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分析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效果及对切口感染发生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2020年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为观察对象,以治疗方法不同为原则进行分组,采用传统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60例),采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组(60例)。分析比较两组切口愈合情况、切口感染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切口甲级愈合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以及肠道粘连、肠梗阻、尿路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针对急性阑尾炎患者,实施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的效果优于传统切除术,患者术后切口愈合快且良好,切口感染率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57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9-120-01
急性阑尾炎是急诊科常见的一种急腹症,一般由阑尾管腔堵塞、细菌感染等原因导致,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伴发热、恶心、呕吐、右下腹有固定压痛点为典型症状,一旦发病必须及时诊治,早点实施手术切除有助于患者机体尽早康复[1]。传统的阑尾炎切除术多采用麦氏切口法切除,但该术式切口较大,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创伤,术后也会遗留瘢痕,并发症也较多,不利于患者康复。近年来,随着微创理念在临床上普及地深入,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凭借切口小、损伤轻、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在急性阑尾炎治疗中取得显著成效,且疗效备受临床学者青睐与患者认可[2]。基于此,本文现就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效果进行探讨,并分析该术式对急性阑尾炎切口感染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2020年我院共收治急性阑尾炎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研究组中男女各32、28例,最大年龄65岁,最小20岁,平均(40.57±5.31)岁,发病至手术时间3~32h,平均(16.54±2.38)h。对照组男女各33、27例,最大年龄68岁,最小21岁,平均(41.68±5.44)岁,发病至手术时间3.5~32h,平均(17.20±2.42)h。通过比较两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发病至手术时间)发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纳入标准:均与《外科学》中急性闌尾炎诊断标准相符,均为首次发病,发病32h内就诊,无手术禁忌症,无严重腹膜炎、明显包块及感染病,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研究内容并同意参与。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合并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及肠梗阻、有手术禁忌症、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及精神障碍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传统切除术治疗,实施硬膜外麻醉,从麦氏点开始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等,将腹内斜肌和腹横肌钝性分离,腹膜切开后探寻盲肠、结肠位置,并明确阑尾位置。对系膜近端行贯穿缝扎,然后对阑尾根部进行结扎处理,在根部盲肠壁内实行荷包缝合,在距离结扎线5cm处将阑尾切除,消毒残端将其埋进盲肠内,逐层缝合切口。
研究组接受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行硬膜外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后在麦氏点压痛最明显处作2cm左右纵行小切口,将皮肤、皮下组织切开,直至深入腹外斜肌筋膜,对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进行钝性分离,之后切开腹膜。应用拉钩将腹膜牵开、外翻,妥善固定,若周围有脓液、渗液,先用无菌敷料将其沾干净,沿着结肠寻找阑尾位置,利用阑尾钳将阑尾末端夹住,将系膜和血管结扎,后将病变阑尾切除干净,保留的残端消毒后埋进盲肠内。如若阑尾不易寻找,可逆行实施阑尾切除术。使用0.9%氯化钠溶液和甲硝唑冲洗干净腹腔,缝合腹膜,逐层缝合切口。两组术后均行抗感染治疗,保持创口干燥、清洁,定时更换敷料。
1.3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切口愈合情况,共分为甲、乙、丙三个分级。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红肿、硬结等症状为甲级愈合;术后切口愈合良好,但有轻度感染、红肿或硬结情况为乙级愈合;术后切口愈合较差,有明显化脓或感染现象,甚至要行引流术治疗,为丙级愈合[3]。同时对比两组切口感染、肠道粘连、肠梗阻、尿路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0.0软件计算研究数据,以[n(%)]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若P<0.05,表示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后切口愈合情况
研究组切口甲级愈合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乙级、丙级愈合占比较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要更低(P<0.05),见表2。
3.讨论
急性阑尾炎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等特点,必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控制症状、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是其治疗要点。目前,临床对于急性阑尾炎的治疗原则为尽早手术切除阑尾,以便尽早切除病灶,促进患者康复。一直以来,麦氏切口阑尾切除术都被认为是切除阑尾的有效方式,其切口长度一般为5~7cm,不过随着人们对切口美观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患者并不满意这一长度。有研究也指出,传统切口创伤较大、术中出血量多,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切口感染风险高,对患者术后恢复十分不利[4]。
随着近些年外科微创技术地不断发展,急性阑尾炎的微创治疗也有了明显进展,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其不但操作便捷、避免患者开腹痛苦,而且还符合患者对切口美观度的要求,深受患者认可及临床学者青睐。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研究组实施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后,其切口甲级愈合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切口感染发生率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急性阑尾炎患者实施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能够促进切口良好愈合,减少切口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是微创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少,在麦氏点作2cm斜切口即可进行术中操作,避免因切口过大而引起牵拉反应,减轻对切口周围皮肤、组织及腹腔内脏器的刺激,而且小切口还能减少对肌层组织所造成的机械性损伤,保护腹腔脏器,有利于患者术后尽快恢复[5]。此外,小切口可以降低切口感染风险,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总之,对急性阑尾炎患者实施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可加快术后切口愈合,且切口感染率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宋艳波.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对急性阑尾炎的治疗效果、切口感染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34):68-69.
[2]胡波.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3):405-407.
[3]李立全.急性阑尾炎患者应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的治疗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4):91-92.
[4]王鹏.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研究[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7):235-236.
[5]姜海苹.小切口阑尾切除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疗效及安全性比较观察[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19):64-65.
