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我们请来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的四位核心成员,他们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课程标准组负责人巢宗琪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方智范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雷实教授,以及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峰教授,一起聊聊有关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话题。
一、 拥有扎实的文化底蕴
巢宗祺:提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我想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原来有一位叶老先生,他把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概括起来叫“一一三”。就是一口普通话,一手漂亮字,三百篇诗文。这话是上世纪60年代说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还有了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说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另外,除了300篇文章,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他还需要语言的、文字的、文学的等方面的一些专业素养。
王云峰:一笔好字,一口流利清晰的普通话,这些都是基本素养,但更多的还是技能性的素养。掌握这些技能对一位小学语文老师来说,是必须的;但仅有这些又是不够的。一个好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有非常扎实的文化基础。说教师要熟读背诵三百篇优秀诗文,强调的是要给教师打下一个比较好的文化底子,这非常对!我非常赞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仅仅靠记背又是不够。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有必要的积累,更要注意多读书,读好书,养成爱书、读书、藏书的习惯。要在读书中品味汉民族语言独特的韵味,在读书中感悟思想的光辉,在读书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在读书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他对言语的品味、感受和把握,是通过他的教学直接传达给孩子的。在孩子语言的启蒙阶段,给他一个扎实的文化基础尤其重要。因此,教师语文素养的整体水平对语文教学工作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要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首先是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为教师打下一个良好的文化底子,自觉培育良好的读书习惯。
雷实:我们可以把这三百篇诗文理解成一个最基本的文化积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他应该在很多方面有这些“三百”。如文学方面,像《论语》、《孟子》应该通读、《庄子》、《左传》等经典需要部分选读,也得有个两三百;还有童话,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研究儿童文学。除了读够两三百篇儿童文学作品之外,语文老师还需读些科技、艺术类的文章,这里也有一个基本的两三百。此外还有教育学、心理学的东西也要有一定的积累。我特别建议语文老师,要把近现代有过的一些教育改革实验了解一下。比如我们过去的多种识字方法的一些实验,还有二三十年代在我国开展过的种种改革实验.我们现在课程改革提倡的一些教学方法,在二三十年代,有些曾经实验过,例如斯霞老师在《我的教学生涯》一书中,记述她开展“设计教学法”实验,领着小学二年级学生研究当时的南京,与我们的“综合性活动”十分相似。当然,我们现在的理念更先进了,内容更丰富了。了解历史,我们会更理智些,改革也会更坚定。
方智范:在小学课堂中,我经常看到追求表面的热闹和活跃的一些现象。一些比较年轻的小学语文教师,跟学生有一种很好的亲和力,形象也好,普通话又标准,具备了非常好的自身条件。但他(她)对课程改革提倡的教学方式有误解,认为多用多媒体,或者是唱唱、跳跳、做做游戏就是新课程的课堂。他们把很多的精力花在自我形象设计上,去刻意地向节目主持人靠拢,而没有把工夫花在像读书、扩大视野、注重积累这些方面。我觉得小学语文老师首先应该具有的是书卷气,要有情趣和品位。当然我不否定,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能够唱歌、跳舞,与同学做游戏,自我形象设计好等等是很好的条件,但是光有这些不行,特别如果把课堂教学引导到展现自我风采,而不是用自己的比较高的语文素养去带领学生,带领我们的下一代去培养这种比较好的语文素养,那就成问题了。课程改革提倡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课堂上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情况,有很多来自于学生,或者是他提出的疑问,或者是他的别解,你如何去判断他哪些理解是有道理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可以通过引导去点拨纠正的,哪些是可以适当提升的?这里边就在于你老师的素养。如果说你心中有底气,你的视野宽,你的方法多,我想你就基本上能够把那种看似消极的教学因素转化成有用的教学资源。所以我觉得,说来说去,我们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是最重要的。
巢宗祺:我以前的一个语文老师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评论家。课上往往他看问题的眼光能使我们一下子提升许多,那是被自然而然地提升起来的。老师本人的底气对学生,是在发生着不知不觉的影响,那是内涵的影响。
二、 带着问题去读书
