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AT领跑,中小企业各出奇招
Gartner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近80%的中国企业将在云计算方面增加投资。之前IDC也发布预测,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到2016年将达到246.7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38.6%。而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有关数据也显示,在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是以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服务,2015年上半年增速达22.1%。云计算市场已经成为互联网厂商、IT厂商和电信运营商的竞争高地。
2015年3月,阿里云联合30家风投发布“创客 ”计划,联合百亿资金,提供从开发组件、分发推广、办公场地、前后期投资到云服务资源的系列创业扶持。7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向阿里云战略增资60亿元人民币,用于国际业务发展和DT生态建设等方面。
2014年才正式发布的百度开放云,在2015年9月初宣布拥抱中国“3600行”计划,正式加入公有云市场竞争,并把人工智能与云计算的结合上升到一个新层面。百度云想要联合电信云、金山云和华为企业云等国内主流云平台以及亚马逊中国,在安全领域共建云安全生态。
在“云产业”的布局上,腾讯也已经开始加大“马力”追赶。最早从社交、游戏和开放平台等业务中孵化的腾讯云,今年6月16日联合多家创投机构发布了“云 众创”计划,宣布将提供1亿元人民币的扶持资金,加码对创业者的扶持。紧接着,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在9月15日举行的首届腾讯云技术领袖峰会上宣布,2016年将投入20亿元人民币,用于腾讯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未来5年预计将投入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同时发布“云 未来”生态规划。
BAT如此大手笔,除了云计算是一大趋势,也是依赖各自庞大的规模优势。潜移默化的在使用着互联网用户的授权数据,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支撑底层基础设施和技术的投入,BAT本身就是自家云计算最大的用户,加上公共云靠的就是规模效应取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海外和本土两种不同的思路:国外微软与IBW的部署侧重企业层,而BAT更偏重于用户层面,云计算市场也必然会成为它们下一个相遇的战场。
云计算市场的巨大前景,吸引的不只是BAT这种互联网巨头,华为这个传统通信设备企业也在运营商业务呈现疲软之势时进军IT业。自2015年7月华为推出公有云以来,业界就有评论称其将会与运营商直接竞争。所以,华为很讨巧的选择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华为提供产品和技术,运营商提供网络、IDC资源优势及运营服务经验。如此一来,既避免了与运营商竞争,还加大了华为后期可能与互联网为主的云计算服务商竞争的筹码。
巨头们一手抓技术,一手抓资源,而市场上如UCloud、七牛云和青云等中小玩家则选择了差异化作为立身的根本。七牛一直专注在云存储领域,基于非结构化数据,提供客户一站式的数据服务。青云与UCloud则偏向云计算,其中UCloud更侧重游戏,青云侧重私有云。
难题重重,不止砸钱这么简单
在BAT中,增速最为明显的是阿里云。8月中旬,阿里巴巴发布的201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阿里云第二季度收入4.85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106%,成为阿里巴巴收入增速最快业务。对比国际云计算巨头,亚马逊最新一季财报显示,云计算服务AWS收入增长81%,这也让阿里云一举成为了全球增速最快的云服务提供商。
如此看来,烧钱确是跑马圈地的好办法。不过,云计算领域存在的诸多缺陷就不是烧钱所能解决的了。从PC到移动互联网到万物互联,数据大爆炸正在加速来临,数据将成为每一个个体和机构最有价值的资产,云端数据安全也将是云计算服务商未来竞争的焦点。2015年7月22日,阿里云在分享日上就曾发起“数据保护倡议”,针对用户普遍关注的数据安全问题进行了界定。无独有偶,华为IT产品线总裁郑叶来在第五届华为云计算大会上提到,华为坚持“聚焦”和“被集成”战略,将与合作伙伴一起打造开放的云生态,让平台更开放。阿里巴巴和华为的做法或许可以打消用户的顾虑,获取他们的信任。但由于国内复杂的网络环境,整个云计算安全市场现阶段并没有形成一套标准和自适应的防护体系,安全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除了安全是中国云计算领域需要克服的一大挑战之外,目前国内云服务市场还存在总量过剩的问题。在9月15日腾讯云计算技术领袖峰会上,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表示,“我们看到云计算在中国铺天盖地,总体来看最大的特点是参差不齐。包括原来做外包的,帮企业做数据托管,把这个也称为云计算。所以遍地开花,人人都在做云计算,造成的结果就是总量过剩。”不过,企业真正需要的,真正能够极大程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云平台并不多。
小编观点
虽然国内云服务商增速明显,但相比国外的成熟市场,国内云计算仍然处于基础布局阶段,没有真正实现切实的落地。全球云服务市场被亚马逊、谷歌、微软和IBM四大厂商垄断,他们占据全球云服务市场54%的市场份额,相比之下中国云计算领域内占据全球的市场份额仅仅不到5%。而且国内云计算市场面临产品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存储市场之外的商业模式延生,是云计算服务商急需探索的模式。
