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旁肌肉退变的影像学评估及进展

来源 :临床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uro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腰痛是持续至少3个月的慢性疼痛综合征[1],患病率及致残率均较高[2].1990~2013年全球对301种急慢性疾病负担的研究发现,腰痛排在致残率首位[3].成人腰痛患病率达20.3%,且从生命的第三个十年开始呈线性增长[4],超过80%的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段时间在经历腰痛或相关疾病[5].腰椎旁肌肉作为人体核心肌群的重要组分,其结构与功能改变被认为与慢性腰痛有一定相关性.椎旁肌肉退变与腰椎疾病及术后并发症的产生亦相关[6],主要体现在数量与质量的改变,以肌肉萎缩和脂肪浸润的形式发生.目前,超声、CT及MRI可从不同角度描述椎旁肌肉,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就近年来不同影像学方法在腰痛患者椎旁肌肉退变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儿童肾外非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横纹肌样瘤(ERNC-MRT)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10例ERNC-MRT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其中行CT和MRI检查的患儿分别为10例和3例.结果 本组患儿男7例,女3例,年龄1个月~6岁,平均(20 ±22.6)个月.肿瘤原发于颈部5例,纵隔3例,右侧腹膜后及盆腔各1例.瘤体大多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楚,最大径线2.2~11.1 cm,平均(7.3±3.1)cm.CT示肿瘤以实性为主,大多密度不均
目的 探讨艾滋病并发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的MRI影像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23例艾滋病并发PML患者的MRI平扫+增强影像资料,总结分析艾滋病并发PML的MRI影像特征.结果 23例艾滋病并发PML患者中,男性患者占22例(22/23,95.7%),平均年龄为(37±9)岁,幕上病灶为20例(20/23,87.0%),幕下病灶为3例(3/23,13.0%),幕上与幕下同时受累为6例(6/23,26.1%),其中左额叶14例(14/23,60
目的 探究主观认知下降(SCD)人群的多模态MRI变化情况.方法 SCD人群与资料匹配的正常人群各30例,行认知功能及常规MRI、全脑灰质体积(GMV)、静息态低频振幅(ALFF)检查,比较其变化规律.结果 全脑GMV比较显示SCD组在前扣带回(左)、后扣带回(右)、前额叶(右)、颞上回(左、右)、尾状核(左、右)、颞中回(左、右)、舌回(左、右)以及丘脑(右)、小脑(左、右)、枕叶(右)等皮层或灰质结构中表达量下降.ALFF比较显示SCD组在前扣带回(左、右)、前额叶(右)、眶回(右)、颞上回(左)、颞
目的 探讨3.0 T MR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对于脊柱转移瘤与脊柱结核、脊柱转移瘤原发灶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脊柱转移瘤(71例,其中肺癌43例,乳腺癌14例,肾癌14例)和脊柱结核(25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用后处理软件测量感兴趣区(ROI)的标准表观扩散系数(ADCstand)、真性扩散系数(ADCslow)、灌注相关扩散系数(ADCfast)、灌注分数(f)、扩散分布指数(DDC)、扩散异质性指数(α).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来比较脊柱转移瘤与脊柱结核、不同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在儿童初发急性白血病髂骨骨髓浸润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36名健康儿童志愿者(对照组)及27例本院临床确诊初发急性白血病儿童(病例组)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按年龄划分为三组:A组(≤5岁),B组(5~10岁),C组(10~ 14岁),其中A组10例,B组15例,C组11例;病例组用同样的方法分组:A\'组(≤5岁),B\'组(5~10岁),C\'组(10~14岁),其中A\'组10例,B\'组8例,C\'组9例.采用GE Sing
目的 探讨尼古丁依赖者静息态状况下特异的脑活动改变,以及重度尼古丁依赖者是否具有更特异性脑活动改变.方法 对63例尼古丁依赖者(轻度组33例和重度组30例)和30例健康对照行静息态磁共振成像扫描并计算动态低频波动振幅(dALFF),对三组ALFF值行ANOVA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轻度尼古丁依赖者在左侧额上/中回及右侧眶额中回dALFF变异性增加(t=2.91);重度尼古丁依赖者在左侧额上/中/下回、右侧眶额中回、右侧岛叶、右侧中央前/后回以及右侧额中回dALFF变异性增加(t=2.91).与轻度
目的 探讨Kaiser评分对乳腺BI-RADS4类非肿块样强化(NME)病灶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行乳腺DCE-MRI检查的BI-RADS 4类NME病灶的患者资料,以手术或穿刺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Kaiser评分对NME诊断结果,采用ROC曲线评估Kaiser评分的诊断效能.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病灶162例,其中良性90例,恶性72例.以诊断效能最佳的Kaiser评分4分为界,诊断恶性NME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2%、98.6%、60%、66.4%、98.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预测因子,并探讨其斑块性质及严重程度与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T2DM并行CCTA检查的患者253例,应用CT造影图像分析软件勾画左前降支动脉(LAD)、左旋支动脉(LCX)、右冠状动脉(RCA)近段周围4mm的管状范围,自动计算脂肪衰减指数(FAI)及PCAT体积,记录三支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结果 性别、年龄、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病年限、RCA-FAI是T2DM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RC
目的 探讨320排容积CT血管成像在急性大咯血介入栓塞术前的指导作用及相关因素分析评估其复发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大咯血患者110例,同期行320排容积CT和DSA检查,分析CT在诊断咯血病因、责任血管准确率及两者检查一致性,并评估患者性别、年龄及各项异常CT征象等因素在咯血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CTA检出责任血管182支,检出率95.3%,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值0.779,P<0.001),通过相关因素分析发现肺毁损、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分流是咯血复发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6.07
目的 评价腔内治疗腹主-双髂动脉闭塞性疾病(ABIO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搜集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经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诊断的22例ABIO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急性闭塞患者行对吻支架置入术,考虑新鲜血栓形成患者给予置管溶栓术治疗后复查造影后行支架置入术.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症状改善情况.评价血管腔内治疗ABIOD的安全性、有效性.结果 9例支架置入前行置管溶栓治疗,13例直接行支架置入术.22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20例患者置入KISS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