方智范:一线的小学语文老师工作负担很重,家庭还有拖累,很多还要做班主任,一些老师会提出,哪有那么多时间去看书呢?我想应该说什么书都很重要,就当前课程改革的实践进程来说,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在工作中带着问题去读书。小学语文老师一般来说,他不需要专门去搞理论研究,或者专门在中文专业的哪一个专业方向上进行很深的探索。但是语文教学涉及面广,对一个小学语文老师,知识、能力、理论包括思想方法,他的底蕴素养,是一种全面的要求。面对这种挑战,我建议老师们针对一些需要思考、需要探索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去选读一些书。有一些可以精读,有一些可以泛读,养成平日随便翻翻的习惯,获得一个基本的读书量和一个读书的面,具有比较开阔的视野。所以我提倡带着问题读书,提倡养成随便翻翻的读书习惯。这样当你碰到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你会忽然联系到自己曾经看过的哪本书、哪件事、哪个观点。我希望老师们能够采取多种方法读书,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王云峰:结合实际工作去读书是很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去发现问题,通过有目的的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再运用获得的新知识解决问题,这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专业成长的一条途径。前两年,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一位老师和顺义天竺中心小学的老师围绕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做了一个教学改革的研究。大学的老师在实验中发现,发现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对汉字的理解不够,建议老师们对点儿文字学的书,还给老师们开了书目。刚开始,老师们觉得汉字很枯燥,要读那些文字学的书很没意思。后来在工作中逐渐发现,有一点文字功底对教学字非常有好处。比如教孩子认识春天的“春”字。《说文解字》里讲,春是草木萌生之态。看那个篆字,就是一个地平线,有出头的小草,有刚刚冒丫的草,于是大家理解了,在春阳抚育下,草刚刚发芽的那个状态、那个季节就叫春。老师对这个字有一个领悟,读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瞧去,田野里、园子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他就很容易感受到所谓“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后来他们在上课时就自觉地选用了一些甲骨文、篆字,把这些字的图片通过多媒体给孩子展示,教学效果很好。在那两年与教师开展实验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对我说,开始对汉字没感觉,现在快成了汉字迷了,特别喜欢去读解释汉字的书。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读书学习,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增强了,对汉字的理解深入了,对汉字的领悟更深了,对母语的情感也就更深厚了。老师对汉语言文字有了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理解,在教学中就会比较自然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关注孩子们在读什么,跟孩子一起读书,这对老师来说也是提升他对新知识的理解,扩展他的视野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对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是很有帮助的。
雷实:语文老师要把读书当做一种享受。有一位小学语文老师曾经跟我说,他暑假要下决心把《论语》读完。我说那很苦的,他说他要下决心读一次。读了一个暑假,写了一万多字的读书笔记。我相信这个老师的这个暑假,在他一辈子回忆当中,会感觉到非常的有意义。当语文老师把读书当成一种享受之后,他就不感觉到是外在的你要我读书,而是变成自己需要读书了。当然这里我呼吁各级领导要给老师一些读书的时间。没有时间读书,没有闲暇,就没有创造。语文老师读书,终究因为语文是你的职业,是你的吃饭的根本,所以不但要读,还要动点笔墨,写点札记,因为你的赖以生存的职业是要利用你的语文素养去教育培养后一代人的语文素养。
三、 做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巢宗祺: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语文老师在读书当中,在生活当中,应该要培养一些生活的情趣。
雷实:语文老师要把生活当成一种具有审美意味的享受。有的老师会唱歌,会画画,有一两种爱好,这种生活状态就是是很好的,除此,可能对小学语文老师来说还另有重要意义。有一次某小学招新老师,我们的一些本科生去报考,结果一个都没有留下。为什么?很多学生读到高中,既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也不会打球,只会做试卷,应聘要求展示才艺时,一个都不行。这件事给大学生带来一点震撼。所以老师们要会一些才艺,有点自己的爱好,这样他跟学生在一起,就会觉得生活很有乐趣,学生会更热爱老师。
巢宗祺:前两年华东师范大学制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时,我就提出,每一个学生至少要有一种业余爱好,要把它纳入我们的专业素养中来考虑。一个人如果说他没有这么一种爱好,这个人会变得很乏味。书法、绘画,比如说是弹弹琴,唱唱歌,哪怕你是养养花等都可以。
方智范:教师拥有多种的兴趣爱好,就奠定了他有诗意化的人生。
四、 关注每一个细节
巢宗祺: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还认为特别重要的,是要对孩子有爱心。你的爱心体现在每一个细小的细节上。有的时候,你的一个不经意的举措,一句对孩子的回答都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辈子。
我小时候就是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父亲跟我的老师说这孩子喜欢看看书,家里的那些书,对他已经不合适了。于是老师在安排班里借书的时候,那一次让我站在第一个,第一个借书,也就是由我先挑书。周围的同学看到老师这么对你好,让你第一个挑,大家都围着你,这个时候自己找到了很好的感觉。从此,跟那位老师非常的配合,上那个老师的课一点不调皮。老师他自己可能根本是不会把这事当成一回事,但他的一个很小的举动,却影响了我今后的发展。
