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管理是否科学不仅会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而且会影响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现代化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学校管理现代化是每个校长面临的重大课题。以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梧桐湖学校为例,学校在管理上坚持理念领航,坚定信念;追求价值,决策科学;强化顶层设计,激活师生主体;注重基础研究,建设校本课程;打造智慧教育,开展智能评价;建设学校文化,促进内涵发展。
关键词:学校管理;理念价值;研究;智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0)02-0062-03
教育现代化离不开管理现代化,中小学管理现代化是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它对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平常所提及的中小学管理,包括政府对中小学的管理和中小学对自身的管理,它既要体现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又要体现教育治理的價值追求。笔者结合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梧桐湖学校(以下简称“梧桐湖学校”)的管理经验,从中小学自身管理的视角谈谈学校管理的实践感悟。
一、理念领航,坚定信念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对教育教学价值取向的精准描述,是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是关于“教育应然状态”的论断。梧桐湖学校提出的办学理念是“顺应天性,多元育人”。“天”是指人生长的规律,“性”是指孩子的本性,即教育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从办学理念出发,学校逐渐形成了“培养兴趣、凸显特色、发展个性”办学思路、“培养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快乐人”办学目标(包括“兴趣学习、自主发展、阳光成长”学生发展目标和“务实创新、品味成功、幸福生活”教师发展目标)、“自主学习、多元发展”校训、“爱生善导、儒雅精勤”教风和“自信自主、勤奋乐学”学风。办学理念不应停留在文字上或应付对外宣传的口号上,而应该转化为指导办学实践的坚定信念,即把教育的“应然”变成“实然”的信心和决心,转化为学校上下一致的“办优质教育,做更好自我”的共同愿景,并进一步演变为“开发潜能,扶正不能”的教育实践。
二、追求价值,决策科学
教育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教育价值的合理性。任何一所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否成功,取决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是否相融共生。学校管理既要规避缺乏实效性的教育决策和管理方法,更要防止教育决策与教育实践只考虑眼前利益,忽视长久发展,偏离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梧桐湖学校提出的“顺应天性,多元育人”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应然价值体现。学校管理决策要处理好教育热点问题与重点问题的关系。热点问题常常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但由于形成社会热点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需要我们理性客观地审视其本质,寻其根本、去其表象;同时也要看到有不少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由于其他原因并没有成为热点,反而被不同程度的忽视,甚至长期未能得到解决。比如,乡村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与教学改革、学校管理的科学性等问题。因此,我们在解决热点问题的过程中,要防止由于缺乏长远考虑,造成教育失真的问题以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背离。教育管理者要有极强的甄别能力和教育智慧,牢牢把握教育的目标,抓住教育的关键问题,做好教育管理决策,并制定科学的行动方案,把办学的价值追求落实到一个又一个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
三、强化顶层设计,激活师生主体
习总书记指出,顶层设计要把发展需要跟现实能力、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统筹起来考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目标和工作重点。就学校管理而言,就是要从全局出发审视学校办学的各个方面,把办学愿景具体化。梧桐湖学校是一所新型乡村学校,在顶层设计上既要突破原有的藩篱,用改革的精神焕发生机,又要结合校情,遵循教育规律,规避工作中出现“假、大、空”的现象。因此,在明晰“尊重主体,顺应生命发展规律;开发潜能,扶正不能”的理念引导下,我们设计出了“顺生教育”的框架体系。教育是科学,更是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必须要遵循教育规律,遵守教育规范,基于本地区的教育生态和本学校的学生学情,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校长的工作要点就是尊重学校发展的双主体,激活教师活力,唤起学生兴趣。在激发教师活力上,学校把课程的开发权还给教师,发掘每一个教师的潜能;在唤起学生兴趣上,学校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引导每一个学生自主探索,收获成功。
