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衡量是否勇敢,必须还要有一个道德的标准,是非的标准,是否符合社会、国家、人民利益的价值标准。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路问孔子有地位的人是否应推崇勇敢呢?孔子回答说,有地位的人第一推崇和追求的是正义,有地位的人只有勇而不讲正义,就会犯上作乱,而地位低的人只讲勇而不讲正义,就会去做强盗。
中国历来的道德传统中,一直强调勇敢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行为,统帅勇的是义。《左传》中说:“率义之谓勇。”《论语·为证》中说:“见义不为,非勇也。”中国历来强调见义勇为,就是这个道理。《孔子家语》中说:“君子以心导耳目,立义以为勇;小人以耳目导心,不逊以为勇。”这里指出不同的人,就有对勇的不同理解。君子指有地位、修养高的人,他们用理智统帅情感,以做正义的事为勇;而不讲修养,无知识的人凭感官来左右自己的头脑,把做一些不合礼义的事当作勇。确实,不同的人对勇有不同理解,使勇用于不同用途。宋代大学问家二程兄弟就讲过:“勇一也,而用不同。有勇于气者,有勇于义者。君子勇于义,小人勇于气。”《吕氏春秋》中讲:“所贵勇者,为其行义也。”当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勇敢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礼记》中说:“故勇敢,强有力者,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天下有事则用之于战胜。”就是说在和平环境中,勇敢的人去用礼义兴邦建国,在战争降临时,勇敢的人去用礼义抵御外敌,战胜来犯者。
中国历来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勇,勇的表现不同,但核心都是为义。庄子说过:“水行不避蛟龙者,渔夫之勇也;陆行不避兕(音si,四声。指犀牛一类猛兽)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这里讲知命,知时,可以理解为掌握社会发展规律,把握自身命运的意思。这些不同人的勇,不管是渔夫、猎夫、烈士、圣人,只要是为了义,都称为真正的勇。在中国传统道德中,义和勇是联在一起的。中国古代的“仁”,是包括勇的,孔子讲“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仁”包括了“义”、“勇”、“智”这三种品格,而只有勇这种品格却不一定全具备了仁。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也是中国道德的最集中的概括和最高的标准。
中国历来以仁为标准把勇分为大勇、中勇、小勇。《荀子》中说:“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共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礼恭而意俭,大齐信焉,而轻货财;贤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废之;是中勇也。轻身而重货,恬祸而广解苟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胜人为意;是下勇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勇分为上等的勇,中等的勇,下等的勇。天下有中正的道理,敢于挺身去做;先王的正确的主张,敢于认真去执行;对上不顺从乱世的君王,对下不同乱世的人同流合污;哪里有仁,不管贫穷也努力前往,哪里没有仁,即使富贵也不靠前。天下人理解自己,就和天下人同甘共苦,天下的人不理解自己,则巍峨地独自生活而无所畏惧;这是大勇,上等的勇。礼貌恭敬,谦虚谨慎,为人严肃守信,轻视财物,能把好人贤者推荐上去,也敢把坏人拉下来,这是中等的勇敢。轻视自己身体而只重财物,招来了灾祸又千方百计为自己开脱,不分是非,不顾实情,只把胜过别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这就是下等的勇。
荀子在另一段话中,把不同等级的勇,不同类型的勇,褒贬得十分明确了。他说:“有狼狗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恈恈然唯利饮食之见,是狼狗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唯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義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这里的意思是:有猪狗那样的勇,有商人盗贼那样的勇,有小人的勇,有君子的勇。那些只为争夺吃喝,没有廉耻,不知是非,不避免无谓的死伤,不怕大多数人的反对,一味贪婪饮食,那是猪狗一样的勇。那些只知追逐利益,争夺财产,毫无辞让之心,果敢而凶狠,贪得无厌,残暴无比,唯利是图,这是奸商盗贼之勇。那些拿自己的生命和别人的生命当儿戏,残暴无比的勇,这是小人的勇。而那些为了真理和道义,不倾慕权势,不顾个人得失,纵然用全国的力量强加于他,也不改变态度,热爱生命,但决不妥协,坚持正义而不屈服,这是君子的大勇。
苏东坡对大勇有过这样的论述:“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他讲的大勇就是临危不惧,不因小事而发怒,因为他们有巨大的抱负,远大的理想。宋代理学家程颐程颢说:“赴汤火,蹈白刃,武夫之勇可能也;克己自胜,非君子之大勇不可能也。”近代梁启超说:“忠于职任,能尽义务,不枉所常,是谓大勇。”“不枉所常”是指不违背客观规律。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特别赞扬、提倡那种建立在大义基础上的大勇。
总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上出现过无数的智勇双全、大勇大义的人,出现过无数坚毅不拔、刚直不阿的人。这些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品格形成了一股刚健之气,这是一股使我们民族长盛不衰的浩然正气。
