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迎春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第一次见到他就觉得特别的亲切,他为人朴实、厚道,话不多但总能说到点子上。记得他曾经陪我到上杭县城的阳明门码头,门外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榕树。迎春的做人风格,让我联想到客家山间的那些树木,耐得住寂寞,总是将根深深地扎进脚下贫瘠的土地,承受着风霜雨雪的考验,然后慢慢地开花结果。
迎春的文学创作起步并不早,却因为有丰厚的生活经验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厚积薄发,自成一格。1992年从长汀师范毕业后,迎春被分配回老家太拔任小学老师,面对青春期的苦闷和现实的无奈,他在教学之余继续着读书时的梦想,通过写诗和散文来宣泄内心的情绪,寻找精神的寄托。1999年,他参加县里公开选拔记者的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县委报道组录用,担任记者和新创办的《上杭报》副刊编辑。进入县城后,他开始自觉地进行文学创作,诗歌和散文成为主攻方向。2004年,《福建日报》的“武夷山下”副刊开辟“新人新作”专栏,一个月推出一位新人,他作为12月的新人被重点推荐,连续发表了一组红土地题材的散文,并获得首届新人新作评选的新人奖,散文《历史飞翔的高度》获一等奖。2005年,他的长诗《生命的高度》入选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是福建省第一部入选该项目的作品,于2006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07年,以他为主笔的旅游散文集《品味上杭》由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记得我还受邀为这本书写了一篇序言。
迎春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多面手,进入新世纪以后,他逐渐将写作重点转移到小说创作领域。2010年6月,他的短篇小说《枪》作为短篇头条发表在《福建文学》上,这是他的小说第一次公开发表。此后在《福建文学》《山花》《滇池》等杂志陆续发表了十来篇小说。2014年12月,他的中篇小说《大名府》在《山花》头条发表。这篇关注传统文化衰落的小说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先后获得福建省第29届优秀文学作品奖暨第11届陈明玉文学奖二等奖、龙岩市首届文艺“山茶花”奖一等奖。阅读《大名府》,于我而言颇有他乡遇故知的味道。由于一直关注客家文化,我对客家地区的木偶戏、汉剧比较熟悉,至于傀儡戏《大名府》,我小的时候看过多次,记得我还写过一首诗歌《乡村木偶》和一篇散文《活着的木偶》。作品中的拆迁事件,其实也有迹可循。迎春在创作这篇小说时,在化用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寄托了他个人对正在流失的传统文化的一种内在的热忱和向往,其中也传达了欲说还休的文化忧思。
迎春的中篇小说新作《百发百中》讲述了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我” 的舅舅杨德发是一个百发百中的猎手,竟然在和朋友张百万、蓝六手一起打猎时丢了性命。一开始大家都认为只是意外的误杀,因此舅妈只为了赔偿金的数额去和张百万较劲。随着叙述的发展,底牌才被慢慢地翻出来,原来张百万为了赖账而故意杀人。小说有较强的可读性,在字里行间依稀有侦探小说的笔法。当然,迎春追求的目标显然不仅仅是好看,他通过这则故事,要重点揭示的是商业利益对传统文化、道德的瓦解,唯利是图的行为方式使得人性被异化、被扭曲。为了利益,夫妻、亲戚、朋友之间都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不再相互信任,而是利用别人的信任来欺骗对方。在金钱和诚信的较量中,诚信要么被当成待价而沽的货物,要么被弃若敝屣。
正如迎春自己所言,他的小说关注的是他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都是以闽西为背景的写作,关注传统与现代的割裂,描述人在转型社会中的命运,期待能在写作中构建自己的写作根据地和精神的故乡。对于已经四十来岁的迎春来说,他不算年轻,在文坛也并不显赫,但作为一个坚守在基层的作家而言,他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容易。他付出了很多,他无怨无悔,文学的火光一直照亮着他前行的道路,使他在纷繁的世俗里保持一种简单而纯粹的心境,能够勇敢地前行。
《大名府》和《百发百中》各具特色,塑造的人物有鲜明的个性,叙事也比较圆熟。但就个人趣味而言,我更喜欢《大名府》。迎春进入小说创作领域的时间并不长,成绩斐然,我想他只要坚持探索,一定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对于迎春以后的写作,我充满期待。我以为他首先要继续发挥个人的优势,将根系更深地扎进他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文化沃土,尤其是对客家文化进行独到的审美开掘。其次,他要更加自觉地开阔自己的视野,超越故乡四周的群山的阻挡,也就是说不能就事论事,必须以一种外在于故乡的视野来批判性地审视这片土地。譬如关于客家题材的写作,基层作者总是习惯于歌功颂德,无法直面其内在的矛盾和困惑。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性的作家,必须正视其丰富性、复杂性和矛盾性。再次,他多年从事基层报道的经历,这种经验一方面是他的精神财富,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文学和宣传、新闻毕竟有所差别,他应该更加自觉地开拓一个独立的文学空间。最后,要在基层坚守一种文学理想,我想迎春难免会感到孤独,但是,他不能急于摆脱这种孤独,他必须承受这种孤独,并学会享受这种孤独。