四、注重基础研究,建设校本课程
再好的理念,没有学业质量的提升,都是美丽的憧憬。居于上层的校园文化和整体框架一旦形成,变革的重心自然要聚焦到课程与教学上来。为此,学校明确了“学科课程强基础,校本课程显特色”的指导思想,一手抓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一手抓互动生成教学研究。在教学研究中,学校开展“自主研学,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探索,采取“专家引领—骨干先行—反思提炼—逐层推进”的方法,形成了整体教学模式和学科操作模式。在行动研究中,学校注重引导教师认同并运用模式,再鼓励教师走出模式,创新教法,逐步形成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学校目前正处于从“分层走班”到“分层分类走班”实践探索的道路上。学科课程让学生固本强基,校本课程为学生圆梦插上翅膀。学校围绕“顺应天性,多元育人”办学理念,以教师为课程开发主体,遵循“自主选择、个性成长”原则,秉持“为了孩子的一生奠基,助孩子梦想开花”的目标,构建“一线三向五领域”的“顺生教育”系列校本课程体系。“一线”就是课程建设要始终服务于培养合格公民的育人目标;“三向”是指基础拓展类课程和素养提升类课程面向全校、全年级和学生个体;“五领域”指每一门课内容都含括人文素养、科学素质、体艺素养、国际视野、综合能力,旨在让国家课程校本化、特色化落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特色地发展。
五、打造智慧教育,开展智能评价 梧桐湖学校是由几个乡村教学点组建而成的一所新型乡村学校,学生长期处于被动讲授式教学模式下,基础知识薄弱,表达能力较差,自我展示意愿不强,综合素质未能得到全面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充分利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的优质资源,建设智慧教育,在教育管理、课堂教学、教学研究等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乡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学校还建立了自己的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可选择的教育教学资源,并引进了“作业盒子”“园丁”“学科网”等多个教学软件,从学科的微视频精讲、英语配音跟读到有趣的实验,为学生的前置学习和课后拓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解决了家长没时间又不知如何辅导作业的难题,通过个性化作业批改与反馈,搭建了家长和教师互动沟通平台。学校利用电子牌设计了“顺生灵桐”评价体系。评价的宗旨是让学生发现更好的自己。评价的目标是:全面描绘学生成长过程,勾勒学生发展轨迹;与教师的日常教学紧密相连,助力教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供客观的大数据信息,助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面对中考改革的要求,公正客观评价学生综合素质。[2]评价对象主要包括学生和班级。学生综合评价分五个维度:道德品行、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每班根据记录每月评出10个“灵童之星”,每学期评选出5个“特别之星”。学生依据自己获得的积分到学校教育活动中心兑换相应的学习、生活用品等奖励。班级综合评价分四个维度:教育常规、学生创意、文化亮点、特色创建。优胜班级可以获得观看影片、自主活动、研学旅行、赠阅书籍等机会。
六、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内涵发展
学校文化是学校建设、管理、发展的独特品格和个性,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并为其成员所认识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综合。学校文化一旦成型,就会形成一种场域,产生一种磁场,它具有一种可以纵横辐射的力量,对身在其中的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3]学校文化的运作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而载体的设计要体现学校发展的文化策略,彰显学校的特色和师生的特点。梧桐湖
