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

来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chol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碳排放总量的增加,一些西方国家开始把碳减排责任的矛头指向中国。为了明确中国碳排放的国际地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经济发展阶段视角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首先运用IEA2011年公布的碳排放数据分析了我国2009年面临的碳排放形势,继而研究了工业革命以来中国碳排放的总体贡献情况,最后从经济发展阶段视角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认为:①尽管我国当前的碳排放总量巨大,但人均碳排放量低于世界前10名的主要碳排放国家,碳排放强度与世界主要碳排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②我国的历史累计碳排放贡献及人均碳排放均较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累计碳排放量达到世界累计碳排放量的近3/4;③与发达国家相同经济发展阶段相比,我国的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快速推进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阶段普遍伴随着高碳排放。鉴于此,我们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中国的碳排放,一方面中国当前的确产生了较大的碳排放,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这种碳排放规模和水平。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轨迹和碳足迹也表明,在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一定程度的高碳排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低碳发展;低碳经济;国际比较;经济发展阶段
  中图分类号F4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2)07-0001-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7.001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快速工业化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建设的加快推进,与之伴随的碳排放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带来了发展过程中巨大的减排压力。尤其是随着近两年IEA(国际能源署)关于碳排放数据的发布,中国被推上了世界节能减排的风口浪尖。为了明确中国的低碳发展现状,本文运用历史的观点从经济发展阶段视角来分析研究中国的发展、碳排放特征。
  1中国碳排放面临的形势
  根据IEA近两年公布的碳排放数据,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年)从2007年开始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尽管IEA的数据只能作为研究参考,但是中国面临着碳排放的严峻形势却是不争的事实。关于本文数据来源和计量单位的几点说明:①第1部分碳排放数据是根据IEA2011年碳排放报告整理得到,其他碳排放数据根据CDIAC数据库的2010年6月份数据整理得到;②人口和GDP数据是根据GGDC数据库、Maddison的数据以及Eu Klems数据库整理得到;③本文的碳排放与CDIAC口径一致,均指化石燃料燃烧、水泥生产和气体燃烧的碳排放;④碳排放数据的原始单位为thousand metric tons of carbon,本文进行相应转换,未区分长吨和短吨;⑤文中美元均是1990年国际盖凯不变价;⑥相关详细原始数据和中间过程数据受篇幅所限未能详尽纳入;⑦文中所有图表均是作者根据所收集数据自行整理和绘制。
  1.12009年碳排放总量的国际比较
  中国目前的碳排放总量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中美两国的年排放量远远高于排放总量前10名的其他国家。图1给出了2009年碳排放总量前10名的国家。除中国和美国两个碳排放大国总排放量均超过14亿t之外,印度、俄罗斯、日本、德国4个国家的碳排放总量在2-4.4亿t之间,其余4个国家的碳排放总量都低于1.5亿t。从2009年碳排放总量的国际对比来看,我国的低碳发展形势非常严峻。
  1.22009年人均碳排放的国际比较
  图2给出了2009年碳排放总量前10名国家的人均碳排放情况,中国以人均1.40 t的碳排放量在前10个国
  ①世界碳排放总量数据是将各大洲的碳排放数据加总得到,未直接采用CAIAC的原始数据。
  ②本文的数据分析中将墨西哥的数据纳入到了北美洲进行相关计算和分析,后文口径相同。
  ③本数据来自美国能源部二氧化碳信息研究中心,我们认为CAIAC对中国的碳排放统计与计算有夸大的嫌疑,对一些发达国家的碳排放统计与计算有低估的嫌疑,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能从中发现中国的碳排放还是低于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
  图12009年世界前10名国家碳排放总量比较
  Fig.1Comparison of total carbon emission of the
  top 10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n 2009
  数据来源:根据IEA2011年碳排放报告整理计算。
  图22009年世界前10名碳排放国家人均碳排放比较
  Fig.2Comparison of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 of the
  top 10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n 2009
  数据来源:根据IEA2011年碳排放报告整理计算。
