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因影像检查设备的更新变化,使得体内脏器即使出现细微改变,都会被捕捉出来,胆囊息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越来越多的人在进行常规健康体检时,被发现胆囊“异常”,长出来的一个个小息肉,让不少患者心理蒙上了一层“癌变”的阴影。但是,其实发现了胆囊息肉也不要怕。
1.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全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指来源于胆囊壁并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因此也称为胆囊隆起性病变。
胆囊息肉可根据病理特点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两类。肿瘤性息肉,也称为真性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和息肉型胆囊腺癌,其他少见的还有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非肿瘤性息肉,也称为假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病、腺肌增生等,其他少见的还有腺瘤样增生、黄色肉芽肿等。
导致胆囊息肉的发生,最常见原因是因为胆固醇的沉积,摄取过多的胆固醇或脂肪后会堆积在胆囊壁上,慢慢的就会形成一个一个球一样的突起物。
2.胆囊息肉会癌变吗?
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胆囊息肉包括胆固醇息肉、炎症性息肉、胆囊腺肌病等。
(1)胆固醇息肉,最为常见,约占60%,实际上是胆汁中胆固醇过饱而析出的胆固醇结晶,常为多发,直径多<10 mm,黏附在胆囊黏膜表层,柔软,蒂细小,较容易与黏膜分离。大量临床病理资料证明胆固醇性息肉的实质细胞丧失增殖能力,其癌变几率为零。
(2)炎症性息肉,表现为胆囊黏膜向腔内隆起或结节形成,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相关,单个、多个均可,体积小,一般直径<5 mm,蒂粗或不明显,颜色稍红或与邻近黏膜相似。目前尚无癌变报道。
(3)胆囊腺肌病、腺肌瘤是一组胆囊上皮及平滑肌的慢性增生性疾病,表现为胆囊壁发生肥厚性改变的病变,多为呈良性经过,其是否恶变仍存在争议,癌变率较低。
(4)腺瘤性息肉是胆囊常见的良性肿瘤,又称胆囊腺瘤,占胆囊息肉的2.3%~4.1%。临床观察发现,本病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且临床表现不典型。腺瘤性息肉常单发,胆囊体、底部为好发部位,蒂短而粗,基底部宽,表面光滑或呈分叶状。现国内外学者均认为胆囊腺瘤及腺瘤样病变为胆囊癌前病变,其恶变率为20%~38.9%,但从腺瘤到恶变所需的时间还未明确。
(5)息肉型胆囊腺癌,即息肉本身已经癌变,所占的比例极小,约为0~0.7%。
可以发现,大部分的胆囊息肉不会癌变,只有少部分类型息肉潜在癌变或已经癌变,如腺瘤性息肉、胆囊腺肌病和息肉型胆囊腺癌等,因此大家不用过于慌张。
3.胆囊息肉的临床治疗
虽然胆囊息肉多数为良性,没有任何症状不适,可保守治疗,但现实情况是,当我们照B超时,很难从外观上去辨认息肉属于胆固醇性息肉还是腺瘤性息肉或腺肌症等,一旦混淆,极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后果,发展成为胆囊癌,预后很差。
因此专家建议当胆囊息肉难以抉择时,如果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都建议手术治疗:1、息肉最大直径≥1cm,尤其属于单发息肉;2、息肉最大的直径虽然小于1CM,但定期观察后发现息肉快速增长,增长幅度大于2MM;3、患者有胆囊息肉且合并急、慢性胆囊炎;年龄超过50岁,合并有胆囊结石;4、在超声检查下,发现胆囊息肉血供丰富,怀疑癌变者。
如果患者初次检查胆囊息肉小于1cm,一定要在3个月后或者半年进行一次复查,如果息肉大小没有变化,在延长至半年或一年复查一次。如果属于单发息肉,且大小接近1cm者,则最好再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进一步确诊,无论如何发现胆囊息肉先不用过于担心,可到肝胆状况门诊进行确诊再说。
总结而言,目前的一致意见是根据胆囊息肉大小来预测胆囊息肉癌变的可能性,定期检查息肉大小的变化,当膽囊息肉大增大、伴有上腹痛不适、疑有息肉恶变时,应进行上腹部CT平扫和增强检查,或选择上腹部磁共振(MRCP)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高度怀疑癌变及时手术治疗。
1.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全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指来源于胆囊壁并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因此也称为胆囊隆起性病变。
胆囊息肉可根据病理特点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两类。肿瘤性息肉,也称为真性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和息肉型胆囊腺癌,其他少见的还有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非肿瘤性息肉,也称为假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病、腺肌增生等,其他少见的还有腺瘤样增生、黄色肉芽肿等。
导致胆囊息肉的发生,最常见原因是因为胆固醇的沉积,摄取过多的胆固醇或脂肪后会堆积在胆囊壁上,慢慢的就会形成一个一个球一样的突起物。
2.胆囊息肉会癌变吗?