学校的文化建设就是从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入手,狠抓六种载体:第一,理念载体。它体现办学的育人取向,反映校长在文化育人中的核心教育理念,是校长教育哲学的结晶,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教育理念、育人目标、价值追求等层面。第二,环境载体。它是一种静态的校园文化,是物化环境的具体体现。校园设计、景观建筑都有个性化的文化内涵,体现办学人的意志和情感。学校在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将校园模拟成“顺生新城”,把校舍命名为好学会学的“知明楼”、以德示贤的“知贤楼”、以学践行的“知行楼”、健体立志的“知毅体育馆”、戏水遨游的“知远游泳馆”、品味成长的“知味坊”。这三楼两馆一坊分布在花木绿映的园林式校园新城之中,学生感受到了从过去的乡村教学点进入新城学习的新变化,激起一种要改变的冲动。第三,活动载体。它是形成学校特色的保证。多彩活动的实施有助于学校文化的逐步积淀和形成,能把学生的心灵融入社会,生成体验、获得感悟、生长智慧、树立志向,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发展。第四,教学载体。它体现学校文化育人和校本课程的特色,是文化育人重要的一环,表现在各学科课堂教学实践之中。第五,制度载体。这是校长办学理念在制度文化上的反映,是行为规则的体现,它使得学校的管理工作真正实现操作有规范、管理有依据、考核有标准。规范管理与现场管理、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能让原来的枯燥管理变得有情有趣,形成宽松、和谐、民主、公平、友爱、向上的良好氛围。第六,行为载体。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它是学校整体风貌的反映,学校把“三风”三位一体建设的着力点放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学校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创建“勤学雅行”班级文化,以“自主勤学”彰显班级管理的内涵,以目标发展体现班级管理的宗旨,以人文关怀营造班级管理的氛围,构建了两种“勤学雅行”班级管理模式。模式一为“三制”,即值日班长制、班委轮值制、岗位责任制。模式二为自主管理模式,即(1)制定轮流执政的班干制度;(2)组建有个性的兴趣小组;(3)设置宜于竞争的小组结构;(4)要求学生爱护集体财物;(5)引导学生独立自编、自办小报和开展其他创意活动。模式三为班级校园值周制。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该标准涵盖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营造和谐安全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等六大管理职责,共88条内容。它对中小学管理进行了规范并给予了指导。我们深入研究和实施这个标准,在管理中坚持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价值导向,提升了学校的文化领导力。让学校走上内涵发展之路,成为一个永铸活力的“智慧生命体”,这就是梧桐湖学校育人的价值取向和执着追求。
(叶枫岚,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梧桐湖学校,湖北 鄂州436000)
参考文献:
[1] 陶西平.在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J].中小学管理,2018(1):5-7.
[2] 王殿军.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3):5-7.
[3] 冯正平,王小蕊.提升和优化学校文化,提高学校竞争软实力[J].安徽理工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42-47.
(责任编辑:谢先成)
关键词:学校管理;理念价值;研究;智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0)02-0062-03
教育现代化离不开管理现代化,中小学管理现代化是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它对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平常所提及的中小学管理,包括政府对中小学的管理和中小学对自身的管理,它既要体现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又要体现教育治理的價值追求。笔者结合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梧桐湖学校(以下简称“梧桐湖学校”)的管理经验,从中小学自身管理的视角谈谈学校管理的实践感悟。
一、理念领航,坚定信念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对教育教学价值取向的精准描述,是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是关于“教育应然状态”的论断。梧桐湖学校提出的办学理念是“顺应天性,多元育人”。“天”是指人生长的规律,“性”是指孩子的本性,即教育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从办学理念出发,学校逐渐形成了“培养兴趣、凸显特色、发展个性”办学思路、“培养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快乐人”办学目标(包括“兴趣学习、自主发展、阳光成长”学生发展目标和“务实创新、品味成功、幸福生活”教师发展目标)、“自主学习、多元发展”校训、“爱生善导、儒雅精勤”教风和“自信自主、勤奋乐学”学风。办学理念不应停留在文字上或应付对外宣传的口号上,而应该转化为指导办学实践的坚定信念,即把教育的“应然”变成“实然”的信心和决心,转化为学校上下一致的“办优质教育,做更好自我”的共同愿景,并进一步演变为“开发潜能,扶正不能”的教育实践。
二、追求价值,决策科学
