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铁路信息化具有覆盖范围广、信息关联交叉、系统规范有序的特点,铁路信息化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更高,高职院校必须从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上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新整合,本文提出“大平台、小模块、模糊群、重定向”的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形成“一专多能、知多识广”的知识结构,力争达到“专一门,通两门,知全路”的行业技能要求,以适应现代铁路的高速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铁路信息化 铁路高职院校 高技能人才 培养模式
引言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当今世界已进入数字时代、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无不进入信息化过程。铁路作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大众化交通工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提供运力支持、当好先行的重要历史使命,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依靠信息化提升铁路产业[1]。铁路信息化对轨道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紧迫,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迫在眉睫,这对铁路院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那么,铁路高职院校如何转变观念,跨越思维,探索出一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思考。笔者受文献[9]的启发,在总结传统培养模式的特点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和其它相关行业的培养模式,对铁路信息化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深入探讨。
1.铁路信息化的特点
为实现新时期新阶段铁路跨越发展的战略任务,铁道部颁布了“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铁路的运输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体系结构、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铁路信息化建设必须适应铁路高速化、重载化及密集化的发展趋势,突出运输组织、客货营销和经营管理3大领域,以东部铁路和繁忙干线为重点,积极发展新一代调度集中系统、综合调度信息系统;完善运营管理各专业系统,建设运输智能决策系统和铁路电子政务系统;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1]。铁路信息化具有以下特点:
1.1 覆盖范围广。
铁路信息化覆盖运输安全、运输组织、技术装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和关联带动作用,将对各生产要素起到催化作用,可以使我国铁路以较高起点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
1.2 信息关联交叉。
铁路是由车、机、工、电、辆五个系统构成的网络型基础产业,各个子系统都围绕列车的安全、高效、优质运行而发生关联协同运动。协同关联运动的关键在于为了实现运输生产的某一特定功能,相关部门、工种密集,工作、职能交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作业点、联动线、协作网”,“多重作业联合、多元部门集合、多级信息传递”,构成铁路系统的综合立体交叉网络的节点,相互关联的各种信息系统构成了铁路运输生产系统的神经网络[3]。
1.3 系统规范有序。
铁路信息化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车、机、工、电等各个部门和单位,所以必须有一个科学、协调、有序、健康的体系结构指导其建设。铁路信息化的目标是“保证铁路信息化有序、规范和可持续发展,将国内外先进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铁路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不断调整和完善铁路的各种信息系统,深入开发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专业信息系统的效益,实现铁路市场营销社会服务、运输生产安全保障、运输组织管理决策等方面的现代化,……”。[3]
2.铁路信息化发展竞争力战略模型中人才的地位
“钻石理论”是波特在竞争优势理论中提出的[8],它重视企业外部条件,从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研究一个国家决定和影响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各种因素,不仅能够全面反映出目标市场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而且可以反映出企业的内部结构、战略选择,以及同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可以从各个层面系统地为提升竞争力、确立竞争优势提供分析体系和研究方法[4]。
文献[4]引用钻石理论建立了铁路信息化竞争力战略模型,如下图1所示。
这个模型把铁路信息化竞争力细分为拉动力、推动力、引导力和支持力。从这个模型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才”是铁路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是支持力,在推进铁路信息化的过程中,每年需要数以百万计的具有铁路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各类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现代物流技术及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因而对这类人才的培养需求更为迫切。
3.铁路信息化对高级技术工人的要求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而高职教育如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培养出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人才,是摆在高等职业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6]。这个课题对铁路企业尤其突出。
铁路信息化注重的是信息的及时精准、实时传递与集成共享,力求技术与管理结合,企业内部组织的功能越来越趋向柔性化。安全运输生产依靠及时准确的信息,信息化的过程需要人才和知识。使用先进的设备和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是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但它并不是信息化的全部。只有重视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合理利用,才能保障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铁路信息化对各个岗位的作业人员提高了更高的要求:
3.1 强调创新意识,强化全局素质。