  家中位列倒数第2。除印度的人均碳排放低于中国之外,其他8个国家都远远高于中国的人均水平,美国的人均碳排放水平约是中国人均碳排放的3.3倍,加拿大约是中国的3倍。因此,尽管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巨大,但是中国的人均碳排放水平却远远低于世界主要碳排放国家。
  1.32009年碳强度的国际比较
  由于中国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阶段,过去的图32009年世界前10名碳排放国家的碳强度比较
  Fig.3Comparison of carbon intensity of the top
  10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n 2009
  数据来源:根据IEA2011年碳排放报告整理计算。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的消耗,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因此中国的碳强度在世界上的排名比较靠前,但是仍然低于一些主要碳排放国家的水平。图3给出了2009年碳排放总量前10名国家的碳强度情况,中国以0.63 kg/美元的碳强度在10个国家中排名第3。除日本和英国的碳强度低于0.1 kg/美元以外,美国、印度、俄罗斯、德国、伊朗、加拿大、韩国的碳强度均高于0.1 kg/美元。   2工业革命以来中国碳排放的国际比较
  2.1历史碳排放总量及结构的国际比较
  陈武等:中国低碳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7期我们归纳整理、统计分析了自1851年以来的碳排放情况。截止2006年,世界因生产、生活累计排放碳总量约为3 001亿t①,其中欧洲和北美合计排放约2 036亿t②;亚洲累计排放约581亿t;大洋洲累计排放约177亿t;非洲累计排放约82亿t。从国家的累计排放量来看,美国约为360亿t,日本约为135亿t,德国约为220亿t,加拿大约为356亿t,英国约为197亿t,韩国约为26亿t,中国约为278亿t③。从1851-2006年的累计碳排放总量来看,欧洲的历史累计碳排放量占世界累计碳排放总量的35.22%,北美洲占32.64%,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历史累计碳排放量占世界累计排放总量的73.75%;累计排放总量较高的国家是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等传统发达国家,见图4。1851年以来的人类历史上,世界碳排放主要来自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等工业化较早的发达地区,而中南美洲、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对世界碳排放总量有较小的贡献。亚洲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才开始加速碳排放,但对世界碳排放总量的贡献仍然远低于世界发达地区的贡献。
  图41851-2006年世界主要发达地区与发展中
  地区的碳排放历史贡献对比
  Fig.4The comparison of carbon emission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bwetwee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rea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regions) in 1851-2006
  ①欧洲人口根据统计数据口径只考虑了原统计数据口径中所包含的30个主要国家;世界人均碳排放数据除1820、1870、1913、1920、1940几个年份有数据之外,其他数据直到1950年才开始有完整连续数据;加拿大的完整数据始于1870年;日本的完整数据始于1868年;中国的完整数据始于20世纪初。选取1820年以来的数据进行分析,是根据原始数据的可获得性确定的。
  ②欧洲的完整数据始于1921年;北美、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的完整数据始于1870年;德国的完整数据始于1850年;中国的完整数据始于1950年。图5给出了1851-2006年中国、美国、英国及世界总计的历史碳排放趋势对比情况。1851-2006年中国碳排放总量远远低于欧洲、北美、大洋洲等工业化较早的发达地区,也远远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历史排放量,中国的碳排放量开始快速增加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大发展阶段。1851年到20世纪初期,英国的碳排放都远远高于中国和美国;大约1910年以后,美国的碳排放开始超过英国;约在1910-1978年间,英国、美国的碳排放量都远远高于中国;大约1978年以后,中国的碳排放量开始超过英国,但一直都低于美国的排放量。世界历史上碳排放总量有接近3/4的比例都是由发达国家做出的贡献。
  图51851-2006年中美英及世界总计的历史碳排放趋势对比
  Fig.5Comparison of carbon emission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bwetween U.S.A , UK, China and
  the world total in 1851-2006
  图61820-2006年世界主要地区和国家的人均碳排放对比
  Fig.6Comparison of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
  bwetween the main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1820-2006
  2.2历史人均碳排放的国际比较
  图6给出了1820-2006年世界、欧洲、美国、日本和中国的人均碳排放对比情况①。中国自20世纪以来的人均碳排放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远低于欧洲、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的人均排放水平。中国的人均碳排放水平占世界人均碳排放水平的比例从初期的6.7%(1950年)逐步上升到近期的85.2%(2003年),2004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95%左右,近两年基本和世界平均水平持平;与欧洲相比,1950年我国人均碳排放是欧洲平均水平的1/45,1990年是欧洲平均水平的1/11,近年来比例有所提升,达到欧洲平均水平的1/4到1/3;与其他几个国家相比,近年来我国的人均碳排放不到美国平均水平的1/3,是英国、德国、日本平均水平的约1/2。