作者简介:罗宗谦,(1966-04),男,汉族,广西贺州市人,大专,普外科主治医师,贺州市八步区铺门镇中心卫生院,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普外科临床工作及内儿科工作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57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9-120-01
急性阑尾炎是急诊科常见的一种急腹症,一般由阑尾管腔堵塞、细菌感染等原因导致,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伴发热、恶心、呕吐、右下腹有固定压痛点为典型症状,一旦发病必须及时诊治,早点实施手术切除有助于患者机体尽早康复[1]。传统的阑尾炎切除术多采用麦氏切口法切除,但该术式切口较大,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创伤,术后也会遗留瘢痕,并发症也较多,不利于患者康复。近年来,随着微创理念在临床上普及地深入,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凭借切口小、损伤轻、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在急性阑尾炎治疗中取得显著成效,且疗效备受临床学者青睐与患者认可[2]。基于此,本文现就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效果进行探讨,并分析该术式对急性阑尾炎切口感染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2020年我院共收治急性阑尾炎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研究组中男女各32、28例,最大年龄65岁,最小20岁,平均(40.57±5.31)岁,发病至手术时间3~32h,平均(16.54±2.38)h。对照组男女各33、27例,最大年龄68岁,最小21岁,平均(41.68±5.44)岁,发病至手术时间3.5~32h,平均(17.20±2.42)h。通过比较两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发病至手术时间)发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纳入标准:均与《外科学》中急性闌尾炎诊断标准相符,均为首次发病,发病32h内就诊,无手术禁忌症,无严重腹膜炎、明显包块及感染病,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研究内容并同意参与。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合并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及肠梗阻、有手术禁忌症、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及精神障碍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传统切除术治疗,实施硬膜外麻醉,从麦氏点开始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等,将腹内斜肌和腹横肌钝性分离,腹膜切开后探寻盲肠、结肠位置,并明确阑尾位置。对系膜近端行贯穿缝扎,然后对阑尾根部进行结扎处理,在根部盲肠壁内实行荷包缝合,在距离结扎线5cm处将阑尾切除,消毒残端将其埋进盲肠内,逐层缝合切口。
研究组接受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行硬膜外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后在麦氏点压痛最明显处作2cm左右纵行小切口,将皮肤、皮下组织切开,直至深入腹外斜肌筋膜,对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进行钝性分离,之后切开腹膜。应用拉钩将腹膜牵开、外翻,妥善固定,若周围有脓液、渗液,先用无菌敷料将其沾干净,沿着结肠寻找阑尾位置,利用阑尾钳将阑尾末端夹住,将系膜和血管结扎,后将病变阑尾切除干净,保留的残端消毒后埋进盲肠内。如若阑尾不易寻找,可逆行实施阑尾切除术。使用0.9%氯化钠溶液和甲硝唑冲洗干净腹腔,缝合腹膜,逐层缝合切口。两组术后均行抗感染治疗,保持创口干燥、清洁,定时更换敷料。
1.3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切口愈合情况,共分为甲、乙、丙三个分级。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红肿、硬结等症状为甲级愈合;术后切口愈合良好,但有轻度感染、红肿或硬结情况为乙级愈合;术后切口愈合较差,有明显化脓或感染现象,甚至要行引流术治疗,为丙级愈合[3]。同时对比两组切口感染、肠道粘连、肠梗阻、尿路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0.0软件计算研究数据,以[n(%)]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若P<0.05,表示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后切口愈合情况
研究组切口甲级愈合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乙级、丙级愈合占比较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要更低(P<0.05),见表2。
3.讨论
急性阑尾炎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等特点,必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控制症状、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是其治疗要点。目前,临床对于急性阑尾炎的治疗原则为尽早手术切除阑尾,以便尽早切除病灶,促进患者康复。一直以来,麦氏切口阑尾切除术都被认为是切除阑尾的有效方式,其切口长度一般为5~7cm,不过随着人们对切口美观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患者并不满意这一长度。有研究也指出,传统切口创伤较大、术中出血量多,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切口感染风险高,对患者术后恢复十分不利[4]。
随着近些年外科微创技术地不断发展,急性阑尾炎的微创治疗也有了明显进展,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其不但操作便捷、避免患者开腹痛苦,而且还符合患者对切口美观度的要求,深受患者认可及临床学者青睐。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研究组实施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后,其切口甲级愈合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切口感染发生率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急性阑尾炎患者实施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能够促进切口良好愈合,减少切口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是微创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少,在麦氏点作2cm斜切口即可进行术中操作,避免因切口过大而引起牵拉反应,减轻对切口周围皮肤、组织及腹腔内脏器的刺激,而且小切口还能减少对肌层组织所造成的机械性损伤,保护腹腔脏器,有利于患者术后尽快恢复[5]。此外,小切口可以降低切口感染风险,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总之,对急性阑尾炎患者实施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可加快术后切口愈合,且切口感染率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宋艳波.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对急性阑尾炎的治疗效果、切口感染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34):68-69.
[2]胡波.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3):405-407.
[3]李立全.急性阑尾炎患者应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的治疗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4):91-92.
[4]王鹏.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研究[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7):235-236.
[5]姜海苹.小切口阑尾切除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疗效及安全性比较观察[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19):64-65.
作者简介:罗宗谦,(1966-04),男,汉族,广西贺州市人,大专,普外科主治医师,贺州市八步区铺门镇中心卫生院,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普外科临床工作及内儿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