信息化的过程是企业员工素质提高的过程,是体现创新精神和协同精神的信息化企业文化逐渐树立的过程,企业员工已不再仅仅是孤立的、局部的、独立的单元上简单的作业者。铁路信息化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较其它行业更加突出,所以高职院校更应该注重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创新意识等全局素质的培养。
3.2 强调综合能力,强化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力。
铁路信息化对高职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的是高素质技术应用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一线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主力,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3.3 一专多能,知多识广。
铁路企业运输生产服务过程的信息集成具有突出的复合特性,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更高,要求“专”而“广”。现代化、信息化背景下的铁路岗位已不再是简单的单技能作业,工人除了要精通某一专业技能外,还要具备熟练运用数据信息进行交流的本领,这里涉及现代轨道交通技术、数据库及网络技术、现代管理及物流技术等,所以学生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一专多能、知多识广”,要“专一门,通两门,知全路”,只有这样才能在铁路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更好地适应岗位调整及技术更新的需要。
3.4 具有学习能力、分析判断处理能力。
信息时代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迅猛发展,任何培训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现代人必须学会“学习”,具有“学习能力”,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更要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大量的学习,掌握分析判断的能力;通过反复的、坚持不懈的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刻苦的学习,把握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学习能力对信息化背景下的铁路职工尤其重要,没有学习能力就跟不上现代铁路高速发展的步伐,终将被淘汰。
4.铁路信息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应把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造性思维、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技能作为育人的目标。根据铁道部制订的“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框架”,针对现代铁路高速发展的特点,为体现“与时俱进、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培养出适应铁路信息化需求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及时改革培养模式,适时调整教学组织。
4.1 教育理念——培养素质是育人之本。
素质教育永远是教育的基础。信息时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优胜劣汰更加突出,迫使终身职业向多次择业转变,劳动者应具备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具备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强调职业素质的培养,强化岗位技能的培养,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对于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善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开拓新领域。
根据铁路信息化的特点,更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高度关联的全局观念,突出培养学生建立超强的责任意识的自觉性,教育学生在铁路岗位上必须始终树立安全就是生命的理念,强调一丝不茍的工作态度和优质的服务就是安全生产,牢固树立小岗位、大铁路的整体意识。
4.2 课程体系——构建“大平台、小模块、模糊群、重定向”的创新结构。
铁路信息化以运输生产过程的多种知识融合为基础,将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交通技术相结合,涉及运输生产的全过程,因此新的轨道交通技术高职课程体系必须根据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的要求来构建,让所有学生在“培养适应铁路信息化的应用人才”这一共同目标指导下,重新搭建铁路信息化人才平台下的“一专多能、知多识广”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形成“大平台、小模块、模糊群、重定向”的课程体系结构。
4.2.1大平台。是铁路各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机车、车辆、信号、运营等)所需的共同知识、共同技能或专业方向所需的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将原来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界定、整合、取舍和拓宽,形成具有共性意义的课程体系。大平台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坚持“必需、够用”原则,将部分专业基础课作为专业课中的一个模块,简化纯理论,突出理论中的实践。铁路信息化包括运输生产过程数字化、运输调度数字化、运输统计和服务数字化、企业管理数字化,在大平台上要加大计算机课程中与铁路信息化相关的知识的培训,可根据专业方向适当调整课程权重。
4.2.2小模块。是专业课或专业方向特定的知识和技能。
4.2.3模糊群。是在小模块划分时根据专业相关或相近的程度,适当模糊课程的界限,促使课程融合,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有一定自由度地个性化选课,形成“一专多能、知多识广”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而达到“专一门,通两门,知全路”的知识体系要求。专业模块将实践课和理论课融合一体,强化实践,在实践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2.4重定向。以3年制的高职为例,采用行业—专业群集(铁路——车、机、工、电、辆)模式,前3个学期在大平台上学习,后3个学期重定专业方向,让学生在校期间先对铁路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初步的了解,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重定向选择专业方向,每种选择都提供一系列与一组专业群的相关课程,将大行业和小专业教学结合起来。
4.3 教学模式——侧重创新、实践、应用、个性的新模式。
加强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改革和创新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积极倡导启发式、引导式、开放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
