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程思政”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的不断推进,我国思政教学迎来了新的教学格局变化,清楚认识新的“大思政”格局才能更好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大思政格局下,思政教师和非思政教师应当同向同行、同心同力,共同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高校教育体系。
关键词:“大思政”;思政教师;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2-0158-01
一、“大思政”格局的认识与定位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要求,标志着“课程思政”从国家战略层面成了新的研究课题,开始逐步形成由“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共同组成的“大思政”格局。“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思政教学的主阵地,主要从宏观和理论角度进行思政教学活动,具有理论性、抽象性;“课程思政”则从各课程实际出发,将思政教学内容潜移默化融入各课程教学中,具有现实性、具体性。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实际上就是各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实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具体和抽象相结合的“大思政”格局。随后,主要从事“思政课程”教学的思政教师和从事“课程思政”教学的非思政教师之间也出现了相互交织。“课程思政”看似与思政教师无关,但在“大思政”格局下,思政教师和非思政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推动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反之,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对思政教师和非思政教师的发展也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二者辩证统一。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思政课程”具有理论性、逻辑性、抽象性,在高校主要是由思政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具有具体性、现实性,在高校主要是由非思政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三、思政教师与非思政教师关系
高校思政教师主要在高校从事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理论教学活动,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要宣传者,肩负重要历史责任和使命。高校非思政教师主要在高校从事着除思政课以外的其他课程教学活动,包括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等。两者从教学内容划分上看没有必然关系,但二者同处于社会主义大学之中,在同一社会意识形态下只是分工不同而已,特别在“大思政”格局下,两者呈现出必然联系,教学内容出现重叠部分,但各有侧重。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政教师对“课程思政”起到的作用是必然的。高校思政教师对“课程思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与非思政教师共同组成“大思政”教学团队,相互探索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协同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思政教师与非思政教师发展趋势
高校思政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不可替代,面对“课程思政”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思政教师寻求自我发展也是现实所迫。高校思政教师现状与“课程思政”的現实需要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高校思政教师只有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积极主动寻求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应对必然现实。除此以外,高校思政教师应该积极主动与高校非思政教师寻求合作,共同努力服务“大思政”格局。高校非思政教师在大思政格局也应当主动找寻发展道路,积极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结合点,扩大教育格局的理念,真正做到为“大思政”服务。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2]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60-64.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项)资助成果(项目名称:高职院校思政教学问题探析——非思政教师对思政教学的影响)(SZQ2017066)。
作者简介:杨斌,男,讲师,硕士,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思政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思政”;思政教师;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2-0158-01
一、“大思政”格局的认识与定位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要求,标志着“课程思政”从国家战略层面成了新的研究课题,开始逐步形成由“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共同组成的“大思政”格局。“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思政教学的主阵地,主要从宏观和理论角度进行思政教学活动,具有理论性、抽象性;“课程思政”则从各课程实际出发,将思政教学内容潜移默化融入各课程教学中,具有现实性、具体性。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实际上就是各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实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具体和抽象相结合的“大思政”格局。随后,主要从事“思政课程”教学的思政教师和从事“课程思政”教学的非思政教师之间也出现了相互交织。“课程思政”看似与思政教师无关,但在“大思政”格局下,思政教师和非思政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推动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反之,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对思政教师和非思政教师的发展也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二者辩证统一。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思政课程”具有理论性、逻辑性、抽象性,在高校主要是由思政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具有具体性、现实性,在高校主要是由非思政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三、思政教师与非思政教师关系
高校思政教师主要在高校从事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理论教学活动,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要宣传者,肩负重要历史责任和使命。高校非思政教师主要在高校从事着除思政课以外的其他课程教学活动,包括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等。两者从教学内容划分上看没有必然关系,但二者同处于社会主义大学之中,在同一社会意识形态下只是分工不同而已,特别在“大思政”格局下,两者呈现出必然联系,教学内容出现重叠部分,但各有侧重。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政教师对“课程思政”起到的作用是必然的。高校思政教师对“课程思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与非思政教师共同组成“大思政”教学团队,相互探索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协同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思政教师与非思政教师发展趋势
高校思政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不可替代,面对“课程思政”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思政教师寻求自我发展也是现实所迫。高校思政教师现状与“课程思政”的現实需要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高校思政教师只有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积极主动寻求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应对必然现实。除此以外,高校思政教师应该积极主动与高校非思政教师寻求合作,共同努力服务“大思政”格局。高校非思政教师在大思政格局也应当主动找寻发展道路,积极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结合点,扩大教育格局的理念,真正做到为“大思政”服务。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2]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60-64.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项)资助成果(项目名称:高职院校思政教学问题探析——非思政教师对思政教学的影响)(SZQ2017066)。
作者简介:杨斌,男,讲师,硕士,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思政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