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小说词语辨释二则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123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时研读中古小说时,每每得益于时贤大作的启发,许多词语训释的疑问冰释于怀。但也有个别词语的解释终觉欠妥,于是进一步做了一点探讨。今选出两条考释结果呈献于下,囿于水平,多有妄说,望同行不吝指教。
  澳
  《世说新语•汰侈》:“王君夫以糒澳釜,石季伦用蜡烛作炊。”《异苑》卷一:“晋义熙初,晋陵薛愿有虹饮,其釜澳须臾,噏响便竭。愿辇酒灌之,随投随涸,便吐金满釜。于是灾弊日祛,而丰富岁臻。”
  《汉语大词典》“澳2(ào)” 的首义是“刷洗”,所举书证就是上面两例。[1]P3441而根据我们的考察,以上两例中的“澳”都不是“刷洗”之义。试分述于下:
   先看《世说新语》例。《资治通鉴》卷八一“晋太康三年”:“愷以澳釜,崇以蜡代薪。”胡三省注:“今台、明谓以水沃釜为澳镬。”徐震堮先生据此解释“糒澳釜”说:“糒,干饭。谓以饧糖和饭擦锅子。”[2]P469随后,《世说新语》研究者几乎都用“洗刷、擦洗”来解释“澳”。然而,用饧糖或是干饭来擦洗锅,确实让人费解,所以《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才会想当然地把这句改为“以酒沃釜”,语意似通,但已非原文。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地域色彩很浓的口语词,从传世文献中很难找到更多的用例来准确地加以训释,反倒是世代口口相传至今的方言口语,有时能提供给我们满意的答案。本条讨论的两例“澳”,就属于这样的口语词。
   许宝华、宫田一郎先生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词典》:“燠:①<动>加热;烧;炒。江淮官话。”并举例说“把饭燠一下”的“燠一下”是“烧一下或热一下”的意思。[3]P7287这说明,“燠(ào)”在现代方言中有“加热”义。古书中“澳”、“燠”两字常常相通,《太平御览》卷四九三引《晋书》记载王恺和石崇斗富事时,“澳”就作“燠”,所以,《世说新语》中的“澳”正当用“加热”来解释。
   但是,这样一来,“糒”用在这里又该如何解释?“”是饴糖,“糒”是干饭。饴糖在古代应算是易燃物了,《周礼•秋官•司烜氏》:“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贾公彦疏:“庭燎所作,依慕容所为,以苇为中心,以布缠之,饴密灌之,若今蜡烛。”饴密,即饴蜜,指蜜糖,因为易燃,所以作为庭燎的材料。《搜神记》卷二记天竺胡人表演幻术:“其吐火,先有药在器中,取火一片,与黍糖合之,再三吹呼,已而张口,火满口中。因就爇取为炊,则火也。”黍糖,是用黍米熬成的糖,即“饴糖”。这里的幻术使用黍糖,是利用它易燃来达到“火满口中”的效果。而作为干粮的“糒”,是晒得极干的米饭,至少也算得上可燃物了。正是因为王恺用饴糖和干饭作燃料,石崇才用蜡烛作燃料与他斗富。
   现在我们回到“澳釜”上来。“澳釜”就等于今天说的“烧锅”,类似的说法有“炊釜”,如《搜神记》卷十七:“东莱有一家姓陈,家百余口,朝炊釜不沸。举甑看之,忽有一白头公,从釜中出。”有“燃釜”,如《齐民要术•醴酪第八十五》:“(釜)治令不渝法:以绳急束蒿,斩两头令齐。着水釜中,以干牛屎燃釜,汤暖,以蒿三遍净洗。抒却水,干燃使热。”此处用干牛屎燃釜,与用饴糖和干饭澳釜功用一样,只是后者的成本远远高出前者而已。还有“熬锅”,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二:“那滴珠是个好人家儿女,心里尽爱清闲,只因公婆凶悍,不要说日逐做烧火、煮饭、熬锅、打水的事,只是油盐酱醋,他也拌得头疼了。”此处“熬锅”指做菜,或即“澳锅”音变而成。
   总之,“王君夫以糒澳釜,石季伦用蜡烛作炊”的意思是:王恺用饴糖和干饭烧锅,石崇用蜡烛做饭。
   再看《异苑》例。如果把“澳”解释为“刷洗”,下一句“竭”就没有着落,叙述不明。所以曾良先生另有新解:“‘釜澳’这里是同义并列复举,指一种炊锅。‘澳’这里义同‘釜’,这是浑言之……‘澳’的本字当是‘’。”[4]然而“”是主要用来烙饼的平底锅,与文中虹饮的故事明显不合。
   我们仍然可以借助方言来解决这个问题。《广韵》去声“号”韵:“燠,燠釜,以水添釜。”《说文•水部》:“洎,灌釜也。”段玉裁注:“灌者,沃也。沃,今江苏俗云燠。”近人应钟《甬言稽诂•释食》:“甬俗灶上有汤锅,灌水入锅曰燠。”《汉语方言大词典》:“澳:①<动>戽水于锅。吴语。”[3]P7157由此可见,“燠”(澳)确有“以水添釜”之义。
   《异苑》中的“澳”,《太平御览》卷十四引作“燠”,两字相通,我们正可用“添水于锅中”来解释。“其釜澳须臾,噏[翕]响便竭”的意思是:薛愿的锅里添加水后一会儿,迅速就被喝完。
   综上所述,《汉语大词典》“澳2(ào)”的“刷洗”义下所举两个书证中的“澳”都没有“刷洗”的意思,“澳”的“刷洗”义是很难成立的。
  黄头
  《世说新语•假谲》刘孝标注引《异苑》:“帝躬往姑孰,敦时昼寝,卓然惊悟,曰:‘营中有黄头鲜卑奴来,何不缚取!’帝所生母荀氏,燕国人,故貌类焉。”
  上文中的“黄头鲜卑奴”,《世说新语》正文作“黄须鲜卑奴”,吴金华先生说:“‘黄头’是‘黄须’之误,应据《世说》之文校正。”他认为“黄头”当作“黄须”的主要原因是:“‘黄头’即黄脸皮,与‘鲜卑奴’的特征不合。”[5]P213-214我们认为这一说法值得商榷。
  在中古时期,“头”与“发”常常作为同义词来使用。如《太平御览》卷八二四引《魏略》:“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结草以为蓑裳,被头徒跣。每出,见妇人,则隐翳,须去乃出。”被通披,被头,指头发散乱。《拾遗记》卷二:“(成王)六年,然丘之国献比翼鸟,雌雄各一,以玉为樊。其国使者皆拳头尖鼻,衣云霞之衣,如今‘朝霞’也。”拳通卷,拳头指头发卷曲。《晋书•王珣传》:“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皆未易才也。’”黑头公,指头发尚黑而居高位。《世说新语•容止》:“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乱头,指头发蓬乱。
