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乞讨儿童的媒体形象分析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weiz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岁末年初出现的解救流浪乞讨儿童风潮,在社会群体中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有关情况。除了传统媒体的广泛报道外,网络媒体特别是新技术下产生的微博在流浪乞讨儿童的救助互动中发挥了强大的媒介效应。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网络中流浪乞讨儿童这一群体形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流浪乞讨儿童 媒体再现 微博打拐
  
  一、流浪乞讨儿童的现实状况调查
  2005年据民政部门估计,全国流浪乞讨儿童在100万到150万左右,其中许多是被拐卖儿童,而现在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上升。
  流浪乞讨儿童具有与其他弱势儿童不一样的经历和不一样的特征:流浪乞讨儿童生活经历复杂,发展非正常化。绝大多数不具备谋生的技能,在流浪期间主要靠乞讨维持生存,生存权利时刻受到威胁。流浪儿童离开家庭后,浪迹街头,居无定所,衣衫褴褛,没有成人照顾和保护,没有医疗保障和起码的卫生条件,靠拣破烂、乞讨、捡拾剩弃饭菜、卖花、廉价出卖劳动力,甚至靠偷窃等维持生计。他们没有正常的休息场所,所以大多选择候车室、废弃建筑、各种管道、大桥下面作为他们的栖身之处,生存环境极端恶劣,根本享受不到学校教育和计划免疫,这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在流浪乞讨儿童调查中,从性别构成看,男性多于女性,且女性单独流浪乞讨的比例远远低于男性;从城乡构成看,来自农村的远超过城镇;从受教育程度看,普遍受教育程度低,且基本上都是文盲;从年龄分布上看,13岁-15岁的占很大一部分;从身体状况看,这一庞大的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都身体残疾,且家庭贫苦。
  二、流浪乞讨儿童在媒介中的形象
  时下,互联网已成为最具潜力的新闻媒体和新的舆论场,也把流浪乞讨儿童这一群体推向了舆论前台,并在媒体报道中呈现了一些特点。
  (一)流浪乞讨儿童呈现的特点
  1、呈职业化,多受胁迫与控制。从网络报道中可以看到,被拐卖儿童基本上都是受人胁迫与控制,法律意识淡薄,特别是在“微博打拐”的热潮中可见一斑。目前,大多数城市流浪乞讨儿童均为职业乞丐,并且大多受到一些不法分子的控制,充当其牟利的工具。
  2、呈残障化,自我保护能力弱。未成年人本身就是弱势群体,无论是体力、智力,以及心理等各方面都比成年人弱,最重要的是无生活来源和自我保护能力,易受到胁迫。在网络媒体报道中总是在呈现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往往人为摧残健康儿童,以获得人们的同情的报道。不管是在中央电视台、新京报这些传统媒体还是人民网、凤凰网等新闻网站上都在呈现他们的残疾与弱势,显示了他们因自我保护能力弱而受人摧残。
  3、流动性强,人群分散生活窘迫。流浪乞讨儿童因受不法分子胁迫、因贫、因病或者因受教育等问题而乞讨,经常更换地方流窜乞讨,过着窘迫的生活。据华商网报道:董明芳携带儿子乞讨,租住的房间,还有两个同村人。他们住在二楼,大约15个平方米的地方,隔成两个小房间,房间里摆着水桶、蜂窝煤,床是用四摞瓦垫起来的。董明芳说,他们租住的地方,大人每晚2元钱住宿费,小孩免费。
  (二)流浪乞讨儿童的呈现方式
  关于流浪乞讨儿童的报道,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中都有所体现。而当下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在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流浪乞讨儿童在网络微博的活动中也成为社会和媒体关注的对象,引发了强大的舆论热潮,他们不仅仅是关注这一弱势群体,更重要的是在关注怎么救助这群人和如何解决他们的生存状况。而在微博中媒体关注的焦点也逐步放大,从最初的被拐儿童扩大到儿童行乞的问题,现在进入到立法禁止儿童行乞阶段,而与之对应的激辩也一波高过一波,微博照片的发布也都把流浪乞讨儿童当做被拐卖儿童在发布,以求解救。从新闻网站的报道来看,大都对流浪乞讨儿童形象分类解析的比较全面,一是被拐骗后行乞,二是被拐卖后行乞,三是被某种暴力团伙胁迫行乞。
