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而生本教育提倡的大语文大阅读的观念无疑是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本课堂 教学策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角色转换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理念是建立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观点上,以生为本的教育与新课程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相吻合的。
一、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正是这样一个学习的群体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的性格的差异、学生个人生活环境的差异、生活经历的差异决定了学生个体在价值取向、各项能力上是存在差异的。在对于文本的情感体验肯定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要珍视每一个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让所有的学生能够拥有这个群体中所有人曾有过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等方式,设身处地的学会体验到自己之外的情感,学会体谅人、理解人、宽容人。这不仅仅是对文本中人物事件的解读是这样的,更重要的是对于现实生活中与自己紧密相连的人更应如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放与收的关系,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如在《最后一课》中分析韩麦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一个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一个严厉的人;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是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教师如何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取舍、整合,由散到聚,既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理解,又将目标达成一致,趋于一定程度的统一,就需要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设计,且引导要得力,只有让众多个性中的共性得到充分显示,让矛盾的双方或诸多对立面不断转化,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在平衡与不平衡中不断地动态变化发展,让课堂呈现出“多元——集中——多元”的态势,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地充满生命力。
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的个性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做到的,如个性化朗读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主的朗读形式。个性化朗读不同于齐读,它给予学生一定的自读和练习的时间,把朗读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实现个性化朗读教学,必须了解学生个体,尊重学生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客观的讲,每个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语音条件、理解能力、朗读水平、语文基础等各不相同,当然朗读效果千差万别。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朗读,就是要耐心地听取他们各不相同的朗读,不要马上打断、纠正,要给学生一个自我体悟的空间,要能耐心地听取他们这样朗读的原因,让大家评议,而不是独断,让学生在同学们帮助下改进方法、提高认识,让他们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尽情发挥自己最出色的一面,高低起合,传情达意……让他们想读、敢读、爱读。和所有朗读一样,个性化朗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学生来说,朗读要求应该是呈梯队纵深化发展:从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到最高要求——传情达意,体现个性。
三、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精神、探究态度、探究方法与能力和、探究行为。如《窗》的教学设计中延伸拓展为:创造情境:假如一个新的病人进了这间病房,这扇“窗”下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续编故事尽可能做到合理,有创意。又如,在《以人生来读小说,以小说来提高人生》的小说阅读综合学习与探究活动中,在这一环节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渠道查找资料,深入了解自己喜欢的作家作主题探究,研读他的其他作品,并给他写一封信,谈谈对他作品的理解、感悟或疑惑、不解,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造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健康而充分的发展。此外,在这一环节,教师还要尽可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上因特网,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才能培养出更多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四、建立开放型的语文课堂
1、开放教学目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凭借教材,确立显形目标,即知识、能力和情意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确立隐性目标,即学生的意志品质、情感态度、合作交往、宽容尊重等方面的要求;另外,还要有发展目标,即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
2、开放教学内容:在贯彻课程计划的原则下,既重视课本教材的学习,同时注重学习内容的延伸扩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体验,让学生在掌握规定内容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运用信息分析法、逻辑推理法、实验观察法、自学互动法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求异思维习惯和初步创造能力,充分利用各种图书资料,人文、自然的素材和社会交往、现代网络技术等渠道拓展语文学习内容,达到保证基础、发展特长的目的。
3、开放教学结构:打破封闭式教学过程,注重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前、课后开放,向家庭、社会、自然开放。探讨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社会调查、收集数据、文字等信息资料的运作方法来了解事实及有关知识,然后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整理、分析、推理,发展为基本学习能力,并构建若干具体教学模式。
4、开放教学检测和教学评价:变传统一把尺衡量学生状况,为个性化的多元检测方式。打破仅注重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制度,建立涉及兴趣、基础能力、潜在能力等方面的多元制度,变教师评价为学生、教师、家长多方参与的综合评价,努力形成激励性的评价机制,在注重隐性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增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基础性学力,为其能从事终身学习和发展积聚能量。