Gartner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近80%的中国企业将在云计算方面增加投资。之前IDC也发布预测,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到2016年将达到246.7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38.6%。而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有关数据也显示,在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是以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服务,2015年上半年增速达22.1%。云计算市场已经成为互联网厂商、IT厂商和电信运营商的竞争高地。
2015年3月,阿里云联合30家风投发布“创客 ”计划,联合百亿资金,提供从开发组件、分发推广、办公场地、前后期投资到云服务资源的系列创业扶持。7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向阿里云战略增资60亿元人民币,用于国际业务发展和DT生态建设等方面。
2014年才正式发布的百度开放云,在2015年9月初宣布拥抱中国“3600行”计划,正式加入公有云市场竞争,并把人工智能与云计算的结合上升到一个新层面。百度云想要联合电信云、金山云和华为企业云等国内主流云平台以及亚马逊中国,在安全领域共建云安全生态。
在“云产业”的布局上,腾讯也已经开始加大“马力”追赶。最早从社交、游戏和开放平台等业务中孵化的腾讯云,今年6月16日联合多家创投机构发布了“云 众创”计划,宣布将提供1亿元人民币的扶持资金,加码对创业者的扶持。紧接着,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在9月15日举行的首届腾讯云技术领袖峰会上宣布,2016年将投入20亿元人民币,用于腾讯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未来5年预计将投入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同时发布“云 未来”生态规划。
BAT如此大手笔,除了云计算是一大趋势,也是依赖各自庞大的规模优势。潜移默化的在使用着互联网用户的授权数据,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支撑底层基础设施和技术的投入,BAT本身就是自家云计算最大的用户,加上公共云靠的就是规模效应取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海外和本土两种不同的思路:国外微软与IBW的部署侧重企业层,而BAT更偏重于用户层面,云计算市场也必然会成为它们下一个相遇的战场。
云计算市场的巨大前景,吸引的不只是BAT这种互联网巨头,华为这个传统通信设备企业也在运营商业务呈现疲软之势时进军IT业。自2015年7月华为推出公有云以来,业界就有评论称其将会与运营商直接竞争。所以,华为很讨巧的选择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华为提供产品和技术,运营商提供网络、IDC资源优势及运营服务经验。如此一来,既避免了与运营商竞争,还加大了华为后期可能与互联网为主的云计算服务商竞争的筹码。
巨头们一手抓技术,一手抓资源,而市场上如UCloud、七牛云和青云等中小玩家则选择了差异化作为立身的根本。七牛一直专注在云存储领域,基于非结构化数据,提供客户一站式的数据服务。青云与UCloud则偏向云计算,其中UCloud更侧重游戏,青云侧重私有云。
难题重重,不止砸钱这么简单
在BAT中,增速最为明显的是阿里云。8月中旬,阿里巴巴发布的201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阿里云第二季度收入4.85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106%,成为阿里巴巴收入增速最快业务。对比国际云计算巨头,亚马逊最新一季财报显示,云计算服务AWS收入增长81%,这也让阿里云一举成为了全球增速最快的云服务提供商。
如此看来,烧钱确是跑马圈地的好办法。不过,云计算领域存在的诸多缺陷就不是烧钱所能解决的了。从PC到移动互联网到万物互联,数据大爆炸正在加速来临,数据将成为每一个个体和机构最有价值的资产,云端数据安全也将是云计算服务商未来竞争的焦点。2015年7月22日,阿里云在分享日上就曾发起“数据保护倡议”,针对用户普遍关注的数据安全问题进行了界定。无独有偶,华为IT产品线总裁郑叶来在第五届华为云计算大会上提到,华为坚持“聚焦”和“被集成”战略,将与合作伙伴一起打造开放的云生态,让平台更开放。阿里巴巴和华为的做法或许可以打消用户的顾虑,获取他们的信任。但由于国内复杂的网络环境,整个云计算安全市场现阶段并没有形成一套标准和自适应的防护体系,安全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除了安全是中国云计算领域需要克服的一大挑战之外,目前国内云服务市场还存在总量过剩的问题。在9月15日腾讯云计算技术领袖峰会上,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表示,“我们看到云计算在中国铺天盖地,总体来看最大的特点是参差不齐。包括原来做外包的,帮企业做数据托管,把这个也称为云计算。所以遍地开花,人人都在做云计算,造成的结果就是总量过剩。”不过,企业真正需要的,真正能够极大程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云平台并不多。
小编观点
虽然国内云服务商增速明显,但相比国外的成熟市场,国内云计算仍然处于基础布局阶段,没有真正实现切实的落地。全球云服务市场被亚马逊、谷歌、微软和IBM四大厂商垄断,他们占据全球云服务市场54%的市场份额,相比之下中国云计算领域内占据全球的市场份额仅仅不到5%。而且国内云计算市场面临产品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存储市场之外的商业模式延生,是云计算服务商急需探索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