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1月28日维基解密关于美国政府电报的泄露(简称“电报门”),被一些美国政客和外交人士称作“美国外交9·11”,而意大利外长弗朗科·弗拉蒂尼升级称其为“世界外交的9·11”。25万份美国驻各国使领馆和美国国务院的通讯电报被每天源源不断地在维基解密网站以及上千镜像站点泄露给网民,世界各大媒体现在以专门篇幅来报道维基解密内容和创始人阿桑奇的八卦,但却忽视了这一“外交9·11”的指控,甚至有些评论质问,从已经泄露出来的近2000份报文内容看,真的什么重大阴谋也没揭露,反而表现了一个尚且循规蹈矩的美国外交官僚系统,那么阿桑奇此举的危险何来?
后维基解密时代来临
光从秘密程度来看,这25万份电报是各地美国外交官向国务院的工作简报,10万份是秘密(Confidential),15万份是机密(Secret),并没有最高机密(Top Secret)。很多文件注明了不能让非美国人阅读。这不是美国的间谍电报,而是外交电报。“9·11”之后,美国为了让更多恐怖主义隐患被发现在萌芽之中,开始全球共享信息情报给外交官、军人和研究人员。国务院和国防部用两个网络共享信息情报,其中机密和机密以下的信息用SIPRNet(秘密互联网协议路由网),而真正情报——最高机密级则通过JWICS(联合全球情报通讯系统)分享传输。
全球原则上有超过300万的美国外交官、军人和研究人员可以申请阅读SIPRNet权限,这次泄露的可能源头——23岁的美国驻伊拉克陆军一等兵曼宁(Bradley Manning),就是拥有资格的人之一。事情发生之后,国务院中止了外交官电报在SIPRNet的共享,但25万份外交官电报泄露,还是造成了历史上最大的外交文件泄露事件。
互联网时代,如果没有曼宁和阿桑奇,那么一定会造出另外的曼宁和阿桑奇,今天“电报门”的确是历史戏剧化的偶然,但这一天几乎注定会到来。这次“电报门”泄露的是美国,下次还会有另外的泄露针对欧洲、俄罗斯等其他国家。11月28日,已经为世界外交甚至政治定下了一个时间标志:之后,我们进入了后维基解密时代。
假设此事发生在其他国家,对当事国造成的震动一定比这次对美国的大,因为美国也是在外交公开性方面走得最远的国家。“电报门”本质上是首先对各国政府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未来,任何外交的广泛内部讨论,都会被全世界的网民看到,那么外交到底该怎么做?更进一步问,如果以后一国内部任何广泛讨论都会被全世界网民看到,那么国家的战略该如何实施?
第二个问题,如果未来任何外国的政客、外交官、记者、民间人士和美国外交官交谈,过段日子名字就会在网络上维基解密出来,那么还有任何人愿意对美国外交官说任何话吗?如果失去这样的外交非正式渠道,那么美国外交到底该怎么做?更进一步问,维基解密之后的全球各国的外交到底该如何做?
这些问题,连美国政府都没有做出回答。根据《华盛顿邮报》,美国中央情报局越俎代庖对“电报门”泄露影响进行评估,其内部工作组竟然简称WTF(英文操蛋的意思,也是“维基解密工作组”缩写)。
非常有意思的巧合是,11月28日当“电报门”在维基解密网站爆发的时候,在成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签售他的小说《三体》的第三部。如果看过《三体》第二部的读者,一定会吃惊维基解密“电报门”和这本小说描写的情节竟然如此相似。在小说中,刘慈欣假设外星人在控制地球,并且拥有了能知晓一切通讯内容的能力,只要是地球人说出来、写出来的东西,都会被外星敌人掌握,那么地球人该如何制定保护自己、打赢针对外星侵略者的战争的策略?小说的解决方案是设置了一个集权“面壁者”,完全拒绝和他人讨论,而是集中全球资源,给侵略者以最后一击。
不过很可惜,在民主已经走到信息时代的今天,任何形式的集权都不再是一个现实选择,因此维基解密对密室外交的致命一击,让全球所有先进国家认识到,只能适应信息民主时代,让可以开放的更加开放,而让必须秘密的更加秘密。
“电报门”盘点和新外交对策
作为可能是前维基解密时代美国外交文件的最大样本,“电报门”已经泄露的文件可以帮助读者了解目前西方外交体系的通常做法,也可以由此思考以后的外交會如何发展。
