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课虽然只有15分钟左右的授课时间,但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教学环节的轻重安排,合作讨论的扎实开展,动手实践的个性辅导,多样评价的实在有效以及课后拓展的延伸推广等等一样都不可少,这些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与处理。它们都是美术课堂的“根”,这些根深了,学生这些小树才会叶茂,从而茁壮成长。这对我们一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则更加重要,怎样将各环节夯实,把教学的“根”留住,想通过人美版第八册第四课《设计生活标志》一课为例,进行深入分析共同把握美术课的根脉:
一、课前准备是基础
有句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我们的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充足的课前准备可以帮我们解决时间紧、任务重的烦恼。
它看似简单,却包括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两大方面的工作。教师准备实际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具体说来要解决下列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以及教学设计的形成等。其间不但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地区的地域因素加进去,才能更好的做到有备无患,充满信心地上好每一节课。
学生准备包括用具材料和新知识相关信息的准备。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有利于拓宽学习空间,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设计生活标志》一课为例,学生就可以通过课前寻找生活中的标志,这些标志有什么含义以及网上收集打印标志图案等手段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所以,课前准备就犹如种树要先挖树坑一样,准备的过程就是学生知识储备的过程,可以很好地为新课打基础。
二、情境创设很关键
美国心理学家杜拉说过:“一切直接体验的学习都是由于看到别人的所作所为,看到了这些行为的结果因而共鸣地产生出来的”。所以,情境的创设很关键,它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体验,更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有如种树要选好季节一样,恰到好处的运用会增加小树的成活率,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愉快的学习,积极的成长。情境的创设可以在开课之初,亦可用在授课之中,更可以贯穿始终。就本课而言,我们可以创设帮老师将废纸扔进可回收的垃圾筒中这样一个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为老师出谋划策,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加之多媒体的配合,通过演示垃圾进入可回收垃圾箱内的过程,更加真实的再现了生活场景,顺理成章的进入了新课教学。
三、环节设计有讲究
进入到教学程序,就好像日常维护小树一样,我们要学会修枝剪杈,调整好每个教学环节的轻重安排。就本课而言,它属于设计·应用领域,包含标志的定义、作用、分类、组成、特点以及设计要素等多方面内容。如果一一讲述,教学内容均衡分配,不但会影响授课时间,还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那么,教学环节的设计就要有讲究。标志的定义、作用、分类就像小树的水杈,教师可以通过典型图片的观察,轻松解决。而标志的组成、特点以及设计方法有如小树的主干,万万不可轻描淡写。这时,小组合作来研究重点和难点问题是很好的办法,不但分散了难点问题,经过汇总又能够形成系统的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四、合作讨论要扎实
说到合作讨论,每位教师都在用。那么,我们什么时间用,怎样用是每位教师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合作讨论如何能做的扎实有效,我们可以把握几个要点:第一,用在最有难点、不易解决的问题上。第二,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能够为解决重难点服务,简言之,学生能够听得懂,解决好。第三,教师要参与研究讨论中,成为成功的聆听者,才能更好的根据学生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第四,要控制好讨论时间,既不可因害怕影响课堂而草草收场,也不可讨论起来漫无边际,无法收场。总之,扎实的合作讨论有如温暖的阳光,通过光合作用,可以让小树营养充沛,枝繁叶茂,更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探索中去。
五、动手实践需辅导
动手实践环节,是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的锻炼场。新教师很容易产生误区——终于把新课讲完了,学生可以随便表现了。其实,这期间教师的辅导很重要,一方面是要掌握学生实践的总体情况,另一方面是要做好差异个体的不同辅导,也就是要给基础好的学生建设性意见,给底子薄的同学基本技能技法的指导,更是为课堂小结收集典型性作业打基础。总之,动手实践需辅导,切不可放之任之,无事可做。
六、学生评价给标准
进行作品评价的通常做法是:请几名学生展示作品,说说喜欢哪,有哪些不足。而通常的结果是:学生不着边际的随意评价。这种评价看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以空间,实际上是缺少标准的评价。所以我们要给学生评价标准,比如说:你能从图案的设计和颜色的搭配上说说这张作品哪些地方表现的好,你又可以给他哪些建议吗?这样学生有了标准,有据可依,才能更加准确、客观的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同时千万不要吝惜你的点评,鼓励性的点评和问题的指出,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帮助,这需要教师拿捏好评价的尺度与分寸。
七、课后拓展要安排
一堂好课的结尾,对学生所学知识起着强化作用,对学生的思维起着整理作用,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起着升华作用。它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第二课堂的开始,所以课后拓展要巧妙安排。以本课为例,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很早以前就有标志了,但那时候叫图腾。同学们课下可以收集相关资料,让我们了解更多有关图腾的知识,这样巧妙进行课堂内容的延伸,又可以将美术与生活联系起来,去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这句话不但是对教育的一个诠释,更是对我们教师的一种激励,只要我们的美术课堂把“根”留住,也必定会让小树茁壮成长,成为参天的栋梁!