  因此,“黄头”有时是“黄发”之义。如《太平御览》卷三七三引《广志》:“黄头夷,发黄如苕帚。”又卷七九〇引《异物志》:“黄头人,群相随行,无常居处。其类与禽兽同,或依大树,以草被其枝上,而庇阴其下。发正黄,如扫帚。见汉人,散入草,终不可得近。”这两例“黄头”,不仅表示“黄发”义,而且用来指称外族人。“头黄”也可指“发黄”,如《法苑珠林》卷二七引《杂譬喻经》:“萨薄少时到二国中间,见有罗刹,身长一丈三尺,头黄如蓑,眼如赤丁,举体鳞甲,更互开口,如鱼鼓鳃。”吴先生在证明“黄头”就是指黄脸皮时,只举了下面一例:《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襄阳记》:“黄承彦者……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实际上,这里的“黄头”仍然是“黄发”之义,“黄头黑色”就是说头发枯黄,肤色黝黑。
  在唐宋人的诗句中也有“黄头鲜卑”的说法,如唐代张籍《永嘉行》诗:“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诗中叙写西晋灭亡的史事时,称鲜卑为“黄头”。宋代曾季貍《秦女行》诗:“年长以来逢世乱,黄头鲜卑来入汉。妾身亦复堕兵间,往事不堪回首看。”在他们的意识中,头发黄确实是鲜卑人重要的相貌特征。
  由于鲜卑族源多元,血统混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部落集团,所以对他们的外貌特征史学界存在较大的争论。而“黄头”词义的确定,应该有助于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对于晋明帝的外貌,我们还不能轻易断定“黄须”为是,“黄头”为非,因为人体的须、发颜色往往相同,而且头、须二字形体易混,上文所引《襄阳记》“黄头黑色”一句,《初学记》卷十九就引作“黄须黑色”。有研究东北古代民族史的学者指出:“黄头指的是金发,黄须指的是黄胡子,晋明帝的相貌特征就是金发黄胡子。”[6]我认可这一说法。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缩印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2]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
  [3]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
  [4]曾良《南北朝笔记小说零札》,《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3期
  [5]吴金华《世说新语考释》,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6]杨军《鲜卑人中白种人来源考》,《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通讯地址:610036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最近,上海市闵行区人才开发调节中心对全区乡镇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和发挥作用情况,进行了追踪调查,欣喜地看到:作为区人才开发重点的乡镇,通过招贤纳才,已初步形成一个活力强
李丽芳只身一人留在上海,但她没有时间寂寞、孤独。她先是被安排在兰心大剧院演了一出现代京戏《松骨峰》。《松骨峰》是1964年10月旅大市京剧团首演的一出现代京剧,由闻占萍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由我院讲师任吉堂主持研究的此项成果,对钢筋加工工艺中的冷塑性变形机理和最佳工艺参数选择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国内独创了冷拉拔减径、冷轧成型的工艺方式。对工艺参数优化
艺术体操是一个新兴的体育项目,被称为一项“美”的运动,目前,已在世界许多国家蓬勃开展。艺术体操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是以动态造型美为核心,以优美的音乐旋律
中华武术概说武术武术又称为功夫、武功、国术或武艺。以技击为基本特征的中华武术,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传统体育的瑰宝。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具有内外合一,
摘要:默会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无法通过语言文字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基于默会知识论,对如何促进学生领悟、掌握体育教学中的默会知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默会知识 运动技能 体育教学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默会知识的概念。他提出,默会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明确表达的知识。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的核心观点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能够言
一是加强宣传,发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花园式社区创建工作,提高居民绿化尽责率;二是科学规划,有序开展园林小城镇建设,按标准督促指导小城镇绿化美化建设;三是不断完善,指导各
八卦门中素有七十二拿之说,其实原传的八卦门中并无擒拿法,如八卦技击四十八法诀中云:八卦之手不讲拿,我拿人兮我亦差。现在八卦门中流传的擒拿法,主要归功于大枪刘德宽先生,他在他创编的直趟六十四散手掌中渗入了部分擒拿手法。有些八卦前辈们入八卦门之前就精通擒拿术,将其带入八卦门中,从而大大丰富了八卦门技艺。而后代代相传,不断发展完善,便形成了目前较为系统的八卦门擒拿术。然其应用变化皆出于六把总拿。故六把总
赵守训教授1922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北部的一个中医世家。中学毕业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他参加了野战医院的药房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的药学生涯。1939年他进入药校学习,19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