教育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教育价值的合理性。任何一所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否成功,取决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是否相融共生。学校管理既要规避缺乏实效性的教育决策和管理方法,更要防止教育决策与教育实践只考虑眼前利益,忽视长久发展,偏离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梧桐湖学校提出的“顺应天性,多元育人”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应然价值体现。学校管理决策要处理好教育热点问题与重点问题的关系。热点问题常常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但由于形成社会热点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需要我们理性客观地审视其本质,寻其根本、去其表象;同时也要看到有不少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由于其他原因并没有成为热点,反而被不同程度的忽视,甚至长期未能得到解决。比如,乡村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与教学改革、学校管理的科学性等问题。因此,我们在解决热点问题的过程中,要防止由于缺乏长远考虑,造成教育失真的问题以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背离。教育管理者要有极强的甄别能力和教育智慧,牢牢把握教育的目标,抓住教育的关键问题,做好教育管理决策,并制定科学的行动方案,把办学的价值追求落实到一个又一个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
三、强化顶层设计,激活师生主体
习总书记指出,顶层设计要把发展需要跟现实能力、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统筹起来考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目标和工作重点。就学校管理而言,就是要从全局出发审视学校办学的各个方面,把办学愿景具体化。梧桐湖学校是一所新型乡村学校,在顶层设计上既要突破原有的藩篱,用改革的精神焕发生机,又要结合校情,遵循教育规律,规避工作中出现“假、大、空”的现象。因此,在明晰“尊重主体,顺应生命发展规律;开发潜能,扶正不能”的理念引导下,我们设计出了“顺生教育”的框架体系。教育是科学,更是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必须要遵循教育规律,遵守教育规范,基于本地区的教育生态和本学校的学生学情,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校长的工作要点就是尊重学校发展的双主体,激活教师活力,唤起学生兴趣。在激发教师活力上,学校把课程的开发权还给教师,发掘每一个教师的潜能;在唤起学生兴趣上,学校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引导每一个学生自主探索,收获成功。
四、注重基础研究,建设校本课程
再好的理念,没有学业质量的提升,都是美丽的憧憬。居于上层的校园文化和整体框架一旦形成,变革的重心自然要聚焦到课程与教学上来。为此,学校明确了“学科课程强基础,校本课程显特色”的指导思想,一手抓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一手抓互动生成教学研究。在教学研究中,学校开展“自主研学,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探索,采取“专家引领—骨干先行—反思提炼—逐层推进”的方法,形成了整体教学模式和学科操作模式。在行动研究中,学校注重引导教师认同并运用模式,再鼓励教师走出模式,创新教法,逐步形成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学校目前正处于从“分层走班”到“分层分类走班”实践探索的道路上。学科课程让学生固本强基,校本课程为学生圆梦插上翅膀。学校围绕“顺应天性,多元育人”办学理念,以教师为课程开发主体,遵循“自主选择、个性成长”原则,秉持“为了孩子的一生奠基,助孩子梦想开花”的目标,构建“一线三向五领域”的“顺生教育”系列校本课程体系。“一线”就是课程建设要始终服务于培养合格公民的育人目标;“三向”是指基础拓展类课程和素养提升类课程面向全校、全年级和学生个体;“五领域”指每一门课内容都含括人文素养、科学素质、体艺素养、国际视野、综合能力,旨在让国家课程校本化、特色化落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特色地发展。
五、打造智慧教育,开展智能评价 梧桐湖学校是由几个乡村教学点组建而成的一所新型乡村学校,学生长期处于被动讲授式教学模式下,基础知识薄弱,表达能力较差,自我展示意愿不强,综合素质未能得到全面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充分利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的优质资源,建设智慧教育,在教育管理、课堂教学、教学研究等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乡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学校还建立了自己的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可选择的教育教学资源,并引进了“作业盒子”“园丁”“学科网”等多个教学软件,从学科的微视频精讲、英语配音跟读到有趣的实验,为学生的前置学习和课后拓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解决了家长没时间又不知如何辅导作业的难题,通过个性化作业批改与反馈,搭建了家长和教师互动沟通平台。学校利用电子牌设计了“顺生灵桐”评价体系。评价的宗旨是让学生发现更好的自己。评价的目标是:全面描绘学生成长过程,勾勒学生发展轨迹;与教师的日常教学紧密相连,助力教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供客观的大数据信息,助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面对中考改革的要求,公正客观评价学生综合素质。[2]评价对象主要包括学生和班级。学生综合评价分五个维度:道德品行、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每班根据记录每月评出10个“灵童之星”,每学期评选出5个“特别之星”。学生依据自己获得的积分到学校教育活动中心兑换相应的学习、生活用品等奖励。班级综合评价分四个维度:教育常规、学生创意、文化亮点、特色创建。优胜班级可以获得观看影片、自主活动、研学旅行、赠阅书籍等机会。