  为了更加清晰地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我们对中、美、英三国的人均碳排放情况进行了深入比较。根据图6结合原始数据表可以看出,19世纪,英国的人均碳排放水平远高于美国;进入20世纪美国的人均碳排放水平开始高于英国,但是英美两国的人均碳排放水平都远远高于中国,英国长期维持在2-3 t/人的水平,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基本维持在3-5 t/人的水平,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达到了5-7 t/人,而中国则一直维持在1 t/人以下的水平;进入21世纪,中国的人均碳排放出现加速态势,目前已突破1 t/人,与英国2.05 t/人的水平和美国4.6 t/人的水平相比,中国的排放水平仍然非常低。
  总之,通过对1820年以来人均碳排放的国际比较,我们发现一直以来中国的人均碳排放水平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远远低于欧美地区的平均水平,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2.3历史碳强度的国际比较
  图7给出了1820-2006年世界、欧洲、美国、日本和中国的碳强度对比情况②。结合图7及其原始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自1950年以来的碳强度与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与欧洲相比,1990年以前中国的碳强度一直低于欧洲平均水平,1990-1999年基本和欧洲平均水平持平;进入21世纪略微高于欧洲的平均水平。与美国相比,在1970年以前中国的碳强度一直低于美国,当前阶段中国的碳强度是美国的约1.24倍;与英国相比,在1969年以前中国的碳强度一直低于英国,当前阶段中国的碳强度是英国的约1.95倍;与德国相比,在1970年以前中国的碳强度一直低于德国,当前阶段中国的碳强度是德国的约   ①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本文不能将分年度的详细数据详尽呈现和展示,只能采用10年或20年的平均增速(取算术平均值)数据予以呈现。表2及表3也采用相同的方法处理。
  ②受人口数据可获得性的制约,只能选择1820年为起始对比年。
  图71820-2006年世界主要地区和国家的碳强度对比
  Fig.7Comparison of carbon intensity bwetween
  the main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1820-2006
  1.57倍;与加拿大相比,在1969年以前中国的碳强度一直低于加拿大,当前阶段中国的碳强度是加拿大的约1.15倍;与日本相比,在1957年以前中国的碳强度一直低于日本,当前阶段我国的碳强度是日本的约1.78倍。
  为了更加清晰地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我们对中、美、英三国的碳强度情况进行了深入比较。根据图7结合原始数据表可以看出,19世纪,英国的碳强度远高于美国。进入20世纪美国的碳强度开始高于英国,但是直到1970年前英美两国的碳强度都远远高于中国,英国从0.6 kg/美元以上的水平逐步下降到目前的0.1 kg/美元以下的水平,美国则从0.8 kg/美元以上的水平逐步下降到目前的0.2 kg/美元以下的水平,而中国1970年以前低于美国和英国的排放水平,20世纪70年代达到高峰期,此后逐步从0.4 kg/美元以上的水平下降到接近0.2 kg/美元的水平,近期又到0.6 kg/美元的水平。
  总之,1970年以前,由于中国发展的滞后,中国的碳强度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地区和国家,1970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中国的碳强度开始逐步超过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2.4碳排放历史增长速度的国际比较
  (1)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碳排放总量增长速度比较。表1给出了1941-2006年世界及主要地区和国家的碳排放总量增速对比情况①,结合表1的分年度原始数据可以发现,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增长速度在1970年以前明显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排放增长速度,1970年以后中国的碳排放开始加速。尤其是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加快发展,碳排放总量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世界和北美的平均增速,也高于英国、德国、加拿大、美国、日本和欧洲的平均增速。
  (2)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人均碳排放增长速度比较。表2给出了1941-2006年世界及主要地区和国家的人均碳排放增速对比情况②,结合表2的分年度增速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在1970年以前基本低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排放增长速度,直到1970年以后中国的人均碳排放开始加速,但仍然和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增速接近(2000年以前)。
  表11941-2006年世界主要地区和国家的碳排放
  总量增速对比(%)
  Tab.1Comparison of total carbon emission growth rate