责任编辑 石华鹏
迎春的文学创作起步并不早,却因为有丰厚的生活经验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厚积薄发,自成一格。1992年从长汀师范毕业后,迎春被分配回老家太拔任小学老师,面对青春期的苦闷和现实的无奈,他在教学之余继续着读书时的梦想,通过写诗和散文来宣泄内心的情绪,寻找精神的寄托。1999年,他参加县里公开选拔记者的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县委报道组录用,担任记者和新创办的《上杭报》副刊编辑。进入县城后,他开始自觉地进行文学创作,诗歌和散文成为主攻方向。2004年,《福建日报》的“武夷山下”副刊开辟“新人新作”专栏,一个月推出一位新人,他作为12月的新人被重点推荐,连续发表了一组红土地题材的散文,并获得首届新人新作评选的新人奖,散文《历史飞翔的高度》获一等奖。2005年,他的长诗《生命的高度》入选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是福建省第一部入选该项目的作品,于2006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07年,以他为主笔的旅游散文集《品味上杭》由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记得我还受邀为这本书写了一篇序言。
迎春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多面手,进入新世纪以后,他逐渐将写作重点转移到小说创作领域。2010年6月,他的短篇小说《枪》作为短篇头条发表在《福建文学》上,这是他的小说第一次公开发表。此后在《福建文学》《山花》《滇池》等杂志陆续发表了十来篇小说。2014年12月,他的中篇小说《大名府》在《山花》头条发表。这篇关注传统文化衰落的小说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先后获得福建省第29届优秀文学作品奖暨第11届陈明玉文学奖二等奖、龙岩市首届文艺“山茶花”奖一等奖。阅读《大名府》,于我而言颇有他乡遇故知的味道。由于一直关注客家文化,我对客家地区的木偶戏、汉剧比较熟悉,至于傀儡戏《大名府》,我小的时候看过多次,记得我还写过一首诗歌《乡村木偶》和一篇散文《活着的木偶》。作品中的拆迁事件,其实也有迹可循。迎春在创作这篇小说时,在化用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寄托了他个人对正在流失的传统文化的一种内在的热忱和向往,其中也传达了欲说还休的文化忧思。
迎春的中篇小说新作《百发百中》讲述了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我” 的舅舅杨德发是一个百发百中的猎手,竟然在和朋友张百万、蓝六手一起打猎时丢了性命。一开始大家都认为只是意外的误杀,因此舅妈只为了赔偿金的数额去和张百万较劲。随着叙述的发展,底牌才被慢慢地翻出来,原来张百万为了赖账而故意杀人。小说有较强的可读性,在字里行间依稀有侦探小说的笔法。当然,迎春追求的目标显然不仅仅是好看,他通过这则故事,要重点揭示的是商业利益对传统文化、道德的瓦解,唯利是图的行为方式使得人性被异化、被扭曲。为了利益,夫妻、亲戚、朋友之间都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不再相互信任,而是利用别人的信任来欺骗对方。在金钱和诚信的较量中,诚信要么被当成待价而沽的货物,要么被弃若敝屣。
正如迎春自己所言,他的小说关注的是他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都是以闽西为背景的写作,关注传统与现代的割裂,描述人在转型社会中的命运,期待能在写作中构建自己的写作根据地和精神的故乡。对于已经四十来岁的迎春来说,他不算年轻,在文坛也并不显赫,但作为一个坚守在基层的作家而言,他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容易。他付出了很多,他无怨无悔,文学的火光一直照亮着他前行的道路,使他在纷繁的世俗里保持一种简单而纯粹的心境,能够勇敢地前行。
《大名府》和《百发百中》各具特色,塑造的人物有鲜明的个性,叙事也比较圆熟。但就个人趣味而言,我更喜欢《大名府》。迎春进入小说创作领域的时间并不长,成绩斐然,我想他只要坚持探索,一定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对于迎春以后的写作,我充满期待。我以为他首先要继续发挥个人的优势,将根系更深地扎进他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文化沃土,尤其是对客家文化进行独到的审美开掘。其次,他要更加自觉地开阔自己的视野,超越故乡四周的群山的阻挡,也就是说不能就事论事,必须以一种外在于故乡的视野来批判性地审视这片土地。譬如关于客家题材的写作,基层作者总是习惯于歌功颂德,无法直面其内在的矛盾和困惑。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性的作家,必须正视其丰富性、复杂性和矛盾性。再次,他多年从事基层报道的经历,这种经验一方面是他的精神财富,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文学和宣传、新闻毕竟有所差别,他应该更加自觉地开拓一个独立的文学空间。最后,要在基层坚守一种文学理想,我想迎春难免会感到孤独,但是,他不能急于摆脱这种孤独,他必须承受这种孤独,并学会享受这种孤独。
责任编辑 石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