首先被媒体广泛八卦的就是外交官对各国领导人的个人评价,这大概就是最不能被非美国人阅读但又的确不是机密的部分。根据泄露出来的外交文件,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被认为患有“多疑症”,是“极度虚弱的一个人,不听事实,但容易因那些古怪的攻击他的所谓阴谋故事而改变想法”。德国总理默克尔是政治“不沾锅”,“被逼到墙角的时候会很坚定,但害怕风险并且从不具备创造性”。沙特的国王阿卜杜拉私下指责伊拉克总理马利基是骗子,而(阿联酋)阿布扎比的王储扎耶德指责伊朗总统内贾德是“希特勒”。这位王储还指责巴基斯坦现任总统扎尔达里“腐败但不危险”,而前任总理谢里夫是“危险但不腐败”。以色列领导人内塔尼亚胡虽然“优雅迷人”,但“从来不遵守承诺”。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作为现代欧洲领导人来说,无能、虚荣、低效”,而且这是因为他“一直沉溺于永不停歇的派对”的缘故。朝鲜领导人金正日是一个“软弱的老小孩”。俄罗斯总理普京并没有在媒体上展现的“大狗”那样的势力,而总统小梅总是力图做好蝙蝠侠普京的助手角色。
这些直率的外交官对外国政治人物的评价,其实用处不大,纯粹是在封闭系统里外交同事之间的戏谑之语,应当是首先被摒弃的。美国国务院已经声明,在未来的外交官通讯中,会用更加客观专业的语言去记述,毕竟外交电报不是八卦杂志。
第二个在第一天媒体报道就被强调出来的是针对联合国的情报监控。2009年7月,美国国务院要求美国外交官去监控潘基文和其他联合国高官,需要收集的官员个人情报包括个人生物信息(DNA)、通讯密码和信用卡账号。虽说各国之间的间谍事件是公开的秘密,联合国早就在应付无时无刻不在的间谍行为,但这样通过外交官的间谍举动,还是第一次被公开。虽然美国国务院已经否定是希拉里亲自下令,但此事的揭露,必然会在未来缩小真正外交官继续从事类似越轨行动的可能性,在某些方面,也是真正外交人员的解脱。
在“电报门”泄露的世界各地美国外交官汇报中,其实至今的确没什么特别的爆料,一切都没超过、甚至还没达到媒体已经有的猜测。这些电报证明,美国外交官在运用一切外交、经济、政治手段和个人关系,来实现美国外交任务。
1)例如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中,美国政府通过间谍手段、口头威胁和援助诱惑,让哥本哈根协议通过,而美国减排承诺在所有发达国家中最低。
2)关于中东地区针对伊朗的电报,让读者看到了中东政府在反美宣传背后私下对伊朗的敌视。这部分的电报,不但没有像阿桑奇说的那样揭露不可告人的秘密,反而在为美国外交做背书,以至于内贾德总统直接说他认为维基解密是美国可耻的宣传,不可信。
3)关于朝鲜问题,电报也几乎重复了国际常识:朝鲜依赖中国支援,但中国并没有很强的对朝影响力。
这样的泄露,其实本是国际政治记者的日常工作,因为一般的外派优秀记者,应当和美国外交官有着类似的消息渠道,而且这种渠道得来的消息并不代表准确。
但因此遭到威胁的并不是被泄消息的内容,而是这些消息渠道本身。媒体报道这些事情,也会对消息渠道加以保密,而这次维基解密报道出来的这些故事,虽然以×××覆盖了一些名字,但依然泄露出不少的人名。更重要的是,这25万份文件的原文,必然会最终再次泄露,也就是彻底摧毁了美国外交系统常年建立的所在国外交官、专家、记者、NGO人士的信任圈子——所谓“最后三英尺”外交圈。
后维基解密时代对信任圈的补救方法,只能是让这样的“公共外交”更加透明。不过,这在西方社会可以慢慢做到,但在非西方社会,要做到还有一定的距离:言论自由是更加透明外交的基础环境。即便这样对应,还是无法抵消信任圈逐步消失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真正内容敏感的泄密是美国全球战略地址名单的泄露。美国在全世界指定了一些外国场所,判定一旦这些地方受到恐怖主义袭击,就会伤害美国利益。这个名单虽然受到维基解密网站的编辑,没有指明具体地址,但这个名单本身,也足以证明“电报门”的危险性,也引起一些美国议员要以“恐怖主义同谋”罪名起诉阿桑奇的想法。这个名单本应该有更高的秘级,避免让300万人之众读到。