  bwetween the main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1941-2006年份世界欧洲北美亚洲大洋洲中国1941-19603.643.792.5510.563.532.541961-19704.954.924.344.3410.921.641971-19802.992.910.856.803.006.781981-19901.490.070.365.311.905.361991-20001.09-2.771.704.240.883.372001-20063.111.320.066.960.8010.39年份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英国韩国1941-19602.573.898.133.052.7819.781961-19704.2212.812.405.952.1415.841971-19800.732.830.802.33-1.099.771981-19900.351.52-0.830.55-0.136.111991-20001.690.68-1.911.88-0.436.502001-20060.060.09-0.390.340.311.11
  表21941-2006年世界主要地区和国家的人均
  碳排放增速对比(%)
  Tab.2Comparison of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 growth
  rate bwetween the main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1941-2006年份世界欧洲北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中国1941-19601.392.352.222.112.592.133.163.811.751961-19702.934.122.652.921.641.684.1211.651.571971-19902.942.132.702.462.773.112.402.392.341991-20002.553.122.492.571.772.252.742.492.472001-20061.861.04-0.93-0.880.01-0.44-0.47-0.019.70
  2000年以前,中国的人均碳排放增速低于世界平均增速和北美平均增速,也低于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的人均排放增速。但是2001年以来,中国的人均碳排放增长速
  ①受人口数据可获得性的制约,只能选择1830年为起始对比年。
  ②西欧30国、东欧7国均与原始数据统计口径所包含的国家口径一致。
  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2008年中国的人均GDP约为3 266美元(现价),而根据本文的GDP和人口数据计算的人均GDP远高于这一公布数据,因此我们按照2008年的人均GDP比例对计算数据进行了修正,本文的分析采用修正后数据。
  ④这里仅仅是用测算的人均GDP作为判断标准,并不代表真实发展水平的阶段性对应。   ⑤总量的巨大另有其他原因,如出口因素的影响和资源禀赋因素,对这两个问题的分析研究另有两篇专门研究进行解释;同时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体大小、地域广阔度、承载人口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度明显高于世界其他主要地区和国家的增长速度,主要是因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碳排放总量的持续增加,但必须指出,这一增速呈现减缓趋势(2001-2006年间的分年度增速)。这说明中国的人均碳排放增长速度在2000年以前仍然是比较慢的,2001年以来才开始加速并高于世界主要地区和国家的人均排放增速。
  (3)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碳强度增长速度比较。表3给出了1941-2006年世界及主要地区和国家的碳强度增速对比情况①,结合表3分年度增速数据可以发现,1950年以来世界主要地区和国家的碳强度几乎都是负增长,中国1950-1978年碳强度呈现正增长,1978年以后也全面呈现负增长的趋势,但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加速增长使得中国的碳强度下降速度要低于世界其他主要地区和国家。2003-2005年中国的碳强度增速出现反弹,再次出现正增长(但是2001-2006年间的算术平均增速仍为负增长),2006年重新回到负增长的态势。总体来看,中国的碳强度自改革开放以来基本保持持续下降的态势,近年来持续负增长。
  表31941-2006年世界主要地区和国家的碳强度
  增速对比(%)
  Tab.3Comparison of carbon intensity growth rate
  bwetween the main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1941-2006年份世界欧洲北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中国1941-19501.64-0.85-0.72-0.5110.33-1.22-0.081951-1970-0.040.31-1.05-0.94-1.35-2.21-0.651.038.751971-1990-1.19-1.12-2.64-2.63-2.88-2.04-2.02-2.02-0.141991-2000-1.92-4.92-1.54-1.56-2.84-3.91-1.70-1.58-1.452001-2006-1.18-0.54-2.29-2.28-2.09-1.37-2.19-1.30-0.232006-2.57-1.60-4.39-4.02-0.98-2.83-5.00-2.47-0.17
  3基于经济发展阶段视角的碳排放国际比较
  由于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在相同的时期内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因此有必要从经济发展阶段的视角来分析研究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相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碳排放情况对比。
  3.1经济发展阶段的国际对比测算
  为了寻找不同国家大致相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本文采