王云峰:这是一个很细心的老师,又能因势利导,善于利用各种教育机会使孩子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激励孩子成长。
方智范:教师给学生的是一个无声的奖励,比现在我们课堂上流行的“你真棒”,“你真优秀”,要有用得多。
一、 拥有扎实的文化底蕴
巢宗祺:提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我想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原来有一位叶老先生,他把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概括起来叫“一一三”。就是一口普通话,一手漂亮字,三百篇诗文。这话是上世纪60年代说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还有了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说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另外,除了300篇文章,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他还需要语言的、文字的、文学的等方面的一些专业素养。
王云峰:一笔好字,一口流利清晰的普通话,这些都是基本素养,但更多的还是技能性的素养。掌握这些技能对一位小学语文老师来说,是必须的;但仅有这些又是不够的。一个好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有非常扎实的文化基础。说教师要熟读背诵三百篇优秀诗文,强调的是要给教师打下一个比较好的文化底子,这非常对!我非常赞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仅仅靠记背又是不够。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有必要的积累,更要注意多读书,读好书,养成爱书、读书、藏书的习惯。要在读书中品味汉民族语言独特的韵味,在读书中感悟思想的光辉,在读书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在读书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他对言语的品味、感受和把握,是通过他的教学直接传达给孩子的。在孩子语言的启蒙阶段,给他一个扎实的文化基础尤其重要。因此,教师语文素养的整体水平对语文教学工作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要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首先是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为教师打下一个良好的文化底子,自觉培育良好的读书习惯。
雷实:我们可以把这三百篇诗文理解成一个最基本的文化积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他应该在很多方面有这些“三百”。如文学方面,像《论语》、《孟子》应该通读、《庄子》、《左传》等经典需要部分选读,也得有个两三百;还有童话,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研究儿童文学。除了读够两三百篇儿童文学作品之外,语文老师还需读些科技、艺术类的文章,这里也有一个基本的两三百。此外还有教育学、心理学的东西也要有一定的积累。我特别建议语文老师,要把近现代有过的一些教育改革实验了解一下。比如我们过去的多种识字方法的一些实验,还有二三十年代在我国开展过的种种改革实验.我们现在课程改革提倡的一些教学方法,在二三十年代,有些曾经实验过,例如斯霞老师在《我的教学生涯》一书中,记述她开展“设计教学法”实验,领着小学二年级学生研究当时的南京,与我们的“综合性活动”十分相似。当然,我们现在的理念更先进了,内容更丰富了。了解历史,我们会更理智些,改革也会更坚定。
方智范:在小学课堂中,我经常看到追求表面的热闹和活跃的一些现象。一些比较年轻的小学语文教师,跟学生有一种很好的亲和力,形象也好,普通话又标准,具备了非常好的自身条件。但他(她)对课程改革提倡的教学方式有误解,认为多用多媒体,或者是唱唱、跳跳、做做游戏就是新课程的课堂。他们把很多的精力花在自我形象设计上,去刻意地向节目主持人靠拢,而没有把工夫花在像读书、扩大视野、注重积累这些方面。我觉得小学语文老师首先应该具有的是书卷气,要有情趣和品位。当然我不否定,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能够唱歌、跳舞,与同学做游戏,自我形象设计好等等是很好的条件,但是光有这些不行,特别如果把课堂教学引导到展现自我风采,而不是用自己的比较高的语文素养去带领学生,带领我们的下一代去培养这种比较好的语文素养,那就成问题了。课程改革提倡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课堂上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情况,有很多来自于学生,或者是他提出的疑问,或者是他的别解,你如何去判断他哪些理解是有道理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可以通过引导去点拨纠正的,哪些是可以适当提升的?这里边就在于你老师的素养。如果说你心中有底气,你的视野宽,你的方法多,我想你就基本上能够把那种看似消极的教学因素转化成有用的教学资源。所以我觉得,说来说去,我们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是最重要的。
巢宗祺:我以前的一个语文老师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评论家。课上往往他看问题的眼光能使我们一下子提升许多,那是被自然而然地提升起来的。老师本人的底气对学生,是在发生着不知不觉的影响,那是内涵的影响。
二、 带着问题去读书