本质上,在阿桑奇的维基解密打击下,原来拥有信息主权的民族国家政府和大企业,被迫重新考虑如何在信息民主时代调整秘密和公开之间的关系。这个时代,刚刚开始,整个政府和大企业行事风格都会慢慢改变。
后维基解密时代来临
光从秘密程度来看,这25万份电报是各地美国外交官向国务院的工作简报,10万份是秘密(Confidential),15万份是机密(Secret),并没有最高机密(Top Secret)。很多文件注明了不能让非美国人阅读。这不是美国的间谍电报,而是外交电报。“9·11”之后,美国为了让更多恐怖主义隐患被发现在萌芽之中,开始全球共享信息情报给外交官、军人和研究人员。国务院和国防部用两个网络共享信息情报,其中机密和机密以下的信息用SIPRNet(秘密互联网协议路由网),而真正情报——最高机密级则通过JWICS(联合全球情报通讯系统)分享传输。
全球原则上有超过300万的美国外交官、军人和研究人员可以申请阅读SIPRNet权限,这次泄露的可能源头——23岁的美国驻伊拉克陆军一等兵曼宁(Bradley Manning),就是拥有资格的人之一。事情发生之后,国务院中止了外交官电报在SIPRNet的共享,但25万份外交官电报泄露,还是造成了历史上最大的外交文件泄露事件。
互联网时代,如果没有曼宁和阿桑奇,那么一定会造出另外的曼宁和阿桑奇,今天“电报门”的确是历史戏剧化的偶然,但这一天几乎注定会到来。这次“电报门”泄露的是美国,下次还会有另外的泄露针对欧洲、俄罗斯等其他国家。11月28日,已经为世界外交甚至政治定下了一个时间标志:之后,我们进入了后维基解密时代。
假设此事发生在其他国家,对当事国造成的震动一定比这次对美国的大,因为美国也是在外交公开性方面走得最远的国家。“电报门”本质上是首先对各国政府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未来,任何外交的广泛内部讨论,都会被全世界的网民看到,那么外交到底该怎么做?更进一步问,如果以后一国内部任何广泛讨论都会被全世界网民看到,那么国家的战略该如何实施?
第二个问题,如果未来任何外国的政客、外交官、记者、民间人士和美国外交官交谈,过段日子名字就会在网络上维基解密出来,那么还有任何人愿意对美国外交官说任何话吗?如果失去这样的外交非正式渠道,那么美国外交到底该怎么做?更进一步问,维基解密之后的全球各国的外交到底该如何做?
这些问题,连美国政府都没有做出回答。根据《华盛顿邮报》,美国中央情报局越俎代庖对“电报门”泄露影响进行评估,其内部工作组竟然简称WTF(英文操蛋的意思,也是“维基解密工作组”缩写)。
非常有意思的巧合是,11月28日当“电报门”在维基解密网站爆发的时候,在成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签售他的小说《三体》的第三部。如果看过《三体》第二部的读者,一定会吃惊维基解密“电报门”和这本小说描写的情节竟然如此相似。在小说中,刘慈欣假设外星人在控制地球,并且拥有了能知晓一切通讯内容的能力,只要是地球人说出来、写出来的东西,都会被外星敌人掌握,那么地球人该如何制定保护自己、打赢针对外星侵略者的战争的策略?小说的解决方案是设置了一个集权“面壁者”,完全拒绝和他人讨论,而是集中全球资源,给侵略者以最后一击。
不过很可惜,在民主已经走到信息时代的今天,任何形式的集权都不再是一个现实选择,因此维基解密对密室外交的致命一击,让全球所有先进国家认识到,只能适应信息民主时代,让可以开放的更加开放,而让必须秘密的更加秘密。
“电报门”盘点和新外交对策
作为可能是前维基解密时代美国外交文件的最大样本,“电报门”已经泄露的文件可以帮助读者了解目前西方外交体系的通常做法,也可以由此思考以后的外交會如何发展。