  图81820-2008年世界主要地区和国家的人均GDP情况对比
  Fig.8Comparison of per capita GDP bwetween the
  main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1820-2008
  用人均GDP来衡量经济发展阶段,我们选择的研究对象为西欧30国、东欧7国、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②。本文首先搜集了这些研究对象的GDP数据和年中人口数据,继而通过计算得到人均GDP数据,图8给出了上述研究对象的人均GDP对比情况③。
  3.2中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国际比较
  中国1950-2008年的人均GDP在218-3 266美元之间,有研究表明人均GDP在500-3 500美元的阶段是工业化的关键阶段,而工业化关键时期都是二氧化碳排放较多的时期。为了突出对比性,本文选择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2000年以来)与世界主要地区和国家进行对比研究,2000年以来中国人均GDP大致处于1 600-4 000美元之间。根据人均GDP的评判标准④,中国2000年以来的发展阶段大致相当于:西欧1870-1936年的发展阶段,东欧1910-1968年的发展阶段,美国1840-1900年的发展阶段,日本1947-1960年的发展阶段,韩国1966-1978年的发展阶段。
  3.3中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碳排放国际比较
  (1)相同经济发展阶段碳排放总量的国际比较。我们分析了中国当前(2000-2007年)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与美国、西欧、东欧、日本、韩国相同发展阶段的碳排放总量对比情况,发现中国的碳排放总量要高于东欧、西欧、美国、日本、韩国相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碳排放总量⑤。
  (2)相同经济发展阶段人均碳排放的国际比较。图9给出了中国当前(2000-2007年)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与美国、西欧、东欧、日本、韩国相同发展阶段的人均碳排放对比情况。结合图9及其它国家的原始数据,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要低于美国和欧洲的人均排放量的年均值,高于日本的人均排放量。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0.735 4 t/人逐步增加到2006年的1.271 6 t/人,美国的人均碳排放量从1840年的0.091 9 t/人逐步增加到1900年的2.367 8 t/人,欧洲的人均碳排放量从1870年的0.517 2 t/人逐步增加到1936年的1.365 1 t/人,日本的人均碳排放量从1947年的0.254 t/人逐步增加到1960年的0.674 7 t/人。用中国2006年与上述地区的相同阶段年份进行比较,中国2006年人均碳排放相当于美国相同阶段年份的53.7%,欧洲相同阶段年份的93.4%,日本相同阶段年份的188.5%。从这种对比可以看出,在相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美国、欧洲的人均碳排放水平远高于中国。
  图9我国当前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与世界其他主要
  地区和国家相同时期的人均碳排放对比
  Fig.9Comparison of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
  bwetween china and the main countries (regions) in the   similar development phase
  图10我国当前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与世界主要地区
  和国家相同时期的碳强度对比
  Fig.10Comparison of carbon intensity bwetween
  China and main countries (regions) in the similar
  development phase
  (3)相同经济发展阶段碳强度的国际比较。图10给出了中国当前(2000-2007年)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与美国、西欧、东欧、日本、韩国相同发展阶段的碳强度对比情况。结合图10及其它国家的原始数据,对中国当前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与世界其他主要地区和国家相同发展阶段的碳强度进行比较,中国的碳强度明显低于美国和欧洲,略高于日本。2000-2006年中国的碳强度基本维持在0.2 kg/美元的水平,美国的碳强度从1840年的0.057 9 kg/美元逐步增加到1900年的0.578 8 kg/美元,欧洲的碳强度在1870-1936年间基本维持在0.3 kg/美元的水平,日本的碳强度在1947-1960年间基本维持在接近0.2 kg/美元的水平。中国2006年碳强度相当于美国相同阶段年份的36.33%,欧洲相同阶段年份的64.06%,日本相同阶段年份的124.29%。从这种对比可以看出,在相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美国、欧洲的碳强度都远高于中国。
  通过处于相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际比较可以发现,尽管中国当前所处阶段的碳排放总量要高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同发展阶段的碳排放量,但是中国当前所处发展阶段的人均碳排放量和碳强度都远远低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地区相同经济发展阶段的排放水平。