编辑:修远 xdyszzsb@sina.com
中国历来的道德传统中,一直强调勇敢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行为,统帅勇的是义。《左传》中说:“率义之谓勇。”《论语·为证》中说:“见义不为,非勇也。”中国历来强调见义勇为,就是这个道理。《孔子家语》中说:“君子以心导耳目,立义以为勇;小人以耳目导心,不逊以为勇。”这里指出不同的人,就有对勇的不同理解。君子指有地位、修养高的人,他们用理智统帅情感,以做正义的事为勇;而不讲修养,无知识的人凭感官来左右自己的头脑,把做一些不合礼义的事当作勇。确实,不同的人对勇有不同理解,使勇用于不同用途。宋代大学问家二程兄弟就讲过:“勇一也,而用不同。有勇于气者,有勇于义者。君子勇于义,小人勇于气。”《吕氏春秋》中讲:“所贵勇者,为其行义也。”当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勇敢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礼记》中说:“故勇敢,强有力者,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天下有事则用之于战胜。”就是说在和平环境中,勇敢的人去用礼义兴邦建国,在战争降临时,勇敢的人去用礼义抵御外敌,战胜来犯者。
中国历来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勇,勇的表现不同,但核心都是为义。庄子说过:“水行不避蛟龙者,渔夫之勇也;陆行不避兕(音si,四声。指犀牛一类猛兽)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这里讲知命,知时,可以理解为掌握社会发展规律,把握自身命运的意思。这些不同人的勇,不管是渔夫、猎夫、烈士、圣人,只要是为了义,都称为真正的勇。在中国传统道德中,义和勇是联在一起的。中国古代的“仁”,是包括勇的,孔子讲“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仁”包括了“义”、“勇”、“智”这三种品格,而只有勇这种品格却不一定全具备了仁。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也是中国道德的最集中的概括和最高的标准。
中国历来以仁为标准把勇分为大勇、中勇、小勇。《荀子》中说:“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共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礼恭而意俭,大齐信焉,而轻货财;贤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废之;是中勇也。轻身而重货,恬祸而广解苟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胜人为意;是下勇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勇分为上等的勇,中等的勇,下等的勇。天下有中正的道理,敢于挺身去做;先王的正确的主张,敢于认真去执行;对上不顺从乱世的君王,对下不同乱世的人同流合污;哪里有仁,不管贫穷也努力前往,哪里没有仁,即使富贵也不靠前。天下人理解自己,就和天下人同甘共苦,天下的人不理解自己,则巍峨地独自生活而无所畏惧;这是大勇,上等的勇。礼貌恭敬,谦虚谨慎,为人严肃守信,轻视财物,能把好人贤者推荐上去,也敢把坏人拉下来,这是中等的勇敢。轻视自己身体而只重财物,招来了灾祸又千方百计为自己开脱,不分是非,不顾实情,只把胜过别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这就是下等的勇。
荀子在另一段话中,把不同等级的勇,不同类型的勇,褒贬得十分明确了。他说:“有狼狗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恈恈然唯利饮食之见,是狼狗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唯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義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这里的意思是:有猪狗那样的勇,有商人盗贼那样的勇,有小人的勇,有君子的勇。那些只为争夺吃喝,没有廉耻,不知是非,不避免无谓的死伤,不怕大多数人的反对,一味贪婪饮食,那是猪狗一样的勇。那些只知追逐利益,争夺财产,毫无辞让之心,果敢而凶狠,贪得无厌,残暴无比,唯利是图,这是奸商盗贼之勇。那些拿自己的生命和别人的生命当儿戏,残暴无比的勇,这是小人的勇。而那些为了真理和道义,不倾慕权势,不顾个人得失,纵然用全国的力量强加于他,也不改变态度,热爱生命,但决不妥协,坚持正义而不屈服,这是君子的大勇。
苏东坡对大勇有过这样的论述:“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他讲的大勇就是临危不惧,不因小事而发怒,因为他们有巨大的抱负,远大的理想。宋代理学家程颐程颢说:“赴汤火,蹈白刃,武夫之勇可能也;克己自胜,非君子之大勇不可能也。”近代梁启超说:“忠于职任,能尽义务,不枉所常,是谓大勇。”“不枉所常”是指不违背客观规律。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特别赞扬、提倡那种建立在大义基础上的大勇。
总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上出现过无数的智勇双全、大勇大义的人,出现过无数坚毅不拔、刚直不阿的人。这些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品格形成了一股刚健之气,这是一股使我们民族长盛不衰的浩然正气。
编辑:修远 xdyszzs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