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指出当前医学院校在体医融合教学中存在的许多不足,通过提出四个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树立体医融合思维、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配备以及多样化评价体系,提供参考给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体医融合;医学院校;体育教改
体医融合就是将体育元素加入医疗的概念中,以运动为手段促进身体健康。体育和医学都是人类保持健康的重要手段,两者以不同的方式促进人类的身体健康。有效的改善人们的身体素质可以用体育锻炼的方式。现代医学可以通过与体育结合有效促进疾病康复治愈,虽然不能解决所有健康问题,但是在治疗中别有成效。作为医学院校,应充分联系体育与医学,在认识上将紧密结合两者,并把体育教学改革当作突破口,将实际应用作为基础,进行二者知识的融合,进行体医融合教学,培养出既懂体育又懂医学的体医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将医学院校中的体育教育、医学教育的体医融合之路探索出来。
1体医融合是健康中国的必然选择
1.1体医融合是促进健康的必然产物
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健康,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逐步意识到体育运动对健康的促进能发挥巨大作用。近年来,美国学者提出的良医理念——运动与我国传统的医学理念不谋而合,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和广泛认同,并且开启了以医生开具运动处方进行研究和实践的进步,在美国体育锻炼已经成为防治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医融合的效益获得了大量科学研究的证明。在建设新时代健康的中国的进程中,体医融合理念正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1.2体医融合是解决社会健康问题的有效手段
体育事业不断蓬勃发展,但是关于运动损伤的问题也在增多。通过全民健身的思想普及,学校体育活动和大众健身活动不断变多,在运动中能学会应用科学的健身方法并进行运动损伤防治变得特别重要。体医融合正是要打破体育和医疗之间的屏障,将二者合一股力,将优势资源整合,将科学指导提供给全民健身。
2体医融合对医学院校体育教改的指导意义
2.1体育课中增加医疗保健常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健康第一是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要求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是目的。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之下,健康不仅仅包括没有疾病,还包括躯体和精神的完好状态。然而根据一项调查所显示的数据,医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学生们普遍缺乏强劲的爆发力和足够的耐力,大多数学生的检测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准。作为进行医疗服务行业的后备军,医学生在面对当前激烈的就业环境和复杂的医患关系时,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胜任工作岗位,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办到。
2.2医学课中融入运动健身理论,培养体医融合医学人才
人才是践行体医融合的关键,医学院校应当肩负起培养输送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的职责。人才短缺就是阻碍体医融合全面发展的问题,目前既具备医学知识又完成技能培训和拥有运动知识的运动医学人才短缺。为此,医学院校应将自身学科的特点好好发挥,并加强传授运动健身知识,紧密地将医学实践与运动健身理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成为真正的体医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3体医融合教学改革的策略研究
3.1树立体医融合思维
健康第一是在体医融合背景下的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应遵循的原则,将以人为本作为指导原则,开展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的任务,让学生建立起体医融合的思维,开展科学的体育锻炼,并通过加强体育医疗保健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医学生在运动学方面的能力和防病治病的能力,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医学人才。
3.2完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
体医融合应设置符合医学生的健康需求和职业特点的课程,保证学生医学专业课程学时,通过增加体育课时的理论授课比重、开设医疗体育课程等,有针对性地去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3.3建立素質优良的师资队伍
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体医融合应当建立起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近年来,新进的体育教师在学历层次上有了明显提高,他们对体育的研究也呈现多元化,青年教师应当具备体育知识技能和医疗知识技能。
3.4建设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反映体医融合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需要建设起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该具有学校和社会两种尺度。前者以衡量学生健康水平为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应当应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通过信息反馈对下一阶段的学习采取针对性的改进。
(2)评价手段
评价手段应当结合定量和定性的阶段性评价与综合评价、学生自评和教师互评等手段,力求以全面客观的评价去评价体医融合教学效果。学校应该联合用人单位进行评价,建立多样且完善的评级体系,学校应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对学生进行人才的培养。
4结束语
体医融合是当医学和体育发展到较高水平后的发展方向,现在就到了体医融合的时候。针对体医融合进行医学院校体育进行教育改革是必要的,是刻不容缓的。
参考文献:
[1]徐文琦,陈林祥.构建武汉市社区科学健身服务综合体的实践探索与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06):45-50.