大胆创新,突破传统的“点—面”的模式,逆向思维,从“面”入手,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扩展到复杂的理论知识。教师要“授之以渔”,重视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创新,乐于研究个性化,进而学会“学习”。“学习”是一种能力,具备这种能力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有学校学习、培训学习、网络学习、多媒体学习、交流学习和自学习等;具体的方法有应用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指导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
还可以采用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融合的模式,以及工作本位学习、学校本位学习和联合活动等模式。
4.4 教学方法——探索和推广“行为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铁路属于特殊行业,教学中的专业实践不可能全部深入到运输生产一线,学校要花大力气构建数字化运输生产的仿真平台,让学生通过仿真系统参与实践,了解铁路是如何实现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流动,完成运输生产的全过程。在教学中通过真实应用背景项目的引入,让学生对运输生产的计划部署、调度指挥、跟踪监控、安全分析、数据统计、信息处理等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将模拟演练贯穿在各教学模块中,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演练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实施、总结、分析、对比,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探索和推广“行为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5.结束语
铁路信息化对人才需求特别紧迫,铁路信息化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从素质、能力、知识、学习等方面提高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培训机构必须从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上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新整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在大平台、小模块、模糊群、重定向的课程模式下建立“一专多能、知多识广”的知识结构,达到“专一门,通两门,知全路”的要求,以适应现代铁路的高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钧培.中国铁路信息化建设与展望[J].铁路计算机应用,2005.2,95.Vol.14.NO.2.
[2]马建军,许红,杨浩.铁路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研究[J].交通与计算机,2006,3,(第24卷)总130:77-81.
[3]汪晓霞,陈春阳,李学伟.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信息化重点任务研究[J].中国铁路,2003.12.
[4]孙亮,汪晓霞.基于竞争力的铁路信息化战略体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03:175-176.
[5]《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研究》课题组.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研究报告[R].北京:北方交通大学,2000:26-27.
[6]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2002,(5).
[7]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3,(3).
[8]Porter M.F.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Nation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0.
[9]陈春芳,李建蓉.制造业信息化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09:121.
关键词: 铁路信息化 铁路高职院校 高技能人才 培养模式
引言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当今世界已进入数字时代、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无不进入信息化过程。铁路作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大众化交通工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提供运力支持、当好先行的重要历史使命,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依靠信息化提升铁路产业[1]。铁路信息化对轨道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紧迫,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迫在眉睫,这对铁路院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那么,铁路高职院校如何转变观念,跨越思维,探索出一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思考。笔者受文献[9]的启发,在总结传统培养模式的特点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和其它相关行业的培养模式,对铁路信息化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深入探讨。
1.铁路信息化的特点
为实现新时期新阶段铁路跨越发展的战略任务,铁道部颁布了“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铁路的运输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体系结构、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铁路信息化建设必须适应铁路高速化、重载化及密集化的发展趋势,突出运输组织、客货营销和经营管理3大领域,以东部铁路和繁忙干线为重点,积极发展新一代调度集中系统、综合调度信息系统;完善运营管理各专业系统,建设运输智能决策系统和铁路电子政务系统;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1]。铁路信息化具有以下特点:
1.1 覆盖范围广。
铁路信息化覆盖运输安全、运输组织、技术装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和关联带动作用,将对各生产要素起到催化作用,可以使我国铁路以较高起点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
1.2 信息关联交叉。
铁路是由车、机、工、电、辆五个系统构成的网络型基础产业,各个子系统都围绕列车的安全、高效、优质运行而发生关联协同运动。协同关联运动的关键在于为了实现运输生产的某一特定功能,相关部门、工种密集,工作、职能交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作业点、联动线、协作网”,“多重作业联合、多元部门集合、多级信息传递”,构成铁路系统的综合立体交叉网络的节点,相互关联的各种信息系统构成了铁路运输生产系统的神经网络[3]。
1.3 系统规范有序。