  三、“微博打拐”掀起热潮
  2011年春节前后,一场轰轰烈烈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活动,从网上到线下,开展如火如荼。“微博打拐”因此也引发了一场全国打击拐卖儿童犯罪的热潮,特别是腾讯和新浪引领的“微博打拐”行动。“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就是1月25日由中国社科院教授于建嵘发起,号召微博网友街头随拍乞讨儿童并上传,督促警方采取行动,短短两周,接到近千张网友上传的照片。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也在微博上予以支持,并联系地方警方关注。部分全国人大代表也表示,在两会上就此提案。
  该微博经热心网友不断转发,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并吸引了传统媒体的跟进与关注。仅仅开博13天,就吸引了5.5万多名网民。解救被拐卖儿童多个。2011打拐主题歌《真的爱你》也浮出水面,掀起了全民打拐的洪流。
  “微博打拐”显然已经被媒体塑造成为一个正义的民间组织形象,首先他们呼吁和发动社会大众的力量,利用他们的眼睛发现流浪乞讨儿童,拍摄照片并发到网络微博,通过网友的不断转发形成合力,以此引起丢失儿童家庭的注意和社会政府的救助。我们从网络微博中可以窥见,流浪乞讨儿童完全是被当做一个弱势群体来对待,所拍照片都在展现流浪乞讨儿童的悲惨境遇,他们遭受虐待与胁迫,被逼成为商业利益链条下的牺牲品,他们无力摆脱贫穷或者被拐卖的现实,所以无奈的成为赚钱的工具;流浪乞讨儿童也完全被化身为被拐卖儿童,只要是乞讨儿童都当做被拐卖的对象频频发布照片于网络,但是殊不知其中有些是伪装的职业乞丐。于建嵘也表示,他从来没有把乞讨儿童等同于被拐儿童。他的目标,就是要让政府和全社会都意识到:杜绝一切乞讨儿童,让他们回到学校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常识。
  被拐卖、被逼行乞的儿童正处于行乞儿童的人群中,触碰前者势必牵连后者,行动从微博打拐上升到微博解救行乞儿童,范围陡然扩大。微博解救乞讨儿童引起巨大反响。
  四、流浪乞讨儿童在媒体形象呈现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尽少展现流浪乞讨儿童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现实中,弱势群体因其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往往难以实现其在形式上和法条上所“享有”的、与他人“同等”的法律权利。流浪乞讨人员处于社会的底层,和处于较高阶层的人员相比,他们在资源占有等方面和较高阶层的人们具有极大的差距,在社会竞争中极容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因此更应该以一种制度上的正义来使他们得到政策上的补偿。应由国家按照平等的方式来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物质救助和人文关怀,最终实现“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平等。而媒体对流浪乞讨儿童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的详细描述和曝光,正是在和谐社会中要求平等的原则下展现了社会的不和谐与不平等,这样的展现尽显流浪乞讨儿童的弱势一面,对于国家形象的树立造成一定的反面效应。
  (二)不应局部夸大流浪乞讨儿童的负面影响
  媒体报道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大多数流浪乞讨儿童的沉默失语,作为一个弱势群体来说,往往失去自身的发言表达权,通常的报道也都是以第三者转述的形式出现,比如主持人、记者的采访陈述,政府城管、法律专家的访谈和一些围观路人的描述,而弱势群体本身却是集体失语。谈及乞讨问题,以第三者形式出现的福州火车站站前派出所所长也连称头疼:“我们现在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来管理这一特殊群体。这些人有的纠集在一起,给社会治安造成隐患,有的强讨强要,引起市民以及游客的极大反感,乞丐群的存在也影响了城市的形象。有时候,为了安置他们,干警们不得不自己掏腰包。”可以看出,从管理者口中说出的话语明显带有对流浪乞讨儿童的偏见,他们认为,流浪乞讨儿童难以管理并且影响城市形象,这一定程度上对流浪乞讨儿童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社会大众对数量庞大的真正处于社会底层的流浪乞讨儿童施以同情、关爱与救助。
