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平时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提供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机会。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它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明显的特征。这样的形式,在课堂上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较好方式。现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就合作学习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是合作学习的基石。
合作学习首先要组建好合作学习的小组。教师在小组活动期间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努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时我就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你可以这样说,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或者说我帮你补充一下……”为了培养学生友好合作,在活動中我有意安排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如在用小棒摆时,我把给每个人的小棒合在一起,每组准备一份小棒,操作时我注意观察每个人的表现,发现有的小组的学生在争抢,这些小组在活动时不仅秩序乱而且任务完成得也慢,但是也有几个组表现得很好,任务完成得很快,这时我就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让学生进行讨论,并且让表现好的小组说一说他们是怎样做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他人友好合作的品质。有了良好的合作习惯,合作学习才能成为现实并发挥其合作的功效.
二、激发动机是合作学习的关键。
人的任何活动一般总是由一定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合作学习动机是为激发学生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妙趣横生的导入,利用直观、形象、生动、美丽的主题图案创设愉悦的情境,提出迷离的悬念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都可以作为外在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合作动机。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计算”时,一进课堂不是直奔课题,进行枯燥的加减计算,而是创设了模拟购物的数学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自演售货员与顾客,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得井然有序,兴趣盎然。通过购物付款,学生对“元、角、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里教师实际上给孩子们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且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不仅唤起了孩子们求知的内驱力,而且作为一种外在刺激的诱因,激发了孩子们合作的动机,合作学习才能取得成功,达到合作的目标.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小学数学课程的大多数内容都适合进行合作、竞争和个性化的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合作学习。在学生还没有养成合作习惯的时候,有必要选择一些特别适合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来作为开端,然后引导学生逐渐习惯这种学习方式。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我们必须掌握两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是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出合作学习的教育价值。我们认为:在没有任何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如“小明第一天做了5朵红花,第二天做了3朵红花,小明一共做了多少朵红花?”这样的问题就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而教学“统计”有关内容就有合作学习的价值,有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二是从教学内容中提炼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如果离开了学生独立思考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我们的教学如果一味追求合作学习而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一方面会使学生无法交流,另一方面会造成对好学生的“垄断”,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丧失,将会产生依赖情绪。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合作学习的前提,责任制至关重要.
四、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的重点。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讨论交流,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信息联系反馈能够在多层面、多方向 上展开,能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教学也因此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同时,通过讨论交流可以把合作学习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体组员或全班学生的共同认知成果,可以互相启发,拓展思维,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教师将颜色、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几何形体分发到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在引导学生基本分辨出形状、大小、颜色不同之后,要求各组把这些形体分成几堆,并互相说说是怎样分的。每一个小组上台展示并介绍分法时,便会引起小朋友们的一场激烈争论,其中有一组说到是按颜色分成两堆时,一学生立即反驳说:“按颜色分只能分成两堆,分得太少,按形状分可以分很多堆”,争论的焦点便成了分多分少的问题了,脱离了分类的标准与方法。因此,教师及时指导,要求每个小组都说说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肯定了小朋友的发言,并总结归纳了分类的方法。这样,使得数学课教学变得有血有肉,生气勃勃。不仅丰富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满足了学生认识的心理需要,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精神,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要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习惯和技能的培养,发挥合作学习应有的效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去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一、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是合作学习的基石。
合作学习首先要组建好合作学习的小组。教师在小组活动期间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努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时我就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你可以这样说,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或者说我帮你补充一下……”为了培养学生友好合作,在活動中我有意安排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如在用小棒摆时,我把给每个人的小棒合在一起,每组准备一份小棒,操作时我注意观察每个人的表现,发现有的小组的学生在争抢,这些小组在活动时不仅秩序乱而且任务完成得也慢,但是也有几个组表现得很好,任务完成得很快,这时我就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让学生进行讨论,并且让表现好的小组说一说他们是怎样做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他人友好合作的品质。有了良好的合作习惯,合作学习才能成为现实并发挥其合作的功效.
二、激发动机是合作学习的关键。
人的任何活动一般总是由一定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合作学习动机是为激发学生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妙趣横生的导入,利用直观、形象、生动、美丽的主题图案创设愉悦的情境,提出迷离的悬念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都可以作为外在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合作动机。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计算”时,一进课堂不是直奔课题,进行枯燥的加减计算,而是创设了模拟购物的数学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自演售货员与顾客,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得井然有序,兴趣盎然。通过购物付款,学生对“元、角、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里教师实际上给孩子们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且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不仅唤起了孩子们求知的内驱力,而且作为一种外在刺激的诱因,激发了孩子们合作的动机,合作学习才能取得成功,达到合作的目标.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小学数学课程的大多数内容都适合进行合作、竞争和个性化的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合作学习。在学生还没有养成合作习惯的时候,有必要选择一些特别适合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来作为开端,然后引导学生逐渐习惯这种学习方式。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我们必须掌握两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是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出合作学习的教育价值。我们认为:在没有任何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如“小明第一天做了5朵红花,第二天做了3朵红花,小明一共做了多少朵红花?”这样的问题就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而教学“统计”有关内容就有合作学习的价值,有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二是从教学内容中提炼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如果离开了学生独立思考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我们的教学如果一味追求合作学习而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一方面会使学生无法交流,另一方面会造成对好学生的“垄断”,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丧失,将会产生依赖情绪。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合作学习的前提,责任制至关重要.
四、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的重点。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讨论交流,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信息联系反馈能够在多层面、多方向 上展开,能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教学也因此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同时,通过讨论交流可以把合作学习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体组员或全班学生的共同认知成果,可以互相启发,拓展思维,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教师将颜色、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几何形体分发到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在引导学生基本分辨出形状、大小、颜色不同之后,要求各组把这些形体分成几堆,并互相说说是怎样分的。每一个小组上台展示并介绍分法时,便会引起小朋友们的一场激烈争论,其中有一组说到是按颜色分成两堆时,一学生立即反驳说:“按颜色分只能分成两堆,分得太少,按形状分可以分很多堆”,争论的焦点便成了分多分少的问题了,脱离了分类的标准与方法。因此,教师及时指导,要求每个小组都说说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肯定了小朋友的发言,并总结归纳了分类的方法。这样,使得数学课教学变得有血有肉,生气勃勃。不仅丰富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满足了学生认识的心理需要,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精神,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要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习惯和技能的培养,发挥合作学习应有的效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去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