[2]邢聪,吴瑛,项贤林,等.近十年来运动损伤领域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之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5):21-26.
关键词:体医融合;医学院校;体育教改
体医融合就是将体育元素加入医疗的概念中,以运动为手段促进身体健康。体育和医学都是人类保持健康的重要手段,两者以不同的方式促进人类的身体健康。有效的改善人们的身体素质可以用体育锻炼的方式。现代医学可以通过与体育结合有效促进疾病康复治愈,虽然不能解决所有健康问题,但是在治疗中别有成效。作为医学院校,应充分联系体育与医学,在认识上将紧密结合两者,并把体育教学改革当作突破口,将实际应用作为基础,进行二者知识的融合,进行体医融合教学,培养出既懂体育又懂医学的体医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将医学院校中的体育教育、医学教育的体医融合之路探索出来。
1体医融合是健康中国的必然选择
1.1体医融合是促进健康的必然产物
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健康,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逐步意识到体育运动对健康的促进能发挥巨大作用。近年来,美国学者提出的良医理念——运动与我国传统的医学理念不谋而合,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和广泛认同,并且开启了以医生开具运动处方进行研究和实践的进步,在美国体育锻炼已经成为防治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医融合的效益获得了大量科学研究的证明。在建设新时代健康的中国的进程中,体医融合理念正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1.2体医融合是解决社会健康问题的有效手段
体育事业不断蓬勃发展,但是关于运动损伤的问题也在增多。通过全民健身的思想普及,学校体育活动和大众健身活动不断变多,在运动中能学会应用科学的健身方法并进行运动损伤防治变得特别重要。体医融合正是要打破体育和医疗之间的屏障,将二者合一股力,将优势资源整合,将科学指导提供给全民健身。
2体医融合对医学院校体育教改的指导意义
2.1体育课中增加医疗保健常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健康第一是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要求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是目的。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之下,健康不仅仅包括没有疾病,还包括躯体和精神的完好状态。然而根据一项调查所显示的数据,医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学生们普遍缺乏强劲的爆发力和足够的耐力,大多数学生的检测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准。作为进行医疗服务行业的后备军,医学生在面对当前激烈的就业环境和复杂的医患关系时,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胜任工作岗位,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办到。
2.2医学课中融入运动健身理论,培养体医融合医学人才
人才是践行体医融合的关键,医学院校应当肩负起培养输送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的职责。人才短缺就是阻碍体医融合全面发展的问题,目前既具备医学知识又完成技能培训和拥有运动知识的运动医学人才短缺。为此,医学院校应将自身学科的特点好好发挥,并加强传授运动健身知识,紧密地将医学实践与运动健身理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成为真正的体医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3体医融合教学改革的策略研究
3.1树立体医融合思维
健康第一是在体医融合背景下的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应遵循的原则,将以人为本作为指导原则,开展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的任务,让学生建立起体医融合的思维,开展科学的体育锻炼,并通过加强体育医疗保健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医学生在运动学方面的能力和防病治病的能力,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医学人才。
3.2完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
体医融合应设置符合医学生的健康需求和职业特点的课程,保证学生医学专业课程学时,通过增加体育课时的理论授课比重、开设医疗体育课程等,有针对性地去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3.3建立素質优良的师资队伍
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体医融合应当建立起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近年来,新进的体育教师在学历层次上有了明显提高,他们对体育的研究也呈现多元化,青年教师应当具备体育知识技能和医疗知识技能。
3.4建设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反映体医融合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需要建设起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该具有学校和社会两种尺度。前者以衡量学生健康水平为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应当应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通过信息反馈对下一阶段的学习采取针对性的改进。
(2)评价手段
评价手段应当结合定量和定性的阶段性评价与综合评价、学生自评和教师互评等手段,力求以全面客观的评价去评价体医融合教学效果。学校应该联合用人单位进行评价,建立多样且完善的评级体系,学校应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对学生进行人才的培养。
4结束语
体医融合是当医学和体育发展到较高水平后的发展方向,现在就到了体医融合的时候。针对体医融合进行医学院校体育进行教育改革是必要的,是刻不容缓的。
参考文献:
[1]徐文琦,陈林祥.构建武汉市社区科学健身服务综合体的实践探索与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06):45-50.
[2]邢聪,吴瑛,项贤林,等.近十年来运动损伤领域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之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5):21-26.