首先被媒体广泛八卦的就是外交官对各国领导人的个人评价,这大概就是最不能被非美国人阅读但又的确不是机密的部分。根据泄露出来的外交文件,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被认为患有“多疑症”,是“极度虚弱的一个人,不听事实,但容易因那些古怪的攻击他的所谓阴谋故事而改变想法”。德国总理默克尔是政治“不沾锅”,“被逼到墙角的时候会很坚定,但害怕风险并且从不具备创造性”。沙特的国王阿卜杜拉私下指责伊拉克总理马利基是骗子,而(阿联酋)阿布扎比的王储扎耶德指责伊朗总统内贾德是“希特勒”。这位王储还指责巴基斯坦现任总统扎尔达里“腐败但不危险”,而前任总理谢里夫是“危险但不腐败”。以色列领导人内塔尼亚胡虽然“优雅迷人”,但“从来不遵守承诺”。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作为现代欧洲领导人来说,无能、虚荣、低效”,而且这是因为他“一直沉溺于永不停歇的派对”的缘故。朝鲜领导人金正日是一个“软弱的老小孩”。俄罗斯总理普京并没有在媒体上展现的“大狗”那样的势力,而总统小梅总是力图做好蝙蝠侠普京的助手角色。
这些直率的外交官对外国政治人物的评价,其实用处不大,纯粹是在封闭系统里外交同事之间的戏谑之语,应当是首先被摒弃的。美国国务院已经声明,在未来的外交官通讯中,会用更加客观专业的语言去记述,毕竟外交电报不是八卦杂志。
第二个在第一天媒体报道就被强调出来的是针对联合国的情报监控。2009年7月,美国国务院要求美国外交官去监控潘基文和其他联合国高官,需要收集的官员个人情报包括个人生物信息(DNA)、通讯密码和信用卡账号。虽说各国之间的间谍事件是公开的秘密,联合国早就在应付无时无刻不在的间谍行为,但这样通过外交官的间谍举动,还是第一次被公开。虽然美国国务院已经否定是希拉里亲自下令,但此事的揭露,必然会在未来缩小真正外交官继续从事类似越轨行动的可能性,在某些方面,也是真正外交人员的解脱。
在“电报门”泄露的世界各地美国外交官汇报中,其实至今的确没什么特别的爆料,一切都没超过、甚至还没达到媒体已经有的猜测。这些电报证明,美国外交官在运用一切外交、经济、政治手段和个人关系,来实现美国外交任务。
1)例如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中,美国政府通过间谍手段、口头威胁和援助诱惑,让哥本哈根协议通过,而美国减排承诺在所有发达国家中最低。
2)关于中东地区针对伊朗的电报,让读者看到了中东政府在反美宣传背后私下对伊朗的敌视。这部分的电报,不但没有像阿桑奇说的那样揭露不可告人的秘密,反而在为美国外交做背书,以至于内贾德总统直接说他认为维基解密是美国可耻的宣传,不可信。
3)关于朝鲜问题,电报也几乎重复了国际常识:朝鲜依赖中国支援,但中国并没有很强的对朝影响力。
这样的泄露,其实本是国际政治记者的日常工作,因为一般的外派优秀记者,应当和美国外交官有着类似的消息渠道,而且这种渠道得来的消息并不代表准确。
但因此遭到威胁的并不是被泄消息的内容,而是这些消息渠道本身。媒体报道这些事情,也会对消息渠道加以保密,而这次维基解密报道出来的这些故事,虽然以×××覆盖了一些名字,但依然泄露出不少的人名。更重要的是,这25万份文件的原文,必然会最终再次泄露,也就是彻底摧毁了美国外交系统常年建立的所在国外交官、专家、记者、NGO人士的信任圈子——所谓“最后三英尺”外交圈。
后维基解密时代对信任圈的补救方法,只能是让这样的“公共外交”更加透明。不过,这在西方社会可以慢慢做到,但在非西方社会,要做到还有一定的距离:言论自由是更加透明外交的基础环境。即便这样对应,还是无法抵消信任圈逐步消失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真正内容敏感的泄密是美国全球战略地址名单的泄露。美国在全世界指定了一些外国场所,判定一旦这些地方受到恐怖主义袭击,就会伤害美国利益。这个名单虽然受到维基解密网站的编辑,没有指明具体地址,但这个名单本身,也足以证明“电报门”的危险性,也引起一些美国议员要以“恐怖主义同谋”罪名起诉阿桑奇的想法。这个名单本应该有更高的秘级,避免让300万人之众读到。
本质上,在阿桑奇的维基解密打击下,原来拥有信息主权的民族国家政府和大企业,被迫重新考虑如何在信息民主时代调整秘密和公开之间的关系。这个时代,刚刚开始,整个政府和大企业行事风格都会慢慢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