  4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历史的观点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通过研究有如下几个发现:一是中国目前的碳排放总量巨大、排放形势严峻,但是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远远低于世界其他主要碳排放国家,同时中国的碳强度与世界其他主要碳排放国家差距并不大;二是从人类历史的碳排放来看,中国的累计碳排放总量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地区和国家,1751-2006年世界累计碳排放中有接近3/4是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做出的贡献,一直以来中国的人均碳排放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是远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地区和国家,同时1970年以前中国的碳强度也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地区和国家,1970年以来碳强度快速提高,但当前阶段也基本和美国相当;三是从人类历史的碳排放增长速度来看,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增长速度1970年后开始加速,但是这一增速仍然低于欧美等发达地区的增速,中国的人均碳排放增速近10年表现出超出世界水平的趋势,同时中国的碳强度增速自改革开放以来保持下降态势,近年持续负增长;四是从相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际比较来看,由于中国受到地域、经济总量、承载人口、出口贸易、资源禀赋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碳排放总量高于相当阶段的发达国家,但是人均碳排放、碳强度却远远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地区和国家相当阶段的水平;五是世界主要发达地区和国家在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的经济发展阶段时,高碳排放是普遍现象,并且远远高于当今快速推进工业化的中国的碳排放水平。
  总之,一方面中国当前的碳排放总量巨大,但是另一方面从历史累计排放来看,世界碳排放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做出的贡献,同时在相同经济发展阶段时,中国的碳排放水平远低于世界发达地区和国家。因此,中国一方面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应该并愿意积极主动承担节能减排责任,另一方面中国也不能牺牲自己的发展来替发达国家的历史碳排放买单,中国的碳减排责任必须是与中国排放历史和现实相符合的“有限责任”。
  (编辑:刘照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Eu Klems. EU Klems Growth and Productivity Accounts[DB/OL].2010. http://www.euklems.net/.
  [2]Maddison [DB/OL].2010.http://www.ggdc.net/maddison/.
  [3]U.S. Department of Energy’s 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CDIAC).[DB/OL].2010.http://cdiac.ornl.gov/.
  [4]University of Groninge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enter(GGDC)[DB/OL].2010.http://www.ggdc.net/.
  [5]魏一鸣,刘兰翠,范英,等.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Wei Yiming, Liu Lancui, Fan Ying, et al. China Energy Report (2008): Carbon Emission Research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8.]
  [6]陈武,李云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状况与能源发展策略[J].中国矿业,2010,19(2):4-8.[Chen Wu, Li Yunfeng .The Situation of China’s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Energy Development Strategy [J]. China Mining, 2010,19 (2) :4-8.]
  [7]吴国华.中国节能减排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Wu Guohua. China’s Energysaving Emission Reduction Sstrategies [M].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09.]
  [8]林伯强.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Lin Boqiang. China Energy Development Report 2008 [M] .Beijing: China Financial and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2008.]
  [9]编委会.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3[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Editorial Board. China Energy Development Report 2003 [M] .Beijing: China Metrology Publishing House, 2003.]
  [10]陈武,李云峰.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能源技术经济,2010,22(5):17-23.[Chen Wu, Li Yunfeng.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nergy [J]. Energy Technology Economy, 2010,22 (5) :17-23.]