  (三)应该强调政府对流浪乞讨儿童的救助实效
  当前我国的流浪乞讨人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情况之复杂,已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流浪乞讨儿童的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因此,我们需要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社会救助,让他们告别流浪乞讨生活,回归主流社会。那么政府部门和公安机关对流浪乞讨儿童的救助理所应当,这在媒体的报道中非常之多。借助新闻媒体,及时报道打拐工作情况,宣传公安机关打拐工作和解救儿童工作的艰辛,能够呼吁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参与,弘扬正气,鼓舞斗志,震慑犯罪。对流浪乞讨儿童救助成果的展现,充分表现了政府与社会所作的努力,说明他们都在以实际的行动与力量对弱势群体进行救助,而在宣布救助成果时我们媒体不能只是一味地强调救助了多少人次,而是要在怎么救助根本解决问题中发挥作用,比如可以在救助后的就业安置问题、普及基础教育素养以减少未来乞讨儿童数量上做广泛报道,树立他们作为弱势群体应该被特别加以关照和享受公平教育、就业的多元形象。
  流浪乞讨人员作为弱势群体,亟需国家和公众伸出援手,从多方面从根本上解决流浪乞讨儿童问题,而在媒体的报道中应多方面、全方位、分门别类地展现这些弱势群体的多面形象,不能只是单一报道,以防给人留下刻板印象。
  参考文献
  ①罗利平,《如何充分发挥福利院在流浪乞讨儿童救助中的作用》[J].《劳动保障世界》,2009(2)
  ②宫一栋,《宝鸡:让流浪儿童走出心理创伤田》[J].《关注西部》,2006(1)
  ③[美]约翰·罗尔斯 著,何怀宏 等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8
  ④王婷,刘一纯,《论国家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义务》[J].《法制与社会》,2007(11)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江西省全民义务植树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年间,全省义务植树尽责率达77.3%。建立各种义务植树基地10064个。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开展。有力地推进了江西省造林绿化的进
【摘要】本文通过对“采”和“访”以及“采访”的词义探源,厘清新闻工作中采访的完整含义。  【关键词】采 访 探源    采访是现代新闻工作者以新闻传播为目的所进行的搜集材料的活动。在各种有关新闻采写的书籍中,关于“采访”的词源解释,一向只把“采”解作“采”。但在古代汉语中,“采访”是写作“採訪”的。也就是说,“采访”是“採訪”的简化。  但是,其中“采”与“採”并不是简单的繁简关系。“采”与“採”
期刊
会议室、展览馆一直是举办各粪活动的首选场地,而随着国内活动、会议标准、规格的不断提升,投影机所能呈现的画面质量、亮度以及设备可靠性等因素,甚至能够直接决定活动的成败。
时尚与科技曾经是人们生活中两个独立不同的部分,而三星GearS2智能腕表正让这两者之间发生奇妙的化学连锁反应。它通过可旋转的表圈设计,配合位于表盘右侧的HOME键和返回键,以更
纵观今年下半年发布的千元机,基本上都采用了金属机身,搭载了指纹识别功能,并支持全网通。作为华为的子品牌,荣耀在产品上更加时尚和年轻化,不过近期荣耀和华为的产品在外观的设计
为了使SARS疫情可以实现实时直报,达到每天、每周、每月或任意时段进行分析,快速应对暴发流行,在卫生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建立了"传染性非典型
从视频内容服务到智能硬件生态,乐视都紧紧地吸引着行业和消费者眼球,无论是此前10月27号推出的uMax120互联网智能电视,还是宣布要踏入电动汽车行业,乐视可谓在金秋岁末赚足了风
以往大多学者都是用血凝抑制试验(HI)方法检测麻疹IgG抗体,但随着酶标方法的创建和应用,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方法检测麻疹抗体也渐渐多起来.这两种方法哪种灵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