铁路信息化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车、机、工、电等各个部门和单位,所以必须有一个科学、协调、有序、健康的体系结构指导其建设。铁路信息化的目标是“保证铁路信息化有序、规范和可持续发展,将国内外先进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铁路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不断调整和完善铁路的各种信息系统,深入开发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专业信息系统的效益,实现铁路市场营销社会服务、运输生产安全保障、运输组织管理决策等方面的现代化,……”。[3]
2.铁路信息化发展竞争力战略模型中人才的地位
“钻石理论”是波特在竞争优势理论中提出的[8],它重视企业外部条件,从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研究一个国家决定和影响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各种因素,不仅能够全面反映出目标市场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而且可以反映出企业的内部结构、战略选择,以及同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可以从各个层面系统地为提升竞争力、确立竞争优势提供分析体系和研究方法[4]。
文献[4]引用钻石理论建立了铁路信息化竞争力战略模型,如下图1所示。
这个模型把铁路信息化竞争力细分为拉动力、推动力、引导力和支持力。从这个模型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才”是铁路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是支持力,在推进铁路信息化的过程中,每年需要数以百万计的具有铁路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各类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现代物流技术及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因而对这类人才的培养需求更为迫切。
3.铁路信息化对高级技术工人的要求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而高职教育如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培养出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人才,是摆在高等职业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6]。这个课题对铁路企业尤其突出。
铁路信息化注重的是信息的及时精准、实时传递与集成共享,力求技术与管理结合,企业内部组织的功能越来越趋向柔性化。安全运输生产依靠及时准确的信息,信息化的过程需要人才和知识。使用先进的设备和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是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但它并不是信息化的全部。只有重视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合理利用,才能保障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铁路信息化对各个岗位的作业人员提高了更高的要求:
3.1 强调创新意识,强化全局素质。
信息化的过程是企业员工素质提高的过程,是体现创新精神和协同精神的信息化企业文化逐渐树立的过程,企业员工已不再仅仅是孤立的、局部的、独立的单元上简单的作业者。铁路信息化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较其它行业更加突出,所以高职院校更应该注重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创新意识等全局素质的培养。
3.2 强调综合能力,强化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力。
铁路信息化对高职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的是高素质技术应用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一线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主力,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3.3 一专多能,知多识广。
铁路企业运输生产服务过程的信息集成具有突出的复合特性,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更高,要求“专”而“广”。现代化、信息化背景下的铁路岗位已不再是简单的单技能作业,工人除了要精通某一专业技能外,还要具备熟练运用数据信息进行交流的本领,这里涉及现代轨道交通技术、数据库及网络技术、现代管理及物流技术等,所以学生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一专多能、知多识广”,要“专一门,通两门,知全路”,只有这样才能在铁路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更好地适应岗位调整及技术更新的需要。
3.4 具有学习能力、分析判断处理能力。
信息时代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迅猛发展,任何培训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现代人必须学会“学习”,具有“学习能力”,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更要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大量的学习,掌握分析判断的能力;通过反复的、坚持不懈的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刻苦的学习,把握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学习能力对信息化背景下的铁路职工尤其重要,没有学习能力就跟不上现代铁路高速发展的步伐,终将被淘汰。
4.铁路信息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应把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造性思维、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技能作为育人的目标。根据铁道部制订的“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框架”,针对现代铁路高速发展的特点,为体现“与时俱进、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培养出适应铁路信息化需求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及时改革培养模式,适时调整教学组织。
4.1 教育理念——培养素质是育人之本。
素质教育永远是教育的基础。信息时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优胜劣汰更加突出,迫使终身职业向多次择业转变,劳动者应具备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具备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强调职业素质的培养,强化岗位技能的培养,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对于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善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开拓新领域。
根据铁路信息化的特点,更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高度关联的全局观念,突出培养学生建立超强的责任意识的自觉性,教育学生在铁路岗位上必须始终树立安全就是生命的理念,强调一丝不茍的工作态度和优质的服务就是安全生产,牢固树立小岗位、大铁路的整体意识。