其他文献
摘要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际贸易成为影响各国环境污染变化的重要因素,将其纳入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间关系的分析框架是环境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基于联立方程模型,从经济产出、污染排放、污染治理和国际贸易等四个方面探讨了经济增长与污染排放的相互作用机理,并以美国、中国SO2排放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排放对经济产出有影响,且对美国和中国分别为正作用和负作用。经济增长增加了两国国内污染
期刊
摘要 能源、环境与经济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经济发展在带来区域经济快速繁荣的同时,往往造成当地社会生活质量的下降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陕西作为我国21世纪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在能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受到脆弱生态环境的约束,本文以此为例进行可持续发展预警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现实意义。通过设计能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出可持续发展预警模型,采用人工神经网络预警方法和层次分
期刊
摘要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趋势下,新疆过高的能源强度成为其自身发展和全国节能工作的“短板”,会给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造成越来越难以解决的障碍,因此新疆面临严峻的节能减排挑战。能源强度(单位GDP能耗)是一个地区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指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编制了1992、1997、2002和2007年新疆30部门能源投入产出表,采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方法(SDA),全面并深入分析GDP变动、单位产出能耗
期刊
摘要 结合山东省和巴伐利亚近十年城乡发展历程,尝试从社会公平性、经济可行性和生态安全性三个层面构建一套具有一定普适性的用以评价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指标体系,运用模糊AHP法评价并比较中国山东省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土地利用状况是否符合城乡关系协调发展及其符合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德国巴伐利亚州土地利用协调度大于0.8,处于高级协调状态,中国山东省土地利用协调度小于0.4,处于非协调阶段,但整体协调水平呈现
期刊
摘要 2012年是巴西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周年,回顾20年来世界各国发展所走过的路程,总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功与不足,是制定未来世界健康发展路线图的历史要求。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经过了从生存到发展,再从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的漫长过程。可持续发展被视作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中的行为矢量,该矢量将导致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朝向日趋合理、更为和谐的方向进化。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整体的”
期刊
摘要 电解铝是典型的能源密集型产业,能源效率也是影响我国电解铝企业经济效率的关键因素。能源使用强度大和能源使用成本高都会直接影响到电解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十年来,我国铝工业技术进步大大提高了电解铝能源的使用效率,但能源成本的增加,又大大的降低了电解铝能源的经济效率,与此同时,在这双重因素作用下,我国电解铝产能及能源消费总量都在急剧上升。那么技术进步是否带来了电解铝能源的回弹效应呢?本文基于新古典
期刊
摘要 在自然资源管理过程中引入公众参与是为了满足公众自身利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最终达到自然资源效率提升和可持续利用的双重目标。选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侧重于主导发起主体的不同,归纳出三种参与模式,进而对模式特点、模式间比较以及模式的整体演变过程进行阐析;以发展中国家中国为例,提出在中国实施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的措施建议和路径导向。结论如下:①发达国家公众参与自然资
期刊
摘要 水利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支撑,也是优化区域发展质量的调控手段。水利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安全阀、推进器、调节钮、稳定器等四个方面。我国《水法》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水利发展的目标是兼顾流域水系活动规律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平衡,促进流域与区域水利协调发展。本文以淮河流域为例,分别从安全保障、推进发展、经济调节、稳定生态等四个方面,对淮河流域整体、流域内综合规
期刊
摘要 本文以印度经济增长模式为例,以竞争优势理论为分析框架,研究了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内涵、生成机制与优劣势。研究表明,“基础设施薄弱、精英人才涌现”的资源禀赋结构、社会内部消费需求拉动、相关产业支撑、龙头企业带动、自由化的政策改革环境以及技术进步推动,促进了印度“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生成。基于此,通过中印两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指出“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具有资源环境友好特征、能借助服务业
期刊
摘要 不同发展水平缺水地区的水资源邊际生产价值大小是不一样的。本文选取北京和陕西为研究案例区,根据计量经济学中的柯布—道格拉斯(CobbDauglas)生产函数理论,将水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并结合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建立了水资源生产函数模型。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以资本、劳动力、用水量为自变量,第一、二、三产业及综合生产GDP为因变量,采用岭回归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拟合计算,同时计算分析了2007年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