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单纯关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已不能满足高校学生工作的需求。高校辅导员正确进行角色定位,开拓延展学生工作,推动大学生课外学习辅导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课外学习辅导;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29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变化,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开拓延展学生工作,推动大学生课外学习辅导活动,搭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是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主力军,其工作内容不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从关注大学生政治思想发展到关注学生专业学习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多重角色。
一、思维引导的“主攻手”,作课外学习辅导活动的组织者
课外学习辅导活动的组织者包括三个活动主体:学生、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其中,辅导员是最重要的组织者。辅导员制定课外学习辅导活动目标,对活动进行宏观规划协调,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教师拟定具体辅导计划配合辅导员开展课外辅导活动;学生具体组织参与活动。要确保活动按计划有序开展,最后达到或超出预期效果,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运转灵活的组织机构,组织机构成员各司其责、责任到人。组织机构应包括以下三方:组织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和各职能小组。而三方的任一方,都少不了辅导员的参与。组织委员会主要负责课外学习辅导活动的总决策、指挥和协调;执行委员会是活动的执行队伍,主要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对各个步骤和环节进行督促检查,及时向组委会报告活动进展情况;各职能小组具体负责某一方面的工7作。三方相互配合,相互补位,共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保证活动畅通有效地实施开展。
二、积极搭建交流沟通平台,作教师和学生间的桥梁搭建者
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辅导员,在课外学习辅导活动中的辅导对象都是学生,辅导目标都是培养专业过硬、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要保证课外学习辅导活动的开展按照初拟方案有效进行,辅导员、专业教师、学生三方的沟通协调非常重要。而在三方的沟通中,辅导员的桥梁作用应该是重中之重。通常情况下,专业教师对本专业学科建设、课程设置非常熟悉,但因与学生的交流仅限于课堂之上,对辅导对象的情况并不完全了解;而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则是与学生交往最密切,接触最频繁的老师,所以在课外学习辅导活动的前期,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就学生现状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有利于专业教师因材施教,制定符合辅导对象特点的课外学习辅导计划。
在课外学习辅导活动中,专业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专业指导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辅导员积极搭建交流沟通平台,帮助专业教师和学生建立信任和被信任关系,帮助消除学生与专业教师之间的距离感,促进学生与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专业教师和学生在有限的面对面沟通时间里进行思维的碰撞,更高效地出创意、出成果。
三、及时弥补教师指导遗漏,作课外学习辅导的监督评价者
辅导员应具备较强的人格魅力。高校开展课外学习辅导活动是顺应人性发展和社会进步,帮助大学生树立独立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和规范其学习习惯的重要举措。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普遍欠缺,自主学习意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相当部分大学生在课余时间觉得无所适从,甚至无所事事、沉溺于网络迷失自我。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就需要通过自身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外学习辅导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规范学习习惯。
同时,作为辅导员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洞悉学生课外学习辅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行监督处理。尽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在引导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教育侧重点、教育策略方法会有所不同,但辅导员应时刻铭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依据活动计划拟定学校、年级、班级和个人的(教师、学生)质量评估体系对课外学习辅导活动进行质量检查,从活动的数量、质量、特点、成效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及时、主动与专业教师交流,反馈评价结果,帮助专业教师适时调整后期的课外学习辅导计划,以保证课外学习辅导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在学习型社会环境下,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延伸,高校课外学习辅导活动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地位。高校要以建设辅导员学习型组织为目标,重视和扶持辅导员队伍建设,引导辅导员适时进行角色转型,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鼓励辅导员通过自主学习、团队培训学习,走专业化道路,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自身综合素养,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巍.大学生课外学习方式的调查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0)
[2]杨东华,曲翔.大学生课外学习与发展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研究,2011(4)
[3]谭涛.大学生课外学习的实证分析——以湛江师范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3)
[4]廖海华.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困惑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课外学习辅导;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29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变化,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开拓延展学生工作,推动大学生课外学习辅导活动,搭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是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主力军,其工作内容不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从关注大学生政治思想发展到关注学生专业学习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多重角色。
一、思维引导的“主攻手”,作课外学习辅导活动的组织者
课外学习辅导活动的组织者包括三个活动主体:学生、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其中,辅导员是最重要的组织者。辅导员制定课外学习辅导活动目标,对活动进行宏观规划协调,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教师拟定具体辅导计划配合辅导员开展课外辅导活动;学生具体组织参与活动。要确保活动按计划有序开展,最后达到或超出预期效果,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运转灵活的组织机构,组织机构成员各司其责、责任到人。组织机构应包括以下三方:组织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和各职能小组。而三方的任一方,都少不了辅导员的参与。组织委员会主要负责课外学习辅导活动的总决策、指挥和协调;执行委员会是活动的执行队伍,主要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对各个步骤和环节进行督促检查,及时向组委会报告活动进展情况;各职能小组具体负责某一方面的工7作。三方相互配合,相互补位,共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保证活动畅通有效地实施开展。
二、积极搭建交流沟通平台,作教师和学生间的桥梁搭建者
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辅导员,在课外学习辅导活动中的辅导对象都是学生,辅导目标都是培养专业过硬、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要保证课外学习辅导活动的开展按照初拟方案有效进行,辅导员、专业教师、学生三方的沟通协调非常重要。而在三方的沟通中,辅导员的桥梁作用应该是重中之重。通常情况下,专业教师对本专业学科建设、课程设置非常熟悉,但因与学生的交流仅限于课堂之上,对辅导对象的情况并不完全了解;而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则是与学生交往最密切,接触最频繁的老师,所以在课外学习辅导活动的前期,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就学生现状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有利于专业教师因材施教,制定符合辅导对象特点的课外学习辅导计划。
在课外学习辅导活动中,专业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专业指导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辅导员积极搭建交流沟通平台,帮助专业教师和学生建立信任和被信任关系,帮助消除学生与专业教师之间的距离感,促进学生与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专业教师和学生在有限的面对面沟通时间里进行思维的碰撞,更高效地出创意、出成果。
三、及时弥补教师指导遗漏,作课外学习辅导的监督评价者
辅导员应具备较强的人格魅力。高校开展课外学习辅导活动是顺应人性发展和社会进步,帮助大学生树立独立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和规范其学习习惯的重要举措。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普遍欠缺,自主学习意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相当部分大学生在课余时间觉得无所适从,甚至无所事事、沉溺于网络迷失自我。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就需要通过自身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外学习辅导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规范学习习惯。
同时,作为辅导员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洞悉学生课外学习辅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行监督处理。尽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在引导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教育侧重点、教育策略方法会有所不同,但辅导员应时刻铭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依据活动计划拟定学校、年级、班级和个人的(教师、学生)质量评估体系对课外学习辅导活动进行质量检查,从活动的数量、质量、特点、成效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及时、主动与专业教师交流,反馈评价结果,帮助专业教师适时调整后期的课外学习辅导计划,以保证课外学习辅导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在学习型社会环境下,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延伸,高校课外学习辅导活动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地位。高校要以建设辅导员学习型组织为目标,重视和扶持辅导员队伍建设,引导辅导员适时进行角色转型,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鼓励辅导员通过自主学习、团队培训学习,走专业化道路,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自身综合素养,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巍.大学生课外学习方式的调查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0)
[2]杨东华,曲翔.大学生课外学习与发展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研究,2011(4)
[3]谭涛.大学生课外学习的实证分析——以湛江师范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3)
[4]廖海华.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困惑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