4.2 课程体系——构建“大平台、小模块、模糊群、重定向”的创新结构。
铁路信息化以运输生产过程的多种知识融合为基础,将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交通技术相结合,涉及运输生产的全过程,因此新的轨道交通技术高职课程体系必须根据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的要求来构建,让所有学生在“培养适应铁路信息化的应用人才”这一共同目标指导下,重新搭建铁路信息化人才平台下的“一专多能、知多识广”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形成“大平台、小模块、模糊群、重定向”的课程体系结构。
4.2.1大平台。是铁路各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机车、车辆、信号、运营等)所需的共同知识、共同技能或专业方向所需的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将原来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界定、整合、取舍和拓宽,形成具有共性意义的课程体系。大平台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坚持“必需、够用”原则,将部分专业基础课作为专业课中的一个模块,简化纯理论,突出理论中的实践。铁路信息化包括运输生产过程数字化、运输调度数字化、运输统计和服务数字化、企业管理数字化,在大平台上要加大计算机课程中与铁路信息化相关的知识的培训,可根据专业方向适当调整课程权重。
4.2.2小模块。是专业课或专业方向特定的知识和技能。
4.2.3模糊群。是在小模块划分时根据专业相关或相近的程度,适当模糊课程的界限,促使课程融合,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有一定自由度地个性化选课,形成“一专多能、知多识广”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而达到“专一门,通两门,知全路”的知识体系要求。专业模块将实践课和理论课融合一体,强化实践,在实践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2.4重定向。以3年制的高职为例,采用行业—专业群集(铁路——车、机、工、电、辆)模式,前3个学期在大平台上学习,后3个学期重定专业方向,让学生在校期间先对铁路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初步的了解,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重定向选择专业方向,每种选择都提供一系列与一组专业群的相关课程,将大行业和小专业教学结合起来。
4.3 教学模式——侧重创新、实践、应用、个性的新模式。
加强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改革和创新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积极倡导启发式、引导式、开放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
大胆创新,突破传统的“点—面”的模式,逆向思维,从“面”入手,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扩展到复杂的理论知识。教师要“授之以渔”,重视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创新,乐于研究个性化,进而学会“学习”。“学习”是一种能力,具备这种能力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有学校学习、培训学习、网络学习、多媒体学习、交流学习和自学习等;具体的方法有应用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指导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
还可以采用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融合的模式,以及工作本位学习、学校本位学习和联合活动等模式。
4.4 教学方法——探索和推广“行为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铁路属于特殊行业,教学中的专业实践不可能全部深入到运输生产一线,学校要花大力气构建数字化运输生产的仿真平台,让学生通过仿真系统参与实践,了解铁路是如何实现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流动,完成运输生产的全过程。在教学中通过真实应用背景项目的引入,让学生对运输生产的计划部署、调度指挥、跟踪监控、安全分析、数据统计、信息处理等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将模拟演练贯穿在各教学模块中,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演练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实施、总结、分析、对比,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探索和推广“行为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5.结束语
铁路信息化对人才需求特别紧迫,铁路信息化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从素质、能力、知识、学习等方面提高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培训机构必须从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上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新整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在大平台、小模块、模糊群、重定向的课程模式下建立“一专多能、知多识广”的知识结构,达到“专一门,通两门,知全路”的要求,以适应现代铁路的高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钧培.中国铁路信息化建设与展望[J].铁路计算机应用,2005.2,95.Vol.14.NO.2.
[2]马建军,许红,杨浩.铁路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研究[J].交通与计算机,2006,3,(第24卷)总130:77-81.
[3]汪晓霞,陈春阳,李学伟.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信息化重点任务研究[J].中国铁路,2003.12.
[4]孙亮,汪晓霞.基于竞争力的铁路信息化战略体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03:175-176.
[5]《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研究》课题组.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研究报告[R].北京:北方交通大学,2000:26-27.
[6]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2002,(5).
[7]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3,(3).
[8]Porter M.F.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Nation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0.
[9]陈春芳,李建蓉.制造业信息化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0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