总之,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的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还处于远远滞后的境况。我们应该积极努力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生本”课堂的构建,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本课堂 教学策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角色转换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理念是建立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观点上,以生为本的教育与新课程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相吻合的。
一、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正是这样一个学习的群体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的性格的差异、学生个人生活环境的差异、生活经历的差异决定了学生个体在价值取向、各项能力上是存在差异的。在对于文本的情感体验肯定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要珍视每一个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让所有的学生能够拥有这个群体中所有人曾有过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等方式,设身处地的学会体验到自己之外的情感,学会体谅人、理解人、宽容人。这不仅仅是对文本中人物事件的解读是这样的,更重要的是对于现实生活中与自己紧密相连的人更应如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放与收的关系,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如在《最后一课》中分析韩麦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一个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一个严厉的人;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是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教师如何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取舍、整合,由散到聚,既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理解,又将目标达成一致,趋于一定程度的统一,就需要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设计,且引导要得力,只有让众多个性中的共性得到充分显示,让矛盾的双方或诸多对立面不断转化,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在平衡与不平衡中不断地动态变化发展,让课堂呈现出“多元——集中——多元”的态势,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地充满生命力。
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的个性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做到的,如个性化朗读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主的朗读形式。个性化朗读不同于齐读,它给予学生一定的自读和练习的时间,把朗读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实现个性化朗读教学,必须了解学生个体,尊重学生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客观的讲,每个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语音条件、理解能力、朗读水平、语文基础等各不相同,当然朗读效果千差万别。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朗读,就是要耐心地听取他们各不相同的朗读,不要马上打断、纠正,要给学生一个自我体悟的空间,要能耐心地听取他们这样朗读的原因,让大家评议,而不是独断,让学生在同学们帮助下改进方法、提高认识,让他们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尽情发挥自己最出色的一面,高低起合,传情达意……让他们想读、敢读、爱读。和所有朗读一样,个性化朗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学生来说,朗读要求应该是呈梯队纵深化发展:从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到最高要求——传情达意,体现个性。
三、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精神、探究态度、探究方法与能力和、探究行为。如《窗》的教学设计中延伸拓展为:创造情境:假如一个新的病人进了这间病房,这扇“窗”下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续编故事尽可能做到合理,有创意。又如,在《以人生来读小说,以小说来提高人生》的小说阅读综合学习与探究活动中,在这一环节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渠道查找资料,深入了解自己喜欢的作家作主题探究,研读他的其他作品,并给他写一封信,谈谈对他作品的理解、感悟或疑惑、不解,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造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健康而充分的发展。此外,在这一环节,教师还要尽可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上因特网,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才能培养出更多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四、建立开放型的语文课堂
1、开放教学目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凭借教材,确立显形目标,即知识、能力和情意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确立隐性目标,即学生的意志品质、情感态度、合作交往、宽容尊重等方面的要求;另外,还要有发展目标,即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
2、开放教学内容:在贯彻课程计划的原则下,既重视课本教材的学习,同时注重学习内容的延伸扩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体验,让学生在掌握规定内容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运用信息分析法、逻辑推理法、实验观察法、自学互动法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求异思维习惯和初步创造能力,充分利用各种图书资料,人文、自然的素材和社会交往、现代网络技术等渠道拓展语文学习内容,达到保证基础、发展特长的目的。
3、开放教学结构:打破封闭式教学过程,注重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前、课后开放,向家庭、社会、自然开放。探讨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社会调查、收集数据、文字等信息资料的运作方法来了解事实及有关知识,然后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整理、分析、推理,发展为基本学习能力,并构建若干具体教学模式。
4、开放教学检测和教学评价:变传统一把尺衡量学生状况,为个性化的多元检测方式。打破仅注重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制度,建立涉及兴趣、基础能力、潜在能力等方面的多元制度,变教师评价为学生、教师、家长多方参与的综合评价,努力形成激励性的评价机制,在注重隐性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增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基础性学力,为其能从事终身学习和发展积聚能量。
总之,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的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还处于远远滞后的境况。我们应该积极努力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生本”课堂的构建,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