六、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内涵发展
学校文化是学校建设、管理、发展的独特品格和个性,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并为其成员所认识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综合。学校文化一旦成型,就会形成一种场域,产生一种磁场,它具有一种可以纵横辐射的力量,对身在其中的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3]学校文化的运作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而载体的设计要体现学校发展的文化策略,彰显学校的特色和师生的特点。梧桐湖
学校的文化建设就是从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入手,狠抓六种载体:第一,理念载体。它体现办学的育人取向,反映校长在文化育人中的核心教育理念,是校长教育哲学的结晶,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教育理念、育人目标、价值追求等层面。第二,环境载体。它是一种静态的校园文化,是物化环境的具体体现。校园设计、景观建筑都有个性化的文化内涵,体现办学人的意志和情感。学校在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将校园模拟成“顺生新城”,把校舍命名为好学会学的“知明楼”、以德示贤的“知贤楼”、以学践行的“知行楼”、健体立志的“知毅体育馆”、戏水遨游的“知远游泳馆”、品味成长的“知味坊”。这三楼两馆一坊分布在花木绿映的园林式校园新城之中,学生感受到了从过去的乡村教学点进入新城学习的新变化,激起一种要改变的冲动。第三,活动载体。它是形成学校特色的保证。多彩活动的实施有助于学校文化的逐步积淀和形成,能把学生的心灵融入社会,生成体验、获得感悟、生长智慧、树立志向,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发展。第四,教学载体。它体现学校文化育人和校本课程的特色,是文化育人重要的一环,表现在各学科课堂教学实践之中。第五,制度载体。这是校长办学理念在制度文化上的反映,是行为规则的体现,它使得学校的管理工作真正实现操作有规范、管理有依据、考核有标准。规范管理与现场管理、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能让原来的枯燥管理变得有情有趣,形成宽松、和谐、民主、公平、友爱、向上的良好氛围。第六,行为载体。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它是学校整体风貌的反映,学校把“三风”三位一体建设的着力点放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学校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创建“勤学雅行”班级文化,以“自主勤学”彰显班级管理的内涵,以目标发展体现班级管理的宗旨,以人文关怀营造班级管理的氛围,构建了两种“勤学雅行”班级管理模式。模式一为“三制”,即值日班长制、班委轮值制、岗位责任制。模式二为自主管理模式,即(1)制定轮流执政的班干制度;(2)组建有个性的兴趣小组;(3)设置宜于竞争的小组结构;(4)要求学生爱护集体财物;(5)引导学生独立自编、自办小报和开展其他创意活动。模式三为班级校园值周制。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该标准涵盖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营造和谐安全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等六大管理职责,共88条内容。它对中小学管理进行了规范并给予了指导。我们深入研究和实施这个标准,在管理中坚持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价值导向,提升了学校的文化领导力。让学校走上内涵发展之路,成为一个永铸活力的“智慧生命体”,这就是梧桐湖学校育人的价值取向和执着追求。
(叶枫岚,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梧桐湖学校,湖北 鄂州436000)
参考文献:
[1] 陶西平.在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J].中小学管理,2018(1):5-7.
[2] 王殿军.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3):5-7.
[3] 冯正平,王小蕊.提升和优化学校文化,提高学校竞争软实力[J].安徽理工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42-47.
(责任编辑:谢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