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地下水超采井灌区农业水权制度改革研究

来源 :水利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n_a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水资源严重短缺,农业灌溉用水主要依赖于地下水,地下水超采问题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从产权经济学角度对地下水超采原因分析得出,地下水资源具有“社团”产权属性是产生地下水超采问题的主要原因.地下水水权排他性不完全,产权界定不清晰,水权效率极低.水权市场制度建设不完整,无水权交易机制,导致水权转让受阻,进而导致地下水超采问题的发生.因此,应着力推进井灌区农业水权制度改革,将农业水权清晰界定到户与建立水权交易和流转机制有机统一起来,以此来优化地下水资源配置,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
其他文献
水权交易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要手段,是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要求、促进水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的关键举措.在总结现阶段水权交易进展及成效的基础上,分析了推进水权交易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结合用水权市场化交易工作部署,从顶层设计、平台建设、试点示范、交易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水权交易的对策及措施,为完善水权交易制度体系,培育和发展水权交易市场,促进水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提供支撑.
城镇的形成与繁荣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水环境压力.以新型城镇化内涵为依据,通过熵值法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生态5个维度分别测度了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水平,利用门槛模型分析多维度城镇化的发展对废水排放的长、短期作用.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5种城镇化指数均呈现为逐年波动上升的态势,各维度城镇化标准差椭圆均呈现出由“东北”向“西南”的移动趋势;人口城镇化发展对废水排放量存在“抑制—促进—抑制”的双门槛效应,经济城镇化存在“促进—抑制”的单门槛效应,空间城镇化存在“抑制—更抑制”的单
筛选长三角三省一市2005-2020年期间的水环境政策文本,从政策力度、目标和措施3个维度建立政策效力量化框架,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水环境政策在空间和工具维度上的耦合协调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三省一市水环境政策效力均逐年提高,政策工具使用结构以权威型为主导但单位效力有待提高,而系统变革和象征劝诫型工具使用最少但单位效力较高;省市间水环境政策协调关系经历了失调发展、转向协调和协调发展3个阶段,其中安徽省与苏浙沪间的协调发展明显滞后,国家层面的规划政策显著促进了长三角地区水环境政策协调关系的良性转变;政策
将传统的制造业专业化集聚和基于产业链上下游关联的多样化集聚同时纳入考察,筛选出长江流域26个地级市作为典型代表,对比分析两类集聚条件下制造业对流域水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全样本下制造业专业化集聚与上下游产业多样化集聚能够降低水污染,且专业化集聚降污能力大于上下游产业多样化集聚;制造业产业上游多样化集聚降污能力大于下游多样化集聚,流域上游地区水污染会加重下游地区水污染状况;制造业专业化集聚对长江流域水污染的影响呈现出下游城市降污能力最强、上游城市次之、中游城市最弱的特征,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关联的多样化集聚对
借鉴现有稀缺资源的研究方法,对流域内区域间初始排水权配置的基本原则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构建排水权初始配置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流域内区域间的排水权进行初次分配,结合基尼系数法,对排水权的初次分配结果进行优化.应用本文方法对苏南运河排水权初始分配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未经基尼系数约束优化前,基于人口、GDP、区域内水域面积和年降雨量4个指标的基尼系数除了年降水量指标外均接近0.4,处于不公平的区间附近,经基尼系数约束优化后,各指标基尼系数值均小于或等于0.3,处于相对公平区间内,且年降雨量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部分地区进展相对滞后.利用制度变迁及制度配置理论,分析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困境的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困境的主要特征是部分地区小农户对农业水价提高的接受意愿较低,客观上造成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难以发挥作用.该困境的核心成因是奖补政策无法缓解改革中的小农户风险,具体表现为:小农户对已有非正式农业用水制度的路径依赖,催生了对农业水价新制度的适应风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初级制度不够完善,加剧了农业水价提高后小农户的生产和生活风险.提出应因地制宜地设计农业水价改革的微观主
建立一个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水资源环境等目标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为贯彻落实河长制提供相配套的制度保障.根据目标要求确定相应评价指标的原则,在剖析新发展理念所蕴含的对于水资源优化配置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经济发展指标和社会公共需求满足程度的两方面指标,涵盖经济合理性、社会合理性、生态合理性的多层次水资源优化配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经济成本、经济收益、基本生存用水指标、水生态环境指标和产业安全指标5个一级评价指标和若干二级指标构成,采用专家群组决策特征根法逐层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基于2000-2020年中国知网上CSSCI、EI数据库收录的有关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的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国内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了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的时间、作者、机构分布情况以及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研究结果显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主体间呈现合作不够、较为分散的特点;研究关键词可聚类为水权交易与水权制度、水足迹、水资源短缺、农业水价、水资源承载力、产业结构等;水资源管理、水足迹、影响因素、工业用水、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利用效率、绿色水资源效率、长江流域及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
基于我国水权市场特点,研究如何构建水权交易信用体系问题.选择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共12个水权交易典型案例,采用QCA即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提取影响水权市场信用体系的关键因素,从改进监控技术、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明确评价标准、加大奖惩力度、做好文化宣传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基于“双循环”视角并结合污水资源化利用,回溯分析了 2010-2019年我国29个省(区、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并研究了其时空演化趋势.结果表明:2010-2019年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随时间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仅部分省(区、市)逐步向良性协调转变,同时也出现了东部地区的协同水平明显优于其他地区的空间不平衡现象.对此,应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强化资源共享,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深化开放格局,推动实现水资源利用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优质协同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