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高中历史课堂问题教学法教学实践的有效方法受到广泛关注。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感悟课程核心内容,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独特思考方式是未来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通过多元设问、加强课堂互动,培育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等教学手段的创造性运用有助于更新教学立意,提升学生认知水平,进而彰显高中历史课堂的时代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法;教学研究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问题教学法开始逐步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中。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采用的问题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进行主动交流,也有利于教师通过学生提出的质疑和对设问的回答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下面,笔者便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的相关策略。
一、多元设问,拓展学生思维深度
对于同一客观历史现象,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都会产生不同看法。作为历史老师,首先自身应具备历史解释素养,能够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客观看待历史问题,从而得出不同结论,丰富自己的眼界和认识。其次,教师还应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知程度,使学生克服单一的思维定式,发散思维,了解到历史并不完全是史实的串联,还包括不同人看待历史问题的史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从多方面为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基于已学知识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增强学生读历史的理解,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时,教师可先在课堂上讲授有关义和团运动的相关史实和历史知识,使学生们了解义和团运动是中国农民阶级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刻所进行的一场具有反对帝国主义性质的爱国运动,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但同时,义和团运动又有着拒绝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只反帝不反封的弊端和局限性。之后,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义和团运动较之太平天国运动而言,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自身所学知识与相关史实,你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站在不同立场上对这一重点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二、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课堂互动主要分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两种形式。师生互动是指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强化学生记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若是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所偏离,教师可给予相应指导,为其提供思路,从而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而生生互动最常用也是最有效形式便是在小组合作中自由讨论,教师为学生设置思考问题和教学任务,学生在小组范围内根据问题各抒己见,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借鉴他人思考方式和语文表达;在讨论完成后总结问题答案,并提出进一步思考的方向。这种互动讨论的方式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历史学习保有高涨热情。
例如,在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等材料,让学生根据问题“你认为我国大量引进外国的科学技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式,对中国经济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可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对问题的理解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造成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中国逐步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原料产地和产品输出市场;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经济重心也从广州转移到上海。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积极思考和参与,完善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认知程度。
三、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教师的必要指导下,学生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自主搜集、分析和处理历史知识和相关信息来展开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逐渐步入了“互联网+”时代,教育行业也引进了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有利于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渠道多样化和学习资源大范围共享。因此,学生便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下,借助电子网络手段获取信息,查找各方面资料,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获得新知。学生探究学习以问题为线索和导向,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教师的必要指引为重要条件,以自己的史观解读史料,重塑历史认识。
例如,在学习《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梳理从二战结束至苏联解体这段历史时期内美苏关系发生的几次改变,为学生提出一个中心问题:“美国、苏联两国是怎么一步步有盟友变成对手的?”使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析世界局势和美苏两国的力量对比得出结论: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国家利益方面存在许多冲突,加之两国之间互不信任、相互猜疑,从彼此的快速发展之中察觉到了威胁,因此导致美苏从盟友变成对立的两个大国。
综上所述,多元设问、加强课堂互动,培育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等有效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清晰度和系统性,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任重道远,是否存在其他途径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在未来进行深入研究与试行。
参考文献
[1].陈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01).
[2].何一帆.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特征[J].文学教育(下),2015(07).
关键词: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法;教学研究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问题教学法开始逐步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中。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采用的问题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进行主动交流,也有利于教师通过学生提出的质疑和对设问的回答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下面,笔者便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的相关策略。
一、多元设问,拓展学生思维深度
对于同一客观历史现象,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都会产生不同看法。作为历史老师,首先自身应具备历史解释素养,能够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客观看待历史问题,从而得出不同结论,丰富自己的眼界和认识。其次,教师还应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知程度,使学生克服单一的思维定式,发散思维,了解到历史并不完全是史实的串联,还包括不同人看待历史问题的史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从多方面为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基于已学知识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增强学生读历史的理解,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时,教师可先在课堂上讲授有关义和团运动的相关史实和历史知识,使学生们了解义和团运动是中国农民阶级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刻所进行的一场具有反对帝国主义性质的爱国运动,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但同时,义和团运动又有着拒绝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只反帝不反封的弊端和局限性。之后,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义和团运动较之太平天国运动而言,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自身所学知识与相关史实,你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站在不同立场上对这一重点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二、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课堂互动主要分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两种形式。师生互动是指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强化学生记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若是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所偏离,教师可给予相应指导,为其提供思路,从而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而生生互动最常用也是最有效形式便是在小组合作中自由讨论,教师为学生设置思考问题和教学任务,学生在小组范围内根据问题各抒己见,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借鉴他人思考方式和语文表达;在讨论完成后总结问题答案,并提出进一步思考的方向。这种互动讨论的方式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历史学习保有高涨热情。
例如,在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等材料,让学生根据问题“你认为我国大量引进外国的科学技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式,对中国经济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可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对问题的理解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造成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中国逐步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原料产地和产品输出市场;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经济重心也从广州转移到上海。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积极思考和参与,完善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认知程度。
三、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教师的必要指导下,学生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自主搜集、分析和处理历史知识和相关信息来展开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逐渐步入了“互联网+”时代,教育行业也引进了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有利于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渠道多样化和学习资源大范围共享。因此,学生便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下,借助电子网络手段获取信息,查找各方面资料,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获得新知。学生探究学习以问题为线索和导向,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教师的必要指引为重要条件,以自己的史观解读史料,重塑历史认识。
例如,在学习《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梳理从二战结束至苏联解体这段历史时期内美苏关系发生的几次改变,为学生提出一个中心问题:“美国、苏联两国是怎么一步步有盟友变成对手的?”使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析世界局势和美苏两国的力量对比得出结论: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国家利益方面存在许多冲突,加之两国之间互不信任、相互猜疑,从彼此的快速发展之中察觉到了威胁,因此导致美苏从盟友变成对立的两个大国。
综上所述,多元设问、加强课堂互动,培育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等有效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清晰度和系统性,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任重道远,是否存在其他途径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在未来进行深入研究与试行。
参考文献
[1].陈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01).
[2].何一帆.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特征[J].文学教育(下),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