参考书目:1.《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走进新课程》
2. 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一、课前准备是基础
有句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我们的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充足的课前准备可以帮我们解决时间紧、任务重的烦恼。
它看似简单,却包括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两大方面的工作。教师准备实际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具体说来要解决下列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以及教学设计的形成等。其间不但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地区的地域因素加进去,才能更好的做到有备无患,充满信心地上好每一节课。
学生准备包括用具材料和新知识相关信息的准备。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有利于拓宽学习空间,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设计生活标志》一课为例,学生就可以通过课前寻找生活中的标志,这些标志有什么含义以及网上收集打印标志图案等手段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所以,课前准备就犹如种树要先挖树坑一样,准备的过程就是学生知识储备的过程,可以很好地为新课打基础。
二、情境创设很关键
美国心理学家杜拉说过:“一切直接体验的学习都是由于看到别人的所作所为,看到了这些行为的结果因而共鸣地产生出来的”。所以,情境的创设很关键,它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体验,更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有如种树要选好季节一样,恰到好处的运用会增加小树的成活率,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愉快的学习,积极的成长。情境的创设可以在开课之初,亦可用在授课之中,更可以贯穿始终。就本课而言,我们可以创设帮老师将废纸扔进可回收的垃圾筒中这样一个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为老师出谋划策,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加之多媒体的配合,通过演示垃圾进入可回收垃圾箱内的过程,更加真实的再现了生活场景,顺理成章的进入了新课教学。
三、环节设计有讲究
进入到教学程序,就好像日常维护小树一样,我们要学会修枝剪杈,调整好每个教学环节的轻重安排。就本课而言,它属于设计·应用领域,包含标志的定义、作用、分类、组成、特点以及设计要素等多方面内容。如果一一讲述,教学内容均衡分配,不但会影响授课时间,还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那么,教学环节的设计就要有讲究。标志的定义、作用、分类就像小树的水杈,教师可以通过典型图片的观察,轻松解决。而标志的组成、特点以及设计方法有如小树的主干,万万不可轻描淡写。这时,小组合作来研究重点和难点问题是很好的办法,不但分散了难点问题,经过汇总又能够形成系统的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四、合作讨论要扎实
说到合作讨论,每位教师都在用。那么,我们什么时间用,怎样用是每位教师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合作讨论如何能做的扎实有效,我们可以把握几个要点:第一,用在最有难点、不易解决的问题上。第二,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能够为解决重难点服务,简言之,学生能够听得懂,解决好。第三,教师要参与研究讨论中,成为成功的聆听者,才能更好的根据学生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第四,要控制好讨论时间,既不可因害怕影响课堂而草草收场,也不可讨论起来漫无边际,无法收场。总之,扎实的合作讨论有如温暖的阳光,通过光合作用,可以让小树营养充沛,枝繁叶茂,更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探索中去。
五、动手实践需辅导
动手实践环节,是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的锻炼场。新教师很容易产生误区——终于把新课讲完了,学生可以随便表现了。其实,这期间教师的辅导很重要,一方面是要掌握学生实践的总体情况,另一方面是要做好差异个体的不同辅导,也就是要给基础好的学生建设性意见,给底子薄的同学基本技能技法的指导,更是为课堂小结收集典型性作业打基础。总之,动手实践需辅导,切不可放之任之,无事可做。
六、学生评价给标准
进行作品评价的通常做法是:请几名学生展示作品,说说喜欢哪,有哪些不足。而通常的结果是:学生不着边际的随意评价。这种评价看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以空间,实际上是缺少标准的评价。所以我们要给学生评价标准,比如说:你能从图案的设计和颜色的搭配上说说这张作品哪些地方表现的好,你又可以给他哪些建议吗?这样学生有了标准,有据可依,才能更加准确、客观的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同时千万不要吝惜你的点评,鼓励性的点评和问题的指出,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帮助,这需要教师拿捏好评价的尺度与分寸。
七、课后拓展要安排
一堂好课的结尾,对学生所学知识起着强化作用,对学生的思维起着整理作用,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起着升华作用。它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第二课堂的开始,所以课后拓展要巧妙安排。以本课为例,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很早以前就有标志了,但那时候叫图腾。同学们课下可以收集相关资料,让我们了解更多有关图腾的知识,这样巧妙进行课堂内容的延伸,又可以将美术与生活联系起来,去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这句话不但是对教育的一个诠释,更是对我们教师的一种激励,只要我们的美术课堂把“根”留住,也必定会让小树茁壮成长,成为参天的栋梁!
参考书目:1.《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走进新课程》
2. 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