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胆囊息肉包括胆固醇息肉、炎症性息肉、胆囊腺肌病等。
(1)胆固醇息肉,最为常见,约占60%,实际上是胆汁中胆固醇过饱而析出的胆固醇结晶,常为多发,直径多<10 mm,黏附在胆囊黏膜表层,柔软,蒂细小,较容易与黏膜分离。大量临床病理资料证明胆固醇性息肉的实质细胞丧失增殖能力,其癌变几率为零。
(2)炎症性息肉,表现为胆囊黏膜向腔内隆起或结节形成,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相关,单个、多个均可,体积小,一般直径<5 mm,蒂粗或不明显,颜色稍红或与邻近黏膜相似。目前尚无癌变报道。
(3)胆囊腺肌病、腺肌瘤是一组胆囊上皮及平滑肌的慢性增生性疾病,表现为胆囊壁发生肥厚性改变的病变,多为呈良性经过,其是否恶变仍存在争议,癌变率较低。
(4)腺瘤性息肉是胆囊常见的良性肿瘤,又称胆囊腺瘤,占胆囊息肉的2.3%~4.1%。临床观察发现,本病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且临床表现不典型。腺瘤性息肉常单发,胆囊体、底部为好发部位,蒂短而粗,基底部宽,表面光滑或呈分叶状。现国内外学者均认为胆囊腺瘤及腺瘤样病变为胆囊癌前病变,其恶变率为20%~38.9%,但从腺瘤到恶变所需的时间还未明确。
(5)息肉型胆囊腺癌,即息肉本身已经癌变,所占的比例极小,约为0~0.7%。
可以发现,大部分的胆囊息肉不会癌变,只有少部分类型息肉潜在癌变或已经癌变,如腺瘤性息肉、胆囊腺肌病和息肉型胆囊腺癌等,因此大家不用过于慌张。
3.胆囊息肉的临床治疗
虽然胆囊息肉多数为良性,没有任何症状不适,可保守治疗,但现实情况是,当我们照B超时,很难从外观上去辨认息肉属于胆固醇性息肉还是腺瘤性息肉或腺肌症等,一旦混淆,极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后果,发展成为胆囊癌,预后很差。
因此专家建议当胆囊息肉难以抉择时,如果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都建议手术治疗:1、息肉最大直径≥1cm,尤其属于单发息肉;2、息肉最大的直径虽然小于1CM,但定期观察后发现息肉快速增长,增长幅度大于2MM;3、患者有胆囊息肉且合并急、慢性胆囊炎;年龄超过50岁,合并有胆囊结石;4、在超声检查下,发现胆囊息肉血供丰富,怀疑癌变者。
如果患者初次检查胆囊息肉小于1cm,一定要在3个月后或者半年进行一次复查,如果息肉大小没有变化,在延长至半年或一年复查一次。如果属于单发息肉,且大小接近1cm者,则最好再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进一步确诊,无论如何发现胆囊息肉先不用过于担心,可到肝胆状况门诊进行确诊再说。
总结而言,目前的一致意见是根据胆囊息肉大小来预测胆囊息肉癌变的可能性,定期检查息肉大小的变化,当膽囊息肉大增大、伴有上腹痛不适、疑有息肉恶变时,应进行上腹部CT平扫和增强检查,或选择上腹部磁共振(MRCP)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高度怀疑癌变及时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