方智范:一线的小学语文老师工作负担很重,家庭还有拖累,很多还要做班主任,一些老师会提出,哪有那么多时间去看书呢?我想应该说什么书都很重要,就当前课程改革的实践进程来说,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在工作中带着问题去读书。小学语文老师一般来说,他不需要专门去搞理论研究,或者专门在中文专业的哪一个专业方向上进行很深的探索。但是语文教学涉及面广,对一个小学语文老师,知识、能力、理论包括思想方法,他的底蕴素养,是一种全面的要求。面对这种挑战,我建议老师们针对一些需要思考、需要探索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去选读一些书。有一些可以精读,有一些可以泛读,养成平日随便翻翻的习惯,获得一个基本的读书量和一个读书的面,具有比较开阔的视野。所以我提倡带着问题读书,提倡养成随便翻翻的读书习惯。这样当你碰到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你会忽然联系到自己曾经看过的哪本书、哪件事、哪个观点。我希望老师们能够采取多种方法读书,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王云峰:结合实际工作去读书是很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去发现问题,通过有目的的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再运用获得的新知识解决问题,这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专业成长的一条途径。前两年,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一位老师和顺义天竺中心小学的老师围绕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做了一个教学改革的研究。大学的老师在实验中发现,发现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对汉字的理解不够,建议老师们对点儿文字学的书,还给老师们开了书目。刚开始,老师们觉得汉字很枯燥,要读那些文字学的书很没意思。后来在工作中逐渐发现,有一点文字功底对教学字非常有好处。比如教孩子认识春天的“春”字。《说文解字》里讲,春是草木萌生之态。看那个篆字,就是一个地平线,有出头的小草,有刚刚冒丫的草,于是大家理解了,在春阳抚育下,草刚刚发芽的那个状态、那个季节就叫春。老师对这个字有一个领悟,读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瞧去,田野里、园子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他就很容易感受到所谓“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后来他们在上课时就自觉地选用了一些甲骨文、篆字,把这些字的图片通过多媒体给孩子展示,教学效果很好。在那两年与教师开展实验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对我说,开始对汉字没感觉,现在快成了汉字迷了,特别喜欢去读解释汉字的书。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读书学习,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增强了,对汉字的理解深入了,对汉字的领悟更深了,对母语的情感也就更深厚了。老师对汉语言文字有了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理解,在教学中就会比较自然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关注孩子们在读什么,跟孩子一起读书,这对老师来说也是提升他对新知识的理解,扩展他的视野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对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是很有帮助的。
雷实:语文老师要把读书当做一种享受。有一位小学语文老师曾经跟我说,他暑假要下决心把《论语》读完。我说那很苦的,他说他要下决心读一次。读了一个暑假,写了一万多字的读书笔记。我相信这个老师的这个暑假,在他一辈子回忆当中,会感觉到非常的有意义。当语文老师把读书当成一种享受之后,他就不感觉到是外在的你要我读书,而是变成自己需要读书了。当然这里我呼吁各级领导要给老师一些读书的时间。没有时间读书,没有闲暇,就没有创造。语文老师读书,终究因为语文是你的职业,是你的吃饭的根本,所以不但要读,还要动点笔墨,写点札记,因为你的赖以生存的职业是要利用你的语文素养去教育培养后一代人的语文素养。
三、 做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巢宗祺: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语文老师在读书当中,在生活当中,应该要培养一些生活的情趣。
雷实:语文老师要把生活当成一种具有审美意味的享受。有的老师会唱歌,会画画,有一两种爱好,这种生活状态就是是很好的,除此,可能对小学语文老师来说还另有重要意义。有一次某小学招新老师,我们的一些本科生去报考,结果一个都没有留下。为什么?很多学生读到高中,既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也不会打球,只会做试卷,应聘要求展示才艺时,一个都不行。这件事给大学生带来一点震撼。所以老师们要会一些才艺,有点自己的爱好,这样他跟学生在一起,就会觉得生活很有乐趣,学生会更热爱老师。
巢宗祺:前两年华东师范大学制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时,我就提出,每一个学生至少要有一种业余爱好,要把它纳入我们的专业素养中来考虑。一个人如果说他没有这么一种爱好,这个人会变得很乏味。书法、绘画,比如说是弹弹琴,唱唱歌,哪怕你是养养花等都可以。
方智范:教师拥有多种的兴趣爱好,就奠定了他有诗意化的人生。
四、 关注每一个细节
巢宗祺: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还认为特别重要的,是要对孩子有爱心。你的爱心体现在每一个细小的细节上。有的时候,你的一个不经意的举措,一句对孩子的回答都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辈子。
我小时候就是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父亲跟我的老师说这孩子喜欢看看书,家里的那些书,对他已经不合适了。于是老师在安排班里借书的时候,那一次让我站在第一个,第一个借书,也就是由我先挑书。周围的同学看到老师这么对你好,让你第一个挑,大家都围着你,这个时候自己找到了很好的感觉。从此,跟那位老师非常的配合,上那个老师的课一点不调皮。老师他自己可能根本是不会把这事当成一回事,但他的一个很小的举动,却影响了我今后的发展。
王云峰:这是一个很细心的老师,又能因势利导,善于利用各种教育机会使孩子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激励孩子成长。
方智范:教师给学生的是一个无声的奖励,比现在我们课堂上流行的“你真棒”,“你真优秀”,要有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