已经超过了日本,仅次于美国的132家。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企业已经走向世界,参与到世界的竞争舞台,这使得更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为企业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3)企业发展的精细化和制度化趋势
精细化管理与企业文化管理是相辅相成的,是并行关系,它们之间并不矛盾。欧美大多数企业已经走过了精细化、制度化的管理阶段,正进入企业文化管理和自主管理的新阶段,而中国企业还在进行精细化管理中国化,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成为精细化管理的辅助手段,反过来精细化管理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方向和途径。
文化对制度一个是引领,一个是保证。美国的管理注重的是制度逻辑,日本的管理注重情感逻辑,而中国有自己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取其精华引入企业的制度建设中就能够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独特的中国式企业文化。
(4)成功范例提供借鉴,失败范例使人反思
北大方正被誉为是中国最成功的校办企业,为我国其它校办企业的各方面发展提供了借鉴,这里就不在累述。而校办企业的规模与实力正常情况下是与高校的实力等同的,所以也不好说哪些是最差的校办企业,但是通过与普通高校校办企业的对比就能够发现其不足之处,这是我们能够反思和吸取教训的地方。
4、威胁(Threats)
(1)盲目引进国外模式,不考虑国内实际
很多企业在导入企业文化建设时太注重西方的理念,丢掉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精华,没能实现中国化,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与西方的管理文化理念的结合,创造出具有我国文化印记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流于口号,流于雷同和文字游戏,真正能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企业凤毛麟角。
(2)校办企业的优势得到削弱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改革趋势之一是刺激民营企业的发展,活跃民间资本,减少非国家命脉行业的国有垄断。而高校校办企业作为非中央部委直属的中小型国企,会面临广大民营企业的冲击,原来的税收和土地等优惠政策不再存在。
(3)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化企业文化管理思想是把西方管理的硬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柔性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是刚柔运行相济的管理模式。所以必须在坚持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吸收国外制度管理的模式,而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的影响根深蒂固,是很难消除的,进而在高校校办企业建立制度管理和人性管理相结合的企业文化时产生不良影响。
四、对策建议
1.拓展融资渠道
投资主体单一、资金缺乏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高校校办企业。现在,教育部的指导意见使得校办企业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得到来自高校的投入,而校办企业本身资金有限,要使得高校校办企业能够迅速发展,必须结合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社会化。
2.注重高校和社会人才的搭配
由于校办企业的规模受到高校本身规模的限制,很难留住真正的人才,而许多通过学校的关系进入校办企业的同学的素质参差不齐。高校人才的供给与校办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的需求不匹配。
大部分来自高校内部的学生缺乏经验,还会出现企业内部的员工都互相认识,不利于正常开展工作。应增加社会招聘,适当控制高校人才的数量,使得高校人才与社会招聘的人才比例相协调,达到最高效率。
3.企业文化应突出个性
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结合国情,进行中国化,每个企业还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具体化和个性化,个性不鲜明,不仅存在于标语和口号,而且还存在于实际操作层面上。
校办企业的一个问题是缺乏个性。校办企业出自高校,本应是国内企业文化建设的先驱,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高校校办企业的文化缺乏个性。校办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不仅要求体现时代气息,更应体现在企业的个性与创新。但是当今中国大多的校办企业文化不外乎“团结、奋进、求实、向上、创新、以人为本、八荣八耻”这些内容,这种千篇一律的口号式理念,没有体现出企业的个性,真正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这类缺乏个性和创造的词语,是难于让校办企业中的文化精英产生共鸣和达成共识的。
4.完善制度化管理
良好的制度可以代替大量人力管理,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我们从欧美企业文化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建立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将有效改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激励机制,树立标杆;淘汰机制,敲响警钟。
5.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
对员工的任务分配和公司目标制定要切合实际,不要好高骛远。企业文化不是靠宣传产生的,重形式不重内容和实施只能造成负面影响,企业文化的建立关键是要得到员工的认可,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凝聚力。这些口号或者标语要能够实实在在的影响员工的心理和行为,使其产生归属感并提升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态度。日本著名马拉松运动员山田本一的故事告诉我们当目标被清晰地分解了,目标的激励作用就显现了,当我们实现了一个目标的时候,就能及时地得到正面激励,这对于培养我们挑战目标的信心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这样既使员工们建立了自信也有了成就感,对公司也就产生了是自己的胜利果实般的归属感。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深入人心,而且从第三部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未来校办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很多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管理干涉就像滚珠,文化协调就是润滑油,所以只要能够做到“师夷长技以制夷”,做到两者的完美结合,我